汪昂

《醫方集解》~ 發表之劑第二 (2)

回本書目錄

發表之劑第二 (2)

1. 桂枝湯

(仲景)

治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發熱頭痛,自汗,惡風惡寒,鼻鳴乾嘔(關前為陽,衛亦陽,陽以候衛;關後為陰,營亦陰,陰以候營。陽脈浮者,衛中風也;陰脈弱者,營氣弱也;傷於風者,頭先受之,故頭痛。經曰: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風並於衛,營弱衛強,故發熱、自汗也。

白話文:

治療太陽中風,陽氣上浮而陰氣虛弱,出現發熱、頭痛、自汗、惡風惡寒、鼻鳴乾嘔的症狀。(關前為陽,衛氣也是陽,陽主衛氣;關後為陰,營氣也是陰,陰主營氣。陽脈浮起,是衛氣中風;陰脈虛弱,是營氣虛弱;傷於風邪,首先侵犯頭部,所以頭痛。經文說:陽氣上浮,熱自然產生;陰氣虛弱,汗自然排出;風邪與衛氣相併,營氣虛弱衛氣強盛,所以發熱、自汗。)

衛虛則惡風,營虛則惡寒,自汗則皮腠疏,故惡風復惡寒也。惡寒雖屬表,亦有虛實之分,無汗惡寒為表實,宜發汗;汗出惡寒為表虛,宜解肌。鼻鳴乾嘔者,風壅氣逆,故鼻有音而作嘔也。

白話文:

人體衛氣虛弱,就會畏懼風;血脈營氣虛弱,就會畏懼寒冷;自汗(不因炎熱而汗出)會使皮毛腠理疏鬆,因此會畏懼風和寒冷。畏懼寒冷雖然屬於表證,但也分虛實。沒有汗液而畏懼寒冷,屬於表實,宜於發汗;有汗液而出畏懼寒冷,屬於表虛,宜於解除肌肉的病症。鼻中發出聲音並乾嘔,是風壅氣逆,所以鼻子有聲音並作嘔。

喻嘉言曰:風寒並舉,義重惡風,惡風未有不惡寒者,所以傷寒亦互云惡風,後人謂傷寒惡寒、傷風惡風,誤矣),及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脈遲汗多屬陽明證,以微惡寒尚兼太陽,仍當從外解肌,斷其入胃腑之路)。

白話文:

喻嘉言說:風寒並舉,意思是更重視惡風,沒有隻惡風而不惡寒的,所以傷寒也互相說惡風,後人說傷寒惡寒、傷風惡風,這是錯誤的。還有陽明病脈搏遲緩,汗出很多,微惡寒的,是表症沒有解除,可以發汗治療(脈搏遲緩、汗出多的症狀屬於陽明證,微惡寒的症狀則兼屬太陽證,仍然應該從外治療肌膚,阻斷病邪進入胃腑的途徑)。

桂枝,芍藥,生薑(三兩),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熱服。須臾啜稀熱粥,以助藥力;溫覆取微似汗,不可令如水淋漓。汗出病差,停後服;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

白話文:

桂枝、芍藥、生薑(三兩)、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熱服。不久喝稀熱粥,以幫助藥力;蓋好被子,稍微出汗,但不要汗流浹背。出汗後疾病減輕,停止服用藥物;服用一劑藥後,病症仍存在者,繼續服用。

此足太陽藥也。仲景以發汗為重,解肌為輕,中風不可大汗,汗過則反動營血,雖有表邪,只可解肌,故以桂枝少和之也。經曰:風淫所勝,平以辛涼,佐以苦甘,以甘緩之,以酸收之。桂枝辛甘發散為陽,臣以芍藥之酸收,佐以甘草之甘平,不令走泄陰氣也;姜辛溫能散(散寒止嘔),棗甘溫能和,此不專於發散,又以行脾之津液而和營衛者也。

白話文:

