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昂

《醫方集解》~ 消導之劑第十六 (4)

回本書目錄

消導之劑第十六 (4)

1. 枳實消痞丸

(東垣)

治心下虛痞,惡食懶倦,右關脈弦(脾虛不運,故痞滿惡食;脾主四肢,虛故懶倦;右關屬脾,脈弦者,脾虛而木來侮之也。經曰:太陰所至,為積飲痞膈,皆陰勝陽也。受病之臟,心與脾也,因而鬱塞為痞者,火與濕也。蓋心,陽火也,主血;脾,陰土也,主濕。凡傷其陽,則火拂鬱而血凝;傷其陰,則土壅塞而濕聚。陰陽之分,施治之法,不可同也)。

白話文:

主治:心下痞滿,不思飲食,懶惰倦怠。右手關脈弦緊(脾虛運行不暢,所以痞滿不思飲食;脾主四肢,虛弱所以懶惰倦怠;右手關脈屬脾,脈弦緊的,是脾虛而肝木來侵犯的緣故。經文說:太陰脾經所到的部位,就會產生飲水停聚、胸膈痞滿,都是陰邪盛而克服陽氣的緣故。感染病邪的臟腑,心與脾,因此鬱積閉塞成為痞滿的,是火與濕。心屬陽火,主血;脾屬陰土,主濕。凡是損傷陽氣的,則陽火鬱滯而血凝結;損傷陰氣的,則陰土閉塞而濕聚。陰陽分別施治,治療方法不可相同)。

枳實(麩炒),黃連(薑汁炒,五錢),厚朴(姜炒,四錢),半夏曲麥芽(炒),人參白朮(土炒),茯苓(三錢),甘草(炙),乾薑(二錢。)蒸餅糊丸。

白話文:

  1. 枳實(用麩皮炒過)

  2. 黃連(用薑汁炒過,5錢)

  3. 厚朴(用生薑炒過,4錢)

  4. 半夏曲

  5. 麥芽(炒過)

  6. 人參

  7. 白朮(用土炒過)

  8. 茯苓(3錢)

  9. 甘草(炙烤過)

  10. 乾薑(2錢)

將以上藥材混合研磨成粉末,加入蒸過的餅糊,做成藥丸。

此足太陰、陽明藥也。枳實苦酸,行氣破血(脾無積血,心下不痞);黃連苦寒,瀉熱開鬱,並消痞之君藥;厚朴苦降,散濕滿而化食厚腸;麥芽鹹溫,助胃氣而軟堅破結;半夏燥痰濕而和胃,乾薑去惡血而通關(開五臟六腑,通四肢關節);皆所以散而瀉之也。參、朮、苓、草,甘溫補脾,使氣足脾運而痞自化,既以助散瀉之力,又以固本使不傷真氣也(《玉機微義》曰:此半夏瀉心湯加減法也。內有枳朮、四君、平胃等藥,利濕消痞,補虛之劑也)。

白話文:

這帖藥方是治療足太陰、足陽明經病症的方劑。枳實味苦、酸,有行氣破血的作用(脾臟沒有積血,心下就不會痞悶);黃連味苦、寒,有瀉熱開鬱的作用,並且是消痞的君藥;厚朴味苦,有降氣作用,可以散濕滿和化解腸道中積滯的食物;麥芽味鹹、溫,可以幫助胃氣,軟堅破結;半夏可以燥化痰濕而和胃,乾薑能去除惡血而通暢關節(打開五臟六腑,疏通四肢關節);這些藥物都是為了散而瀉。人參、白術、茯苓、甘草,味甘、溫,可以補益脾氣,使氣足脾運,痞症自然消除,既可以幫助散瀉之力,又可以固護根本,使人體真氣不傷(《玉機微義》說:這是半夏瀉心湯的加減法。裡面有枳實、白術、四君子、平胃等藥物,可以利濕消痞,補虛的藥劑)。

2. 痞氣丸

(東垣)

治脾積在於胃脘,大如盤,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或發黃疸,飲食不為肌膚(《金匱》云:堅而不移者,名積,為臟病;推移不定者,名聚,為腑病。按:痞病由陰伏陽蓄,氣血不運而成,處心下,位中央,填塞痞滿,皆土病也。與脹滿有輕重之分:痞惟內覺滿悶,脹滿則有脹急之形也。

