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昂

《醫方集解》~ 補養之劑第一 (16)

回本書目錄

補養之劑第一 (16)

1. 紫菀湯

(海藏)

治肺傷氣極,勞熱久嗽,吐痰吐血(氣極:六極之一也。肺主氣,元氣虛則陰火盛,壯火食氣,故成氣極。火炎肺系,故久嗽不已,甚則逼血上行也),及肺痿變癰。

紫菀(洗淨、炒),阿膠(蛤粉炒成珠),知母,貝母(一錢),桔梗,人參,茯苓,甘草(五分),五味子(十二粒。)食後服。一方加蓮肉。

此手太陰藥也。勞而久嗽,肺虛可知,即有熱證,皆虛火也。海藏以保肺為君,故用紫菀、阿膠(二藥潤肺補虛,消痰止嗽);以清火為臣,故用知母、貝母(二藥辛寒,潤燥消痰);以參苓為佐者,扶土所以生金;以甘桔為使者,載藥上行脾肺(桔梗載諸藥上行,而能清肺,甘草輔人參補脾);五味子滋腎家不足之水,收肺家耗散之金,久嗽者所必收也。

白話文:

紫菀湯

治療肺部受損、氣虛到極點,因勞累導致的久咳、咳血(氣極是六種極端狀態之一,肺主氣,元氣虛弱則陰虛火旺,旺盛的火氣消耗氣血,因而形成氣極。火熱灼傷肺系,所以久咳不止,嚴重時會逼迫血液上湧),以及肺痿轉變為癰腫等症狀。

藥方組成:紫菀(洗淨炒制)、阿膠(用蛤粉炒成珠狀)、知母、貝母(一錢)、桔梗、人參、茯苓、甘草(五分)、五味子(十二粒)。飯後服用。另一方可在上方基礎上加蓮子肉。

此方為治療手太陰經病的藥方。勞累導致的久咳,肺虛是顯而易見的,即使出現熱症,也是虛火。本方以滋補肺氣為君,所以使用紫菀、阿膠(這兩種藥物潤肺補虛,化痰止咳);以清熱為臣,所以使用知母、貝母(這兩種藥物辛寒,潤燥化痰);以人參、茯苓為佐藥,是扶助脾土以滋養肺金;以甘草、桔梗為使藥,使藥物上行至脾肺(桔梗能將藥物上行,並能清肺,甘草輔助人參補脾);五味子滋補腎臟不足的水分,收斂肺氣耗散的金氣,這是治療久咳必不可少的。

2. 秦艽扶羸湯

(直指)

治肺痿骨蒸,或寒或熱成勞,咳嗽聲嗄不出,體虛自汗,四肢倦怠。(肺痿,有火熱傷肺而得之者,有肺氣虛寒而得之者。骨蒸,骨里蒸蒸然熱,陰虛也;咳嗽,陰火乘肺也;或寒或熱,陰陽不和也。聲嗄,火鬱在肺也;自汗倦怠,心脾虛而衛氣不充也。)

柴胡(二錢),秦艽,人參,當歸,鱉甲(炙),地骨皮(錢半),紫菀,半夏,甘草(炙。一錢。)加薑、棗煎。

此手太陰、足少陽藥也。柴胡、秦艽散表邪兼清裡熱(柴胡解肌熱,秦艽退骨蒸),鱉甲、地骨滋陰血而退骨蒸(地骨皮涼血,退有汗骨蒸),參草補氣,當歸和血,紫菀理痰嗽(潤肺除痰),半夏發音聲(肺屬金、聲之所從出也。有物實之,則金不鳴,燥濕除痰,則金清而聲自開矣。

有聲嘶而啞者,肺已損也,難治)。表裡交治,氣血兼調,為扶羸良劑(透肌解熱,柴胡、秦艽、乾葛為要劑,故骨蒸方中多用之。寇宗奭曰:柴胡《本經》並無一字治勞,甄權、大明並言補虛勞,醫家執而用之,貽害無窮。

李時珍曰:勞有五,若勞在肝、膽、心、心包有熱,或少陽經寒熱,則柴胡乃手足厥陰、少陽必用之藥;勞在脾胃有熱,或陽氣下陷,則柴胡為退熱升清必用之藥;惟勞在肺腎者,不可用耳,寇氏一概擯斥,殊非通論。昂按:楊氏此方,用柴胡為君,則肺勞亦有用之者矣。大抵柴胡能退熱升清,宣暢氣血。

昔孫琳治勞瘧,而曰:熱有在皮膚、在臟腑、在骨髓。在骨髓者,非柴胡不除;則柴胡亦有退骨蒸之力矣,況有滋補之藥以輔之乎。《直指方》又云:柴胡之退熱,不及黃芩。李時珍曰:黃芩之退熱,乃寒能勝熱,折火之本也;柴胡之退熱,乃苦以發之,散火之標也)。

白話文:

秦艽扶羸湯

此方治療肺痿、骨蒸等症,這些症狀可能是寒邪或熱邪導致的勞損,表現為咳嗽聲音嘶啞、咳不出痰,身體虛弱自汗,四肢倦怠。肺痿有熱邪傷肺和肺氣虛寒兩種情況;骨蒸是骨頭裡熱烘烘的,屬於陰虛;咳嗽是陰火犯肺;寒熱交替是陰陽失調;聲音嘶啞是肺部有鬱熱;自汗倦怠是心脾虛弱,衛氣不足。

藥方組成:柴胡二錢,秦艽、人參、當歸各適量,鱉甲(炙) 、地骨皮(錢半)、紫菀、半夏、炙甘草一錢。加生薑、大棗煎服。

此方主要運用手太陰經和足少陽經的藥物。柴胡、秦艽疏散表邪,同時清解裡熱(柴胡解肌熱,秦艽退骨蒸);鱉甲、地骨皮滋養陰血,消除骨蒸(地骨皮涼血,退骨蒸);人參、甘草補益氣血;當歸養血和血;紫菀潤肺化痰止咳;半夏宣通肺氣,使聲音恢復正常(肺屬金,聲音由肺主,若有痰阻,則聲音嘶啞,燥濕化痰,則聲音通暢)。

如果聲音嘶啞嚴重,說明肺部已經受損,則難以治療。此方表裡兼治,調和氣血,是治療虛弱的良方。藥方中柴胡、秦艽、葛根是治療骨蒸的重要藥物,所以很多骨蒸方劑中都會用到。

古籍中對柴胡治療勞損的功效有不同意見,有人認為柴胡不能治療肺腎虛損引起的勞損。但此方以柴胡為主藥,說明柴胡在治療肺勞方面也有其作用。柴胡能清熱升清,使氣血通暢。古籍記載柴胡能治療深層骨髓的熱邪,更能佐證其退骨蒸的功效,加上其他滋補藥物的輔助,效果更佳。柴胡退熱的機理與其他清熱藥不同,它不是靠寒性降火,而是靠苦味發散,從表象上散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