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昂

《醫方集解》~ 利濕之劑第十二 (4)

回本書目錄

利濕之劑第十二 (4)

1. 加味腎氣丸

(《金匱》腎氣丸,即桂附八味丸,治婦人轉胞,無車前、牛膝)

白話文:

腎氣丸,就是桂附八味丸,用於治療婦女轉胞。這個轉胞不是婦科疾病中的脫出,而是指死胎或流產後的胎盤殘留在子宮內。

《金匱》腎氣丸的配方中沒有車前和牛膝,所以將車前、牛膝兩味藥去除後,藥方如下:

桂枝 5g,茯苓 5g,白朮 10g,甘草 5g,芍藥 10g,人參 5g,乾薑 5g,阿膠10g,附子10g

治腎氣大虛,肚腹脹大,四肢浮腫,喘急痰盛,小便不利,大便溏黃,已成蠱證;亦治消渴,飲一溲(一經曰: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上下溢於皮膚,故為胕腫。腎消者,腎水衰竭,龍雷之火不安其位,上炎於肺,消渴引飲,飲入於胃,下無火化,直入膀胱,故飲一溲一也;用桂附辛熱引真火歸元,地黃純陰壯真水滋腎,為治下消之劑)。

白話文:

治療腎氣嚴重虛弱,肚子和腹部腫脹,四肢浮腫,呼吸急促痰液多,小便不利,大便溏黃,已經形成蠱證;也治療消渴症,喝一口水就要小便一次(《一經曰》:腎臟是胃的關口。關口不利,所以積水並隨著其類。上下溢於皮膚,所以使腿部浮腫。腎液減少者,腎水枯竭,龍雷之火不安於它所在的位置,往上發炎到肺臟,導致消渴喝水,水喝進胃裡,下面沒有火來消化,直接進入膀胱,所以喝一口水就要小便一次;用肉桂和附子辛熱來引導真火歸於原位,地黃純陰來增強真水滋養腎臟,作為治療下消的藥劑)。

熟地黃(四兩),茯苓(三兩,乳拌),山藥(微炒),丹皮(酒洗),山萸肉(酒潤),澤瀉(酒浸),川牛膝(酒浸),車前子(微炒),肉桂(一兩),附子(制熟,五錢。)蜜丸

白話文:

熟地黃(四兩):具有滋補肝腎、養血益精的作用。

茯苓(三兩,乳拌):具有利水滲濕、健脾益氣的作用。

山藥(微炒):具有補脾益氣、益肺腎、固精澀腸的作用。

丹皮(酒洗):具有清熱涼血、活血祛瘀的作用。

山萸肉(酒潤):具有補益肝腎、澀精止汗的作用。

澤瀉(酒浸):具有利水滲濕、清熱解毒的作用。

川牛膝(酒浸):具有活血通絡、利尿的作用。

車前子(微炒):具有清熱利尿、明目退翳的作用。

肉桂(一兩):具有溫陽補腎、散寒止痛的作用。

附子(制熟,五錢):具有溫腎壯陽、散寒止痛的作用。

將這些藥材全部研製成細粉,然後加入蜂蜜,製成丸劑即可。

此足太陰、少陰藥也。土為萬物之母,脾虛則土不能制水而洋溢;水為萬物之源(天一生水),腎虛則水不安其位而妄行,以致氾濫皮膚肢體之間;因而攻之,虛虛之禍,不待言矣(經曰:毋盛盛,毋虛虛,貽人禍殃)。

白話文:

此足太陰脾經、少陰腎經的藥方也。脾經屬土,土是萬物生長的根本,脾虛則土不能制御水而泛溢;腎經屬水,水是萬物生長的源頭,腎虛則水不能安守其位而亂行,於是水濕氾濫於皮膚肢體之間。因此攻伐腎脾,虛弱就會更加虛弱,禍害不言而喻(《黃帝內經》說 :不能過分使其充實、也不能過分使其虛弱,否則就會給人帶來禍殃)。

桂附八味丸滋真陰而能行水(地黃、茯苓、澤瀉、桂附皆能行水),補命火因以強脾(桂附補命門火,火能生土,土強則能防水;陽能化陰,陰化則便溺通);加車前利小便,則不走氣;加牛膝益肝腎,藉以下行,故使水道通而腫脹已,又無損於真元也(喻嘉言曰:按:此方《濟生》以附子為君,此薛新甫重訂以茯苓為君。然腎之關門不開,必以附子回陽,蒸動腎氣,其關始開,胃中積水始下,以陽主開故也。

白話文:

桂附八味丸能夠滋養真正的陰分而又能利水(地黃、茯苓、澤瀉、桂附都可以利水),補益命門之火,從而增強脾胃的功能(桂附可以補益命門之火,火能生土,土強則能防治水邪;陽氣可以化陰,陰邪化解則小便通暢);再加入車前子,利於小便,就不會耗傷元氣;加入牛膝,益於肝腎,藉以幫助水往下行,所以使水道通暢而水腫消退,而且不損傷真正的元氣(喻嘉言說:按:這個方子,《濟生》以附子為君藥,而薛新甫重新修訂以茯苓為君藥。但是,腎的關門不開,一定要用附子來回陽,蒸動腎氣,其關門才能打開,胃中的積水才能往下走,這是因為陽氣主開關的緣故)。

關開即不用茯苓、牛膝、車前而水亦下;關閉則車前、茯苓用至無算,抑莫之如何矣。用方者將君附子乎,抑君茯苓乎。何柏齋曰:造化之機,水火而已,宜平不宜偏,宜交不宜分,火宜在下,水宜在上,則易交也。交則為既濟,不交則為未濟,分而離則死矣。消渴證不交,而火偏盛也;水氣證不交,而水偏盛也;乾始坤成,至其交合變化之用,則水火二氣也。大旱物不生,火偏盛也;大澇物亦不生,水偏盛也。

