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集解》~ 消導之劑第十六 (4)
消導之劑第十六 (4)
1. 枳實消痞丸
(東垣)
治心下虛痞,惡食懶倦,右關脈弦(脾虛不運,故痞滿惡食;脾主四肢,虛故懶倦;右關屬脾,脈弦者,脾虛而木來侮之也。經曰:太陰所至,為積飲痞膈,皆陰勝陽也。受病之臟,心與脾也,因而鬱塞為痞者,火與濕也。蓋心,陽火也,主血;脾,陰土也,主濕。凡傷其陽,則火拂鬱而血凝;傷其陰,則土壅塞而濕聚。陰陽之分,施治之法,不可同也)。
枳實(麩炒),黃連(薑汁炒,五錢),厚朴(姜炒,四錢),半夏曲,麥芽(炒),人參,白朮(土炒),茯苓(三錢),甘草(炙),乾薑(二錢。)蒸餅糊丸。
此足太陰、陽明藥也。枳實苦酸,行氣破血(脾無積血,心下不痞);黃連苦寒,瀉熱開鬱,並消痞之君藥;厚朴苦降,散濕滿而化食厚腸;麥芽鹹溫,助胃氣而軟堅破結;半夏燥痰濕而和胃,乾薑去惡血而通關(開五臟六腑,通四肢關節);皆所以散而瀉之也。參、朮、苓、草,甘溫補脾,使氣足脾運而痞自化,既以助散瀉之力,又以固本使不傷真氣也(《玉機微義》曰:此半夏瀉心湯加減法也。內有枳朮、四君、平胃等藥,利濕消痞,補虛之劑也)。
白話文:
這個藥方叫做枳實消痞丸,是東垣先生創製的。
主要是用來治療心下虛痞的症狀,也就是胃部覺得脹滿不舒服,不想吃東西、身體疲倦。這種情況是因為右關脈(中醫把脈的部位)呈現弦的狀態,表示脾氣虛弱,無法正常運作,導致脹滿、不想吃東西;脾主四肢,脾虛所以感到疲倦;右關脈屬於脾,脈象弦代表脾虛,木氣來侵犯。
中醫說,太陰經(脾經)所到的地方,容易產生積飲、痞膈等問題,這些都是陰氣過盛而陽氣不足造成的。導致這種疾病的臟腑主要是心臟和脾臟,因為氣機鬱結不通而產生痞脹,而造成鬱結的原因則是火氣和濕氣。心屬陽火,主導血液運行;脾屬陰土,主導濕氣運化。如果傷到陽氣,就會導致火氣鬱積,血液凝滯;如果傷到陰氣,就會導致土氣壅塞,濕氣積聚。陰陽屬性不同,治療方法也要有所區別。
這個藥方的組成如下:
- 枳實(麩炒過)
- 黃連(用薑汁炒過,五錢)
- 厚朴(用薑炒過,四錢)
- 半夏曲
- 麥芽(炒過)
- 人參
- 白朮(用土炒過)
- 茯苓(三錢)
- 甘草(炙烤過)
- 乾薑(二錢)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蒸熟的餅糊做成藥丸。
這個藥方主要是調理足太陰脾經和陽明胃經的。枳實味道苦酸,可以行氣、破除血瘀(脾臟沒有積血,心下就不會痞滿);黃連味道苦寒,可以清熱開鬱,是消除痞滿的主要藥物;厚朴味道苦,可以降氣,散除濕氣,幫助消化,使腸胃健康;麥芽味道鹹性溫,可以幫助胃氣,軟化堅硬的結塊;半夏可以燥濕化痰,調和胃氣;乾薑可以去除惡血,疏通關節(打開五臟六腑,疏通四肢關節)。這些藥物都是用來疏散和瀉下的。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味道甘甜溫和,可以補脾,使脾氣充足,脾胃正常運作,痞滿的症狀自然消除,既可以幫助藥方發揮散邪瀉下的作用,又可以固本,防止損傷正氣。
《玉機微義》說,這個藥方是半夏瀉心湯的加減方,裡面包含枳朮、四君子、平胃等藥物,具有利濕消痞、補虛的作用。
2. 痞氣丸
(東垣)