這是足太陽經的藥方,仲景認為發汗重於解肌,中風時不能大汗,汗出過多會反過來損傷營血,即使有外邪,也只可解肌,所以以桂枝少量和解。經文說:風邪入侵,用辛涼來平抑,佐以苦甘,用甘味緩和,用酸味收斂。桂枝辛甘發散屬陽,臣以芍藥的酸味收斂,佐以甘草的甘平,防止陰氣流失;生薑辛溫能散寒止嘔;大棗甘溫能調和,這不僅止於發散,而且促進脾胃津液運行,調和營衛。

麻黃專於發散,故不用薑棗,而津液得通矣(龐安時曰:若無汗、小便數,或手足逆、身冷、不惡寒、反惡熱者,慎不可用。又自汗、小便數者,不可服。自汗為陽虛,小便數為下焦虛寒,初病表裡俱虛,病不在表,服此重汗,竭其津液,是虛虛也。經曰: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

白話文:

麻黃擅長發散,因此不用薑棗,而津液就能得到通行。(龐安時說:如果沒有出汗、小便次數多,或者手腳冰冷、身體怕冷、不畏寒、反而怕熱,慎不可用。還有自汗、小便次數多的人,不可服用。自汗為陽虛,小便次數多為下焦虛寒,初病表裡俱虛,病不在表,服用此藥大汗淋漓,耗盡其津液,是虛上加虛。經典上說:脈浮緊、發熱、不出汗的人,不可與之服用。)

脈緊為傷寒,與之則表益實而汗愈難出矣。《傷寒例》曰:桂枝下咽,陽盛則斃;承氣入胃,陰盛則亡。周揚俊曰:風既傷衛,則衛氣疏,不能內護於營。而汗自出矣。汗者,血之液也,苟非用血藥,以桂枝和營散邪,以芍藥護營固里,則不但外邪不出,且入而為里患矣。然後知和營則外邪出,邪出則衛自密,更不必用固表之藥,而汗自止矣。

白話文:

脈緊是傷寒的症狀,使用固表藥物會使表證更實,汗更難發出。《傷寒例》中說:桂枝下嚥,陽氣盛則死亡;承氣入胃,陰氣盛則死亡。周揚俊說:風邪傷衛,衛氣就會疏鬆,不能內護於營,汗就會自出。汗是血的液體,如果不使用活血藥物,用桂枝和營散邪,用芍藥護營固裏,那麼不但外邪出不來,還會內入而為裡證。這時才知道和營則外邪出,邪出則衛自密,更不必用固表的藥物,汗自然就會止了。

仲景曰:病常自汗出者,此為營氣和,營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營氣和諧故耳,以營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營衛和則愈,宜桂枝湯。王好古曰:或問桂枝止煩出汗,仲景治傷寒發汗數處皆用桂枝湯,又曰無汗不得用桂枝,汗多者桂枝甘草湯,此又能閉汗也。

白話文:

仲景說:疾病常出汗,這是營氣和諧的緣故,營氣和諧,不能和外面的衛氣和諧,因為衛氣和營氣不能共同和諧,因為營氣在脈中運行,衛氣在脈外運行,再出汗,營氣和衛氣和諧就痊癒,應該用桂枝湯。王好古說:有人問桂枝只能止煩出汗,但仲景在治療傷寒,發汗很多的地方,都用桂枝湯;又說沒有汗不能用桂枝,汗多的用桂枝甘草湯,這個藥還能防止出汗。

二義相通否乎?曰:仲景云,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營弱衛強,陰虛陽必湊之,故用桂枝發其汗,此乃調其營氣,則衛氣自和,風邪無所容,遂自汗而解,非若麻黃能開腠理髮出其汗也。汗多用桂枝者,以之調和營衛,則邪從汗出,而汗自止,非桂枝能閉汗孔也。

白話文:

二法的作用是一致的嗎?回答:仲景說,太陽病發燒出汗,這是營氣虛弱,衛氣旺盛,陰虛陽氣肯定會過盛,所以用桂枝發汗,這是調和營氣,衛氣自然就會調和,風邪無處可容,就會自然出汗而解除,不像麻黃能打開腠理發汗。出汗多用桂枝,因為用它調和營衛,邪氣就會隨著汗液排出,而汗液自然就會停止,不是桂枝能閉合汗孔。

