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昂

《醫方集解》~ 補養之劑第一 (17)

回本書目錄

補養之劑第一 (17)

1. 黃耆鱉甲散

(謙甫)

治男女虛勞客熱,五心煩熱,四肢怠惰,咳嗽咽乾,自汗食少,或日晡發熱(五心:心窩、手心、足心也。脾主四肢,五心煩熱,是心火陷於脾土之中,宜升發火鬱。四肢倦怠,脾虛也;咳嗽,肺火也;咽乾,腎水不足、相火上炎也;自汗,陽虛也;食少,脾胃弱也;日西潮熱,肺虛也)。

黃耆(蜜炙),鱉甲(炙),天冬(五錢),秦艽,柴胡,地骨皮,茯苓(三錢),桑白皮,紫菀,半夏,芍藥,生地黃,知母,甘草(炙。三錢半),人參,桔梗,肉桂(一錢半。)每一兩加姜煎(此即前方減當歸,加黃耆、茯苓、生地、芍藥、天冬、知母、桑皮、桔梗、肉桂)。《衛生》減桂、芍、地骨,名人參黃耆散:治同。

此手足太陰、足少陽藥也,鱉甲、天冬、芍、地、知母滋腎水而瀉肺肝之火,以養陰也(地黃、知母滋腎水,天冬瀉肺火,鱉甲、芍藥瀉肝火);黃耆、人參、桂、苓、甘草固衛氣而補脾肺之虛,以助陽也;桑皮、桔梗以瀉肺熱,半夏、紫菀以理痰嗽(紫菀潤肺止嗽,半夏化痰利咽,故《金匱》治喉痹咽痛,皆用半夏,蓋辛能散亦能潤也);秦艽、地骨以散內熱而除蒸,柴胡以解肌熱而升陽,此表裡氣血交治之劑也。

白話文:

黃耆鱉甲散

此方治療男女虛弱勞累,伴有午後發熱,五心煩熱(心窩、手心、足心都發熱),四肢無力,咳嗽咽喉乾燥,自汗盜汗,食慾不振等症狀。這些症狀的病機在於心火下陷脾土,導致脾虛、肺火、腎陰不足、陽虛、脾胃虛弱及肺虛。

藥方組成:蜜炙黃耆、炙鱉甲、天冬五錢、秦艽、柴胡、地骨皮、茯苓三錢、桑白皮、紫菀、半夏、芍藥、生地黃、知母、炙甘草三錢半、人參、桔梗、肉桂一錢半。每劑藥材用量一兩,加生薑煎煮。(此方是在原方基礎上,減去當歸,加入黃耆、茯苓、生地、芍藥、天冬、知母、桑白皮、桔梗、肉桂。)《衛生寶鑑》中記載的減去肉桂、芍藥、地骨皮,並加入人參的方劑,名為人參黃耆散,功效相同。

此方藥材作用於手足太陰經與足少陽經。鱉甲、天冬、芍藥、生地黃、知母滋養腎陰,瀉去肺肝之火,以滋陰降火;黃耆、人參、肉桂、茯苓、甘草補益衛氣,健脾益肺,以扶陽固表;桑白皮、桔梗瀉肺熱;半夏、紫菀化痰止咳;秦艽、地骨皮清瀉內熱;柴胡解表散熱,升發陽氣。此方是表裡同治,氣血並補的方劑。

2. 秦艽鱉甲散

(謙甫)

治風勞骨蒸,午後壯熱,咳嗽,肌瘦,頰赤,盜汗,脈來細數(風,陽邪也,在表則表熱,在裡則裡熱,附骨則骨蒸。午後盛者,陰虛也;風火相搏,則咳嗽;蒸久血枯,則肌瘦;虛火上炎,則頰赤;睡而汗出,曰盜汗,陰虛也,脈細為虛,脈數為熱)。

鱉甲(一兩。灸),秦艽,知母,當歸(五錢),柴胡,地骨皮(一兩),烏梅(一個),青蒿(五分。)汗多,倍黃耆。

此足少陽、厥陰藥也。風生熱而熱生風,非柴胡、秦艽不能驅風邪使外出;鱉,陰類,用甲者,骨以及骨之義;烏梅酸澀,能引諸藥入骨而斂熱;青蒿苦寒,能從諸藥入肌而解蒸(柴胡、青蒿,皆感少陽生髮之氣,凡苦寒之藥,多傷脾胃,惟青蒿清芬入脾,獨宜於血虛有熱之人);知母滋陰,當歸和血,地骨散表邪兼清裡熱,又止汗除蒸之上品也地骨皮退有汗之骨蒸。

白話文:

秦艽鱉甲散治療因風寒導致的勞累、骨蒸潮熱(午後尤甚)、咳嗽、消瘦、面頰潮紅、盜汗等症狀,脈象細數。 這是因為風邪屬陽邪,在表則表現為表熱,在裡則表現為裡熱,侵犯骨骼則導致骨蒸。午後症狀加重,是陰虛的表現;風火相搏則導致咳嗽;長期骨蒸導致血液虧虛,則肌肉消瘦;虛火上炎則面頰潮紅;睡眠中出汗稱為盜汗,也是陰虛的表現;脈象細弱表示氣血虛弱,脈象數快表示有熱。

藥方組成:鱉甲(一兩,炙)、秦艽、知母、當歸(各五錢)、柴胡、地骨皮(一兩)、烏梅(一個)、青蒿(五分)。如果盜汗多,則增加黃耆的用量。

此方藥物作用於足少陽經和厥陰經。風生熱,熱生風,非柴胡、秦艽不能驅除風邪;鱉甲屬陰性藥物,用其甲殼,意在治療骨骼病變;烏梅酸澀,能引導藥物入骨斂熱;青蒿苦寒,能使藥力深入肌肉,消除骨蒸。柴胡、青蒿皆能疏通少陽經的氣機;一般苦寒藥物多傷脾胃,但青蒿清香,能入脾經,尤其適合血虛有熱的患者;知母滋陰,當歸養血,地骨皮能散表邪、清裡熱、止汗、除骨蒸,是治療盜汗骨蒸的上選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