白話文:

脾積積聚在胃脘處,大如盤子,長期不癒,會讓人四肢收縮不良;或出現黃疸,飲食不能化生為肌肉(《金匱要略》中說:堅硬固定的積聚,叫做積,是臟病;可以移動不定的積聚,叫做聚,是腑病。按:痞病是由於陰寒伏藏,陽氣蓄積停聚,導致氣血運轉不暢而形成的,位於心下,在中央部位,填塞痞滿,都是土(脾)的病症。與脹滿有輕重之分:痞病只有內部感覺到滿悶,脹滿則有脹急的形狀。

前人皆指誤下所致,蓋傷寒之病,由於誤下,則裡氣虛,表邪乘虛入於心下;若雜病亦有中氣虛衰,不能運化精微而成痞者,有飲食痰積不能施化而成痞者,有濕熱太甚,上乘心下而成痞者。

白話文:

前人治療失誤所導致的結果,大抵是傷寒的疾病,由於治療失誤,導致裡氣虛弱,表邪乘虛侵入心下;如果其他疾病(雜病)也有中氣虛弱,不能運化精微而形成痞塊的;有飲食痰積不能消化而形成痞塊的;有濕熱太盛,上侵心下而形成痞塊的。

古方用黃連黃芩枳實之苦以泄之,厚朴半夏生薑之辛以散之,人參白朮之甘苦溫以補之,茯苓澤瀉之淡以滲之,惟宜上下分消其氣,果有內實之證,庶可略施疏導,世人苦於痞塞,喜用利藥,暫時通快,藥過滋甚,皆不察夫下多亡陰之意也)。

白話文:

古方中使用黃連、黃芩、枳實的苦味來宣洩,厚朴、半夏、生薑的辛味來疏散,人參、白朮的甘苦溫來補益,茯苓、澤瀉的淡味來滲化。只要適當地上下分消其氣,如果確實有內實的證據,可以稍微施用疏導的藥物。世人苦於痞塞,喜歡使用瀉藥,暫時通快,但藥過之後滋膩加甚,都不明白下面多亡陰的道理。

黃連(八錢),厚朴(五錢),吳茱萸(三錢),白朮(土炒),黃芩(二錢),茵陳(酒炒),乾薑(炮),砂仁(錢半),人參,茯苓,澤瀉(一錢),川烏(炮),川椒(炒,五分),桂,巴豆霜(四分。)蜜丸。燈草湯下。

白話文:

黃連(八錢),厚朴(五錢),吳茱萸(三錢),白朮(土炒),黃芩(二錢),茵陳(酒炒),乾薑(炮),砂仁(錢半),人參,茯苓,澤瀉(一錢),川烏(炮),川椒(炒,五分),桂,巴豆霜(四分。)做成蜜丸。用燈草湯送服。

此足太陰、陽明藥也。黃連瀉熱燥濕,治痞君藥(仲景治痞滿,諸瀉心湯皆用之);厚朴、砂仁行氣而散滿;茵陳、苓瀉利水以實脾;黃芩清肺而養陰;椒、萸燥脾而逐冷;薑、桂、川烏補命火以生脾土,而薑、桂又能去瘀生新(痞多血病,黃連、枳實皆血分藥);巴豆能消有形積滯,為斬關奪門之將,借之以為先驅;加參朮者,以補脾元正氣,正旺然後可以祛邪也(潔古曰:養正積自除。

白話文:

這藥方屬於足太陰、陽明經的藥物。黃連清熱燥濕,治痞滿的主藥(仲景治療痞滿,諸瀉心湯都使用它);厚朴、砂仁行氣而散滿;茵陳、苓瀉利水以充實脾臟;黃芩清肺而滋陰;椒、萸燥脾而逐冷;薑、桂、川烏補命火以生脾土,而薑、桂又能去瘀生新(痞滿多血病,黃連、枳實皆血分藥);巴豆能消有形積滯,是斬關奪門的大將,借它作為先驅;加入人參、茯苓,以補脾元正氣,正氣旺盛以後可以祛邪(潔古說:養正積自除)。