李東垣曰:仲景治表虛制此湯,用桂枝為君,桂枝辛熱發散,體輕助陽,芍藥、甘草佐之;若腹中急痛,乃制奔豚,以芍藥為君,芍藥酸寒主收補中,桂枝、甘草佐之;一治表虛,一治裡虛。又曰:以桂枝易肉桂;治感寒腹痛之神藥;如中熱腹痛,去桂加黃芩。許叔微曰:仲景一百一十三方,桂枝獨冠其首,今人全不用,何也。

白話文:

李東垣說:仲景用桂枝湯來治療表虛,以桂枝為君藥,桂枝辛熱發散,體輕助陽,芍藥、甘草佐之;如果腹中急痛,就用奔豚湯來治療,以芍藥為君藥,芍藥酸寒主收補中,桂枝、甘草佐之;一種是治療表虛,一種是治療裡虛。又說:用肉桂代替桂枝;是治療感受寒邪引起的腹痛的特效藥;如果是中熱引起的腹痛,就去除桂枝,加入黃芩。許叔微說:仲景的一百一十三方中,桂枝湯位居榜首,但現在的人都不用了,為什麼呢?

昂按:仲景治傷寒,用麻黃、桂枝,而全不用羌活防風,是古人亦有所未備也。故潔古制羌活湯黃耆湯川芎湯,海藏制神朮散白朮湯,皆用羌活、防風以代之。黃耆湯、川芎湯附補門。神朮散、白朮湯見後。)

白話文:

註解:仲景治療傷寒,使用麻黃、桂枝,但完全不使用羌活、防風,可見古人某些方面顯得欠缺。因此,我規定治療傷寒要用羌活湯、黃耆湯、川芎湯,而海藏規定使用神朮散、白朮湯,這些都使用羌活、防風來代替麻黃、桂枝。(黃耆湯、川芎湯收錄在補益類藥方中。神朮散、白朮湯見後)。

本方加白朮、川芎、羌活、防風、飴糖,名疏邪實表湯(節庵):治同(陶氏制此,以白朮為君,以代桂枝湯。喻嘉言曰:坐令外感內傷,混同論治矣。昂按:節庵之君白朮,亦仿潔古之黃耆湯,海藏之白朮湯而來。

白話文:

這個方劑加入白朮、川芎、羌活、防風、飴糖,取名為疏邪實表湯(節庵方):治療與原方相同的疾病。(陶節庵創制這個方劑,以白朮為主藥,用來代替桂枝湯。喻嘉言說:這會令外感內傷的疾病混為一談,治療也會混淆。昂按:節庵方以白朮作為主藥,也仿照潔古的黃耆湯、海藏的白朮湯而來。

又按:節庵所著《傷寒六書》盡易仲景原方,參合後賢治法,以代桂枝、麻黃、葛根、青龍等劑,在後人誠為便用,故世之嗜節庵者勝於仲景,以節庵為捷徑,以仲景為畏途,節庵之書行,而仲景之書晦,如節庵者,可謂潔古、海藏輩之功臣,而在長沙實為操莽也。本集採節庵方論頗多,然不能無遺議者,以節庵之功罪,不妨互見於世也)。

白話文:

另外,《傷寒六書》的作者節庵,將仲景的原方完全更換,加上後人的治療方法,用以替代桂枝湯、麻黃湯、葛根湯、青龍湯等藥劑,對後人來說確實方便使用,所以世人喜愛節庵的書勝過仲景的書,認為節庵的書是捷徑,而仲景的書是畏途,節庵的書流行,而仲景的書就被冷落,像節庵這樣的人,可以說是潔古、海藏等人的功臣,但是在長沙地區實際上卻造成了很大的混亂。本集採用節庵的方論很多,但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因為節庵的功過,不妨讓世人同時看到。

本方去芍藥、生薑,名桂枝甘草湯(仲景):治發汗過多,叉手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汗多則亡陽而耗血,故心虛悸而叉手自冒也。桂枝益氣固表,甘草補中助陽。)本方加附子,名桂枝加附子湯(仲景):治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汗多亡陽,無以衛外,故惡風;汗多則便自少,兼膀胱無陽,不能化氣,故便難;汗多則無液以養筋,兼有風入而增其勁,故四肢微急;與桂枝湯以和營衛,加附子以助元陽)。