治脾積在於胃脘,大如盤,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或發黃疸,飲食不為肌膚(《金匱》云:堅而不移者,名積,為臟病;推移不定者,名聚,為腑病。按:痞病由陰伏陽蓄,氣血不運而成,處心下,位中央,填塞痞滿,皆土病也。與脹滿有輕重之分:痞惟內覺滿悶,脹滿則有脹急之形也。
前人皆指誤下所致,蓋傷寒之病,由於誤下,則裡氣虛,表邪乘虛入於心下;若雜病亦有中氣虛衰,不能運化精微而成痞者,有飲食痰積不能施化而成痞者,有濕熱太甚,上乘心下而成痞者。
古方用黃連、黃芩、枳實之苦以泄之,厚朴、半夏、生薑之辛以散之,人參、白朮之甘苦溫以補之,茯苓、澤瀉之淡以滲之,惟宜上下分消其氣,果有內實之證,庶可略施疏導,世人苦於痞塞,喜用利藥,暫時通快,藥過滋甚,皆不察夫下多亡陰之意也)。
黃連(八錢),厚朴(五錢),吳茱萸(三錢),白朮(土炒),黃芩(二錢),茵陳(酒炒),乾薑(炮),砂仁(錢半),人參,茯苓,澤瀉(一錢),川烏(炮),川椒(炒,五分),桂,巴豆霜(四分。)蜜丸。燈草湯下。
此足太陰、陽明藥也。黃連瀉熱燥濕,治痞君藥(仲景治痞滿,諸瀉心湯皆用之);厚朴、砂仁行氣而散滿;茵陳、苓瀉利水以實脾;黃芩清肺而養陰;椒、萸燥脾而逐冷;薑、桂、川烏補命火以生脾土,而薑、桂又能去瘀生新(痞多血病,黃連、枳實皆血分藥);巴豆能消有形積滯,為斬關奪門之將,借之以為先驅;加參朮者,以補脾元正氣,正旺然後可以祛邪也(潔古曰:養正積自除。
李東垣曰:痞滿,皆血證也,下多亡陰,謂脾胃水穀之陰亡也,心主血,心虛而邪陷於血之分,故致心下痞,宜理脾胃,以血藥治之,若全用氣藥,則痞益甚;而復下之,氣愈下降,必變為中滿鼓脹矣。世有用氣藥治痞而不效者,蓋未明此理也)。
本方除吳茱萸、白朮、茯苓、澤瀉、茵陳、川椒、砂仁,加菖蒲、茯神、丹參、紅豆,名伏梁丸:治心積起臍上至心下,大如臂,令人煩心。本方除吳茱、砂仁、桂、朮、黃芩、澤瀉,加柴胡、莪朮、皂角、昆布、甘草,名肥氣丸:治肝積在左脅下,有頭足,令人發咳痎瘧不已。
本方除吳茱、白朮、砂仁、黃芩、茵陳、澤瀉,加紫菀、桔梗、天冬、白蔻、陳皮、青皮、三稜,名息賁丸,淡薑湯下:治肺積在右脅下,令人灑淅寒熱,喘咳,發肺癰;秋冬黃連減半。
本方除吳茱、白朮、砂仁、人參、乾薑、川椒、黃芩、茵陳,加菖蒲、丁香、附子、苦楝、延胡索、獨活、全蠍,名賁豚丸,淡鹽湯下:治腎積發於小腹,上至心下,若豚狀,上下無時,令人喘咳骨痿,及男子七疝,女子瘕聚帶下(此東垣五積方也。雖有破滯消堅之藥,多借人參之力贊助成功。
經曰:大積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過者死。吳鶴皋曰:五積非東垣之方也,故《醫方考》中皆不錄)。
白話文:
痞氣丸
這個方子是李東垣用來治療脾臟積聚在胃脘部位,像盤子那麼大,很久都好不了,會讓人四肢無力;有時候還會出現黃疸,吃下去的東西不能化為肌肉。《金匱要略》說:「堅硬而且不會移動的,叫做積,是臟腑的病;能推動會移動的,叫做聚,是六腑的病。」按照這個說法,痞病是由於體內陰氣潛伏,陽氣積蓄,導致氣血不流通造成的,它位於心下(胃部),在身體中間,感覺像是被東西塞住一樣,悶脹不舒服,都是屬於脾胃的病。痞病和脹滿的區別在於:痞病只是感覺內部悶悶的,而脹滿則會有脹痛的感覺。
