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昂

《醫方集解》~ 和解之劑第六 (8)

回本書目錄

和解之劑第六 (8)

1. 痛瀉要方

(劉草窗)

治痛瀉不止(脾虛故瀉,肝實故痛。吳鶴皋曰:此與傷食不同,傷食腹痛,得瀉便減,今瀉而痛不止,故責之土敗木賊也。戴氏曰:水瀉腹不痛者,濕也;痛甚而瀉,瀉而痛減者,食積也;瀉水腹痛腸鳴,痛一陣、瀉一陣,火也;或瀉或不瀉,或多或少者,痰也;完穀不化者,氣虛也)。

白話文:

治療腹瀉不止(脾虛所以腹瀉,肝實所以腹痛。吳鶴皋說:這與傷食不同,傷食腹痛,腹瀉後疼痛減輕,現在腹瀉後疼痛不止,所以要責怪脾臟虛弱,肝臟旺盛的緣故。戴氏說:腹瀉腹不痛的是濕氣引起的;腹痛腹瀉嚴重,腹瀉後疼痛減輕的是食物積滯引起的;腹瀉腹痛腸鳴,一陣疼痛,一陣腹瀉的是火氣引起的;腹瀉時而發生,時而不發生,腹瀉時而多時而少的是痰引起的;吃完整穀物不消化的是氣虛引起的)。

白朮(土炒。三兩),白芍(炒。二兩),陳皮(炒。兩半),防風(一兩。)或煎、或丸。久瀉,加升麻

白話文:

白朮(用土炒過,三兩),白芍(炒過,二兩),陳皮(炒過,兩半),防風(一兩)可以用煎藥的方式,或者做成藥丸服用。如果腹瀉時間很長,可以再加升麻。

此足太陰、厥陰藥也。白朮苦燥濕,甘補脾,溫和中;芍藥寒瀉肝火,酸斂逆氣,緩中止痛;防風辛能散肝,香能舒脾,風能勝濕,為理脾引經要藥(東垣曰:若補脾胃,非此引用不能行);陳皮辛能利氣,炒香尤能燥濕醒脾,使氣行則痛止;數者皆以瀉木而益土也。

白話文:

這是足太陰、厥陰的藥物。白朮味苦,能燥濕,味甘,能補脾,性溫和,能調和中焦;芍藥性寒,能瀉肝火,味酸,能斂逆氣,能緩和中止痛;防風味辛,能散肝,香氣能舒脾,風氣能勝濕,是理脾引經的要藥(東垣說:若要補脾胃,非此藥引用不能行);陳皮味辛,能利氣,炒香後尤能燥濕醒脾,使氣行則痛止;這幾味藥物都是通過瀉木而益土來治療的。

2. 黃連阿膠丸

(《局方》)

治冷熱不調,下痢赤白,裡急後重,臍腹瘀痛,口燥煩渴,小便不利(濕熱鬱於腸胃,故腹痛、口渴而便秘)。

黃連(三兩),茯苓(二兩),阿膠(炒。一兩。)為末,水熬阿膠為丸,空心米湯下。延年除茯苓,加乾薑當歸,名駐車丸:治同。

白話文:

黃連(90公克),茯苓(60公克),阿膠(炒過。30公克)研成細末,用煎煮過的水將藥粉熬成阿膠丸,空腹時以米湯吞服。延年丸除茯苓,加上乾薑、當歸,稱為駐車丸:功效相同。

此手足陽明藥也。黃連瀉火燥濕,開鬱消瘀,以平其痛熱;阿膠補陰益血,潤燥利腸,以和其裡急;茯苓能令人肺氣下降,通於膀胱,清熱利水,止渴除煩,為清解之平劑(黃連退熱,茯苓除濕,阿膠潤燥補虛)。

白話文:

這是針對手足陽明經的藥方。黃連能清熱燥濕、疏肝化瘀,緩解疼痛發熱;阿膠能補陰益血、潤腸通便,緩解裡急;茯苓能使肺氣下降,通調膀胱,清熱利水,止渴除煩,是清解的平性藥劑(黃連退熱,茯苓除濕,阿膠潤燥補虛)。

仲景黃連阿膠湯:黃連(四兩),黃芩(一兩),芍藥(二兩),阿膠(三兩),雞子黃(二枚。生用)。

白話文:

仲景黃連阿膠湯:黃連(120克),黃芩(30克),芍藥(60克),阿膠(90克),雞子黃(2枚,生用)。

治傷寒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煩不得臥(二三日以上,寒變熱之時也,少陰多寐,此傳經之陽邪,陰氣為陽熱所灼,故心煩不得臥。芩連之苦以除熱,雞子、阿膠之甘以益血,芍藥之酸以收陰氣,用苦寒甘潤酸斂之劑,收攝其欲亡之微陰,較之四逆,一水一火,為不同矣)。

白話文:

治療傷寒少陰病病程已超過兩三日以上時,出現心煩不得寐的症狀。(超過兩三日,寒邪已化熱,少陰主寐,不應心煩,這是傳經的陽熱之邪,陰氣被陽熱之邪灼傷,所以出現心煩得不到安眠。黃芩、黃連對應的苦味能去除熱邪,雞蛋黃、阿膠的甘味能滋補血液,芍藥所具的酸味能斂藏陰氣,使用苦寒、甘潤、酸斂的藥物相結合,收斂那將要消失的陰氣,和四逆湯相比,一水一火,是完全不同的。)

海藏黃連阿膠湯:黃連(炒。四兩),黃柏、阿膠(炒。各一兩),山梔(五錢)。每服四錢。治傷寒熱毒入胃,下利膿血。血虛加芎歸,腹痛加芍藥,血不止加地榆

白話文:

海藏黃連阿膠湯:黃連(炒過,四兩),黃柏、阿膠(炒過,各一兩),山梔(五錢)。每次服食四錢。治療傷寒熱毒進入胃部,導致下痢膿血。如果血虛,就加川芎和當歸;如果腹痛,就加芍藥;如果血不止,就加地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