白話文:

這個方劑去掉了芍藥、生薑,叫做桂枝甘草湯(出自《仲景》):用於治療過度出汗,叉手捂著胸口,胸口悸動想要按壓(過度出汗則陽氣和血氣耗散,所以心虛悸動,叉手捂著胸口)。這個方劑加上附子,叫做桂枝加附子湯(出自《仲景》):用於治療太陽病發了汗,汗漏不止,怕風,小便困難,四肢稍微拘急(汗多陽氣耗散,無法衛護身體的外部,所以怕風;汗多則小便自然減少,加上膀胱沒有陽氣,不能化氣,所以小便困難;汗多則沒有液體滋養筋脈,加上風邪進入身體,使拘急症狀加重,所以四肢稍微拘急;用桂枝湯和營衛,加上附子來幫助元陽)。

本方去芍藥,加附子,名桂枝附子湯仲景:治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痛煩,不能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八九日再經之時,邪多在裡。而復身體痛煩者,風濕相搏也。煩,風也;痛,濕也;不嘔不渴,里無邪也,故知風濕相搏脈浮,風也;澀,濕也,浮而澀,知寒濕但在經。與桂枝湯以解表風。

白話文:

本方中去掉芍藥,加入附子,叫做桂枝附子湯。仲景說:用於治療傷寒,患者已經病了八九天,其風濕相搏,身體疼痛煩躁,難以翻身,不嘔吐也不口渴,脈浮虛而澀。病情已經經過八九天的發展,此時邪氣多在身體裡面,如果又出現身體疼痛和煩躁的症狀,說明風濕再次相搏。煩躁,是風邪的作用;疼痛,是濕邪的作用;不嘔吐和不口渴,表明體內沒有邪氣,由此可判斷風濕相搏。脈浮,是風邪的表現;脈澀,是濕邪的表現,脈浮而澀,表明寒濕只在經絡中。應給予桂枝湯以祛散表層風邪。

加附子以散寒濕)。本方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名桂枝新加湯(仲景):治傷寒汗後身痛,脈來沉遲(沉遲,汗後血虛也,正氣虛矣,外邪豈能出乎,與桂枝湯以解未盡之邪,加芍藥、人參斂陰以益營血)。本方減甘草一半,加芍藥一倍,名桂枝加芍藥湯(仲景):治太陽誤下腹痛,屬太陰證。

白話文:

  1. 將附子加入桂枝湯中,以散寒濕。本方再加入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稱為桂枝新加湯(仲景):治療傷寒汗後身痛,脈搏沉遲(沉遲,汗後血虛,正氣虛弱,外邪不能排出,與桂枝湯一起祛除尚未痊癒的邪氣,再加芍藥、人參斂陰以益營血)。

  2. 將本方中的甘草減半,芍藥加倍,稱為桂枝加芍藥湯(仲景):治療太陽誤下腹痛,屬於太陰證。

表證未罷而誤下,表邪乘虛而入里,當作結胸,則仍屬太陽經,今不胸滿而腹滿,是邪已入太陰經;然但腹滿時痛,尚非大實之痛,故但用桂枝以安太陽,倍芍藥以和太陰。本方加大黃,名桂枝加大黃湯仲景:治表證誤下,大實痛者別見表裡門。

白話文:

在表證未完全解除的情況下誤用了瀉下法,表邪就會乘虛而入裏,應該以胸滿為依據,仍然屬於太陽經的證候。現在胸不滿而腹滿,說明邪氣已經進入太陰經;但只是腹滿而時痛,還不是大實之痛,所以只用桂枝來安太陽經的邪氣,倍加芍藥來和太陰經的邪氣。本方再加大黃,稱為「桂枝加大黃湯」。仲景:治療表證誤下,大實痛的,另見於表裡篇。

本方去桂加茯苓、白朮,名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仲景:治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發無汗,心滿微痛,小便不利(表證未退,復增滿痛便秘,邪已內陷,故去桂枝表藥不用,而用芍藥、甘草以除痛,生薑以散滿祛寒,白朮、茯苓以生津導水,合薑棗以和胃,安內即所以攘外也)。