李東垣曰:痞滿,皆血證也,下多亡陰,謂脾胃水穀之陰亡也,心主血,心虛而邪陷於血之分,故致心下痞,宜理脾胃,以血藥治之,若全用氣藥,則痞益甚;而復下之,氣愈下降,必變為中滿鼓脹矣。世有用氣藥治痞而不效者,蓋未明此理也)。

白話文:

李東垣說:痞滿都是血證,下面的多半是陰虛,是指脾胃的水穀之陰虛。心主血,心虛而邪氣侵犯血,所以導致心下痞,應該調理脾胃,用補血的藥物來治療。如果完全使用補氣的藥物,則痞就會更加嚴重;而再用瀉下的藥物,氣就會更加下降,必定會變成中滿鼓脹。世上有用補氣的藥物來治療痞而不見效的,這都是因為不明白這個道理啊。

本方除吳茱萸、白朮、茯苓、澤瀉、茵陳、川椒、砂仁,加菖蒲、茯神丹參紅豆,名伏梁丸:治心積起臍上至心下,大如臂,令人煩心。本方除吳茱、砂仁、桂、朮、黃芩、澤瀉,加柴胡莪朮、皂角、昆布甘草,名肥氣丸:治肝積在左脅下,有頭足,令人發咳痎瘧不已。

白話文:

本方除了吳茱萸、白朮、茯苓、澤瀉、茵陳、川椒、砂仁外,再加入菖蒲、茯神、丹參、紅豆,稱為「伏梁丸」:治療心臟積物從肚臍上升到心臟下方,大到像胳膊一樣,讓人煩躁不安。

本方除了吳茱萸、砂仁、桂皮、白朮、黃芩、澤瀉外,再加入柴胡、莪朮、皁角、昆布、甘草,稱為「肥氣丸」:治療肝臟積物位於左脅下方,有頭和腳,讓人咳嗽、發燒、瘧疾不止。

本方除吳茱、白朮、砂仁、黃芩、茵陳、澤瀉,加紫菀桔梗天冬、白蔻、陳皮青皮三稜,名息賁丸,淡薑湯下:治肺積在右脅下,令人灑淅寒熱,喘咳,發肺癰;秋冬黃連減半。

白話文:

此藥方除了吳茱、白朮、砂仁、黃芩、茵陳、澤瀉,再加上紫菀、桔梗、天冬、白蔻、陳皮、青皮、三稜,命名為息賁丸,用淡薑湯送服:治療肺積在右脅下方,讓人出現發冷發熱的症狀,喘息咳嗽,發出肺癰;秋冬季節時黃連減半。

本方除吳茱、白朮、砂仁、人參、乾薑、川椒、黃芩、茵陳,加菖蒲、丁香附子苦楝延胡索獨活全蠍,名賁豚丸,淡鹽湯下:治腎積發於小腹,上至心下,若豚狀,上下無時,令人喘咳骨痿,及男子七疝,女子瘕聚帶下(此東垣五積方也。雖有破滯消堅之藥,多借人參之力贊助成功。

白話文:

這個藥方除了吳茱、白朮、砂仁、人參、乾薑、川椒、黃芩、茵陳之外,還加入菖蒲、丁香、附子、苦楝、延胡索、獨活、全蠍,名字叫做「賁豚丸」,用淡鹽湯送服:治療腎臟積液發作在小腹,往上到胸部下緣,像豬那樣,上上下下沒有定時,使人喘咳、骨頭萎縮,以及男子的七種疝氣,女子的子宮聚塊、帶下(這是東垣的五積方。雖然有破滯消堅的藥物,大多藉助人參的力量來促進療效。)

經曰:大積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過者死。吳鶴皋曰:五積非東垣之方也,故《醫方考》中皆不錄)。

白話文:

經書上說:病邪積聚嚴重,可以嘗試用藥物去攻治,但必須在病邪尚未完全成熟時就停止,否則病情會加重,導致死亡。(吳鶴皋說:五積不是東垣的方劑,所以《醫方考》中都沒有收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