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集解》~ 清暑之劑第十一 (1)
清暑之劑第十一 (1)
1. 六一散
(河間。一名天水散)
治傷寒、中暑,表裡俱熱,煩躁口渴,小便不通;瀉痢,熱瘧,霍亂吐瀉。下乳,滑胎,解酒食毒,偏主石淋(暑熱皆陽邪,在表則發熱,在裡則瀉痢、霍亂、發瘧,在上則煩渴,在下則便秘或熱瀉。火氣煎灼,精結成石,則為石淋)。
滑石(六兩),甘草(一兩)。為末。冷水或燈心湯調下(丹溪曰:泄瀉及嘔吐,生薑湯下)。中寒者,加硫黃少許。
此足太陽、手太陰藥也。滑石氣輕能解肌,質重能清降,寒能瀉熱,滑能通竅,淡能行水,使肺氣降而下通膀胱(火退則肺氣下降,故能生水而利小便),故能祛暑住瀉,止煩渴而行小便也(小便利則大便實,而瀉自止);加甘草者,和其中氣,又以緩滑石之寒滑也;加辰砂者,以鎮心神,而瀉丙丁之邪熱也(小腸為丙火,心為丁火)。其數六一者,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義也(故又名天水散。
劉河間曰:統治上下表里諸病。蓋取其能通除上下三焦濕熱也。然惟體盛濕多之人宜服之,以解暑利水,使濕熱從小便出;若無濕熱之人而多服此,則反耗其津液而渴轉甚矣,又當服生脈散)。
本方加辰砂少許(清心),名益元散;加薄荷少許(清肺),名雞蘇散;加青黛少許(清肝),名碧玉散:治同。本方加紅曲五錢,名清六丸:治赤痢(赤屬熱傷血分,紅曲能調六腑之血)。加乾薑五錢,名溫六丸:治白痢(白屬熱傷氣分,乾薑能散濕熱之氣)。本方加生柏葉、生車前、生藕節,名三生益元散:治血痢。
本方加牛黃,治虛煩不得眠。本方除甘草,加吳茱萸一兩,名茱萸六一散:治濕熱吞酸。本方除滑石,加黃耆六兩,大棗煎,熱服,名黃耆六一散:治諸虛不足,盜汗消渴(凡渴證防發癰疽,宜黃耆六一散,吞忍冬丸)。
白話文:
六一散
此方治療傷寒、中暑、表裡俱熱、煩躁口渴、小便不通、瀉痢、熱瘧、霍亂吐瀉等症。也能治療下乳不通、滑胎,以及解酒食毒。尤其擅长治疗石淋。暑熱皆屬陽邪,邪氣在表則發熱,在裡則瀉痢、霍亂、發瘧;邪氣在上則煩渴,在下則便秘或熱瀉。火氣灼傷精液,精液凝結成石,即為石淋。
方劑組成:滑石六兩,甘草一兩,研磨成粉末。用冷水或燈心湯調服。若出現泄瀉或嘔吐,則用生薑湯調服。體質虛寒者,可酌加少量硫磺。
此方為足太陽經與手太陰經藥物。滑石輕揚,能解肌表之熱;質重,能清熱下降;寒涼,能瀉熱;質滑,能通利竅道;味淡,能利水。使肺氣下降,利通膀胱,故能祛除暑熱、止瀉、止煩渴,並使小便通暢(小便通暢則大便秘結得以緩解,瀉痢自然停止)。加入甘草,能調和藥性,緩解滑石的寒涼滑利之性;加辰砂,能鎮靜心神,瀉除丙丁二火的邪熱(小腸屬丙火,心屬丁火)。方名「六一」取自「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意(故又名天水散)。
劉河間認為,此方可治療上焦、中焦、下焦表裡諸病。因為它能通利三焦濕熱。但此方只適用於體質壯實,濕熱較多的人,以解暑利水,使濕熱從小便排出;若無濕熱,而服用過多,反而耗傷津液,加重口渴,此時應服用生脈散。
加味變化:
- 加辰砂少許(清心),名益元散;
- 加薄荷少許(清肺),名雞蘇散;
- 加青黛少許(清肝),名碧玉散;以上三方治療的病症與原方相同。
- 加紅曲五錢,名清六丸:治療赤痢(赤痢屬熱傷血分,紅曲能調和六腑之血)。
- 加乾薑五錢,名溫六丸:治療白痢(白痢屬熱傷氣分,乾薑能散除濕熱之氣)。
- 加生柏葉、生車前、生藕節,名三生益元散:治療血痢。
- 加牛黃,治療虛煩不得眠。
- 除甘草,加吳茱萸一兩,名茱萸六一散:治療濕熱吞酸。
- 除滑石,加黃耆六兩,大棗煎湯熱服,名黃耆六一散:治療諸虛不足、盜汗、消渴(凡渴證,防發癰疽,宜用黃耆六一散,並服用忍冬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