白話文:

這個處方將桂枝去掉,加入茯苓、白朮,叫做「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仲景說:如果服用了桂枝湯嘔吐和腹瀉,依然頭頸強痛、不出汗,心中感覺到悶痛,小便不利(表面的證狀沒有退去,加上出現了悶痛和大便祕結,邪氣已經侵入了內臟,因此去除了桂枝表藥,而用芍藥、甘草來消除疼痛,用生薑來散去腹中的脹滿、祛除寒氣,用白朮、茯苓來生津導水,加入大棗、生薑來調和腸胃,安定內臟,這樣也能排除外邪)。

本方加厚朴杏仁,名桂枝加厚朴杏仁湯(仲景):治太陽病下之微喘,表未解也(桂枝湯以解表,杏樸以下逆氣)。本方去芍藥、生薑,加茯苓,名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甘瀾水煎(仲景):治汗後臍下悸,欲作奔豚(汗後臍下悸者,心虛而腎氣發動也。腎積名奔豚。腎氣逆,欲上凌心,故用茯苓伐腎邪,桂枝治奔豚,甘草、大棗助脾而平腎,益土以制水。

白話文:

此方加入厚朴、杏仁,叫做桂枝加厚朴杏仁湯(這是仲景發明的):治療太陽病下喘,表證沒有解除(桂枝湯用來解表,杏仁、厚朴用來下逆氣)。此方去芍藥、生薑,加入茯苓,叫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用甘瀾水煎煮(這是仲景發明的):治療出汗後,臍下悸動,想要發作奔豚(汗出後臍下悸動,是心虛而腎氣發動。腎積叫做奔豚。腎氣上逆,想要衝擊心臟,所以使用茯苓來伐去腎邪,桂枝來治療奔豚,甘草、大棗來幫助脾臟並平定腎臟,增益脾土來制約腎水。

甘瀾水者,用瓢揚萬遍,水性咸而重,揚之則甘而輕,取其不助腎氣也)。本方合麻黃湯,名桂麻各半湯(仲景):治太陽證如瘧狀,熱多寒少寒多為病進,熱多為病退,陽勝陰也。本方二分,合麻黃湯一分,名桂枝二麻黃一湯(仲景):治太陽病已大汗,形如瘧,日再發(再發者為輕)。

白話文:

甘瀾水,是用瓢舀起水,再把水拋灑萬遍,水性本鹹而重,經過拋灑後,水變得甘甜而輕盈,取其不助腎氣的作用。

本方配合麻黃湯,命名為桂麻各半湯(出自仲景),用來治療太陽證像瘧疾的症狀,熱多寒少,寒主病進,熱多為病退,是陽勝陰的表現。

本方再一分為二,與麻黃湯合用為一分,命名為桂枝二麻黃一湯(出自仲景),用於治療太陽病已經大量出汗,症狀像瘧疾,一日發作兩次(發作兩次為輕症)。

本方二分,合越婢一分,名桂枝二越婢一湯(仲景):治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喻嘉言曰:此風多寒少之證。無陽二字,仲景言之不一,後人置為闕疑,不知乃亡津液之通稱也,故以發汗為戒。然非汗,風寒終不解,故服桂枝之二以治風,越婢之一以治寒,方為合法。

白話文:

本方用桂枝二分,合越婢一分,湯劑名為桂枝二越婢一湯(根據《傷寒論》記載):用於治療太陽病發作時出現發熱惡寒,發熱重惡寒輕,脈象微弱的人羣,這類人羣屬於陰虛體質,不宜發汗。

根據喻嘉言所說,這是風邪侵犯,寒輕熱重的情況,中醫認爲無陽(氣血不足)的症狀有好幾種,後人對於此種說法抱有許多疑問,不知道實際是指身體津液消耗殆盡。因此,臨牀上禁止使用發汗法來治療。儘管如此,如果不發汗治療,風寒症狀無法消除,因此用桂枝二分來治療風邪,越婢一分來治療寒邪,纔是合法的治療方法。