以前的人都認為痞病是亂用瀉藥造成的。一般來說,傷寒病是因為誤用瀉藥,導致身體內部的氣虛弱,外面的邪氣趁虛進入心下的部位;而其他雜病也可能是因為中氣虛弱,不能運化食物的精華而導致痞病;也可能是飲食積滯、痰液積聚,不能消化導致痞病;還可能是因為濕熱太嚴重,往上侵襲心下的部位而導致痞病。
以前的藥方會用黃連、黃芩、枳實的苦味藥來清瀉,用厚朴、半夏、生薑的辛味藥來疏散,用人參、白朮的甘苦溫性藥來補養,用茯苓、澤瀉的淡味藥來滲濕。總之要讓體內的氣上下分流,如果確實有內部實證的情況,才可以稍微用一些疏導的藥。現在的人常常被痞塞困擾,喜歡用通利的藥,雖然暫時可以通暢,但是藥效過了以後,反而會更加嚴重,這都是沒有注意到瀉藥用多了會損傷陰液的道理。
這個方子的藥物組成是:黃連(八錢)、厚朴(五錢)、吳茱萸(三錢)、白朮(用土炒過)、黃芩(二錢)、茵陳(用酒炒過)、乾薑(炮製過)、砂仁(一錢半)、人參、茯苓、澤瀉(各一錢)、川烏(炮製過)、川椒(炒過,五分)、桂枝、巴豆霜(四分)。將這些藥磨成粉,用蜂蜜做成藥丸。用燈草湯送服。
這個方子主要針對足太陰脾經和陽明胃經。黃連能清熱燥濕,是治療痞病的主要藥物(張仲景治療痞滿的方子,如瀉心湯,都會用到黃連);厚朴、砂仁可以疏通氣機,消除脹滿;茵陳、茯苓、澤瀉可以利水滲濕,來健脾;黃芩可以清肺熱,滋養陰液;川椒、吳茱萸可以燥脾,驅散寒冷;乾薑、桂枝、川烏可以溫補命門之火,來生脾土,而且乾薑、桂枝又能去除瘀血,產生新的血液(痞病多為血病,黃連、枳實都是入血分的藥);巴豆能消除有形的積滯,就像是攻堅克敵的將領,用它來開路;再加入人參、白朮,是為了補益脾胃的元氣,正氣旺盛了,才能驅除邪氣(李杲說:扶養正氣,積聚自然就會消除)。
李東垣說:痞滿都是血分的疾病,過度使用瀉藥會損傷陰液,這裡說的陰液是指脾胃運化水谷的陰液。心主血,心氣虛弱的時候,邪氣就會陷入血分,導致心下痞滿,所以要調理脾胃,用血分的藥來治療。如果完全用疏通氣機的藥,痞滿反而會更加嚴重;再用瀉藥的話,氣會更加下沉,肯定會變成中滿鼓脹。現在有些人用行氣的藥治療痞滿卻沒有效果,就是因為沒有明白這個道理。
在這個方子的基礎上做一些加減,可以變成治療不同部位積聚的藥方。
- 去掉吳茱萸、白朮、茯苓、澤瀉、茵陳、川椒、砂仁,加入菖蒲、茯神、丹參、紅豆,叫做伏梁丸:用來治療積聚在心臟部位,從肚臍上方到心下,像手臂那麼大,會讓人心煩。
- 去掉吳茱萸、砂仁、桂枝、白朮、黃芩、澤瀉,加入柴胡、莪朮、皂角、昆布、甘草,叫做肥氣丸:用來治療積聚在左邊脅下肝臟部位,有頭有腳,會讓人咳嗽,反覆發瘧疾。
- 去掉吳茱萸、白朮、砂仁、黃芩、茵陳、澤瀉,加入紫菀、桔梗、天冬、白蔻、陳皮、青皮、三稜,叫做息賁丸,用淡薑湯送服:用來治療積聚在右邊脅下肺臟部位,會讓人發冷發熱,喘咳,甚至發生肺癰;秋冬季節黃連的用量要減半。
- 去掉吳茱萸、白朮、砂仁、人參、乾薑、川椒、黃芩、茵陳,加入菖蒲、丁香、附子、苦楝、延胡索、獨活、全蠍,叫做賁豚丸,用淡鹽湯送服:用來治療積聚在小腹,向上延伸到心下的腎臟部位,形狀像小豬,上下亂竄,會讓人喘咳,骨頭無力,以及男子七疝、女子腹部腫塊、白帶等疾病(這就是李東垣的五積方,雖然用了破積消堅的藥物,但是大多是藉助人參的力量來幫助藥效發揮)。
古書說:大積大聚,不要輕易去攻伐它,應該在削弱它一半的時候就停止,過度攻伐會導致死亡。吳鶴皋說:五積方並不是李東垣的方子,所以在《醫方考》這本書中都沒有收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