方中行曰:此即桂枝麻黃之合劑,乃大青龍以芍藥易杏仁之變制耳)。本方倍芍藥,加飴糖,名小建中湯(仲景);再加黃耆,名黃耆建中湯(《金匱》,並見寒門);除飴糖,名桂枝加黃耆湯(《金匱》昂按:小建中以飴糖為君,除飴糖即不名建中矣。

白話文:

方中行說:此藥方就是桂枝麻黃的合劑,是大青龍湯以芍藥取代杏仁的變方。本方將芍藥的劑量增加一倍,再加入飴糖,叫做小建中湯(出自《傷寒論》);再加入黃耆,叫做黃耆建中湯(出自《金匱要略》,在《寒門》中也有提到);除去飴糖,叫做桂枝加黃耆湯(出自《金匱要略》)。按照我的理解,小建中湯是以飴糖為君藥,去除飴糖就不叫建中湯了。

今人用建中者,絕不用飴糖,何歟:治黃汗發熱,兩脛自冷,身痛身重,腰上有汗,腰下無汗,小便不利此陽通而陰不通,上下痞隔,故用黃耆以固陽,桂枝以通陰,陰陽通、營衛和,則正汗出,小便利,而諸證悉退矣。)小建中加當歸,名當歸建中湯(《千金》):治婦人產後虛羸不足,腹中痛,引腰背,小腹拘急(寒傷血分);若崩傷不止,加地黃、阿膠。本方除甘草,加黃耆三兩,名桂枝五物湯(《金匱》):治血痹(身體不仁,如風痹狀)。

白話文:

當今醫家使用建中湯的時候,完全不用飴糖,為什麼呢?治療患者出現黃汗、發熱、兩小腿自然冰冷、身體疼痛沉重、腰上有汗水、腰部以下沒有汗水、小便不通利,這些症狀是陽氣流通而陰氣不通暢,上下痞悶梗阻,所以用黃耆來固護陽氣,用桂枝來疏通陰氣,使陰陽通暢,營衛和調,那麼就會出現正常發汗,小便通暢,於是各種症狀都會消退。《千金》中,把小建中湯加入當歸,稱為「當歸建中湯」,能夠治療婦女產後虛弱不足,腹中疼痛,疼痛引及腰背,小腹收縮拘急的症狀。《金匱》中,把建中湯去除甘草,加入三兩黃耆,則稱為「桂枝五物湯」,能夠治療血痹(身體不仁,就像患了風痹一樣)。

本方加栝蔞根,名栝蔞桂枝湯(《金匱》):治太陽證備,身強𠘧𠘧,脈反沉遲,此為痙(龐安時曰:栝蔞根不主項強𠘧𠘧,其意以肺熱,不令移於腎也,加於桂枝湯中則可,以徹熱榮筋,調和營衛矣。𠘧字無鉤,音殊,羽短難飛之狀)。本方加龍骨牡蠣,名桂枝加龍骨牡蠣湯(《金匱》):治男子失精,女子夢交(桂枝、生薑之辛以潤之,甘草、大棗之甘以補之,芍藥之酸以收之,龍骨、牡蠣之澀以固之)。本方加葛根、麻黃,名葛根湯(見後)。

白話文:

  1. 本方加入栝蔞根,名稱為「栝蔞桂枝湯」(出自《金匱要略》):治療太陽病證齊備,身體強壯僵硬,脈搏反而沉細遲緩,這一癥候為痙攣(龐安時說:栝蔞根主要作用並非緩解項強僵硬,其用意在於清除肺部熱症,防止其移向腎臟,將栝蔞根加入桂枝湯中是可行的,以徹底清除熱症、滋潤筋脈、調和營衛。字讀音如「殊」,是短暫緊攣。

  2. 本方加入龍骨、牡蠣,名稱為「桂枝加龍骨牡蠣湯」(出自《金匱要略》):治療男子精液遺漏,女子夢中交合(桂枝、生薑的辛味用於滋潤,甘草、大棗的甘味用於補益,芍藥的酸味用於收斂,龍骨、牡蠣的澀味用於固攝)。

  3. 本方加入葛根、麻黃,名稱為「葛根湯」(詳見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