白話文:

如果腎關開了,茯苓、牛膝、車前都不能用,反而會加重尿頻;若是腎關閉了,茯苓、車前能用的再多也沒用,情況一樣沒有改善。所以到底是用附子還是用茯苓呢?何柏齋說,天地間的運行機制,只有水火二氣而已,應該調和不宜偏頗,應該交合不該分離,火應該在下面,水應該在上面,這樣才能容易交合。交合就是「既濟」,不交合就是「未濟」,水火二氣一分開就會死亡。消渴症就是不交合,所以火氣偏盛;水氣病也不交合,所以水氣偏盛。天地運行開端為乾,萬物形成為坤,到達它們互相交合變化時,其根本就是水火二氣。大旱無物能生長,是火氣偏盛;大澇也無物能生長,是水氣偏盛。

人之臟腑,以脾胃為主,然脾胃能化物與否,實出於水火二氣,非脾胃之能也。火盛則脾胃燥,水盛則脾胃濕,皆不能化物,乃生諸病。水腫之病,蓋水盛而火不能化也,導水補火,使二氣和平,則病去矣。《醫貫》曰:火為陽之根,水為陰之根,而水與火之總根,兩腎之間動氣是也。

白話文:

人體的臟腑之中,以脾胃為最重要,但脾胃是否能將食物轉化為營養,其實取決於水火二氣的運作,而不是脾胃本身的作用。火氣旺盛,則脾胃乾燥;水氣旺盛,則脾胃潮濕;這兩種情況下,脾胃都不能正常消化食物,就會產生各種疾病。水腫的疾病,是由於水氣過多,而火氣不足以將水氣化解所引起的。因此,治療水腫的關鍵在於引導水氣,補充火氣,使水火二氣達到平衡,就能夠消除疾病。《醫貫》上說:“火是陽氣的根源,水是陰氣的根源,而水火二氣的共同的根源,是位於左右兩個腎臟之間的動氣。”

余於五行之中,獨重水火,而其生克之妙用,又與世論不同:世人皆曰水剋火,而余獨曰水養火;世人皆曰金生水,而余獨曰水生金;世人皆曰土剋水,而余獨於水中補土;世人皆曰木剋土,而余獨升木以培土。若此之論,誰則信之。詎知君相二火,以腎為宮。水剋火者,後天有形之水火;水養火者,先天無形之水火也。

白話文:

我於木、火、土、金、水五行的使用,獨尊水火,而且其生剋之道的作用妙用,又與世人不同:世人都說水克火,但我卻說水養火;世人都說金生水,但我卻說水生金;世人都說土克水,但我卻在水中滋補土;世人都說木克土,但我卻滋長木氣來培護土。像這樣的論述,有誰會相信呢?哪曉得君相二火,以腎臟為宮殿。水剋火的是後天有形之水火;水養火的是先天無形之水火。

今之言補肺者,人參黃耆;清肺者,黃芩、麥冬;斂肺者,五味、訶子;瀉肺者,葶藶、枳殼;病之輕者,豈無一效。若本原虧損者,毫不相干。蓋肺金之氣,夜臥則歸藏於腎水之中,肺名嬌臟,畏寒畏熱,腎中有火,則金畏火刑而不敢歸;腎中無火,則水冷金寒而不敢歸,或為喘脹,為噦咳,為不寐,為不食,累累若喪家之狗,惟收斂之僅似有理,然不得其門,從何而入。

白話文:

現在說的補肺藥,是人參、黃耆;清肺藥,是黃芩、麥冬;收斂肺氣藥,是五味、訶子;瀉肺藥,是葶藶、枳殼;疾病較輕微的人,服用這些藥方一定會有效。但是,如果肺的根本已經虧損,這些藥方就毫無效果了。肺的金氣在晚上睡覺時,收藏於腎水之中。肺是一種嬌嫩的臟器,畏寒畏熱。如果腎中有火,肺就會害怕火刑而不敢歸藏於腎臟;如果腎中沒有火,水就會寒冷,肺就會寒冷不敢歸藏,就會出現喘脹、咳嗽、失眠、厭食等症狀,就像喪家之犬一樣。只有收斂肺氣的藥方看起來似乎有道理,但如果沒有找到正確的方法,也是無濟於事。

仁齋云:肺出氣,腎納氣,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本,腎虛不能納氣還元,必壯水之主,或益火之源,水向火中生矣。混沌之初,何嘗有土,自天一生水,而水之凝結處始為土,此後天卦位,艮土居飲水之次也;堅者為石,最堅者為金,可見水土金先天一原也。肺為土之子,先補其子,使不食母之氣,則母不衰,亦見金生土之義矣。

白話文:

仁齋說:肺呼出氣體,腎臟吸收氣體,肺是氣體的主人,腎臟是氣體的根本,腎臟虛弱不能吸收氣體並還原,必須加強水的主導作用,或者增強火的來源,水在火裏產生了。混沌的開始,哪裏有土,自從天開始產生水,而水凝結的地方纔開始有土,這是在後天卦位中,艮土處於需要水飲用的位置;堅固的是石頭,最堅固的是金屬,可見水土金先天是同一個原。肺是土的兒子,先補養兒子,使它不消耗母親的氣,那麼母親就不會衰弱,也可以看到金生土的道理了。

至於木能剋土。舉世欲伐之,余謂木藉土以生,豈有反克之理,木乃生生之氣,始於東方,春升之氣也,陽氣也、元氣也、胃氣也,同出而異名也,譬之種樹,雨以潤之,風以散之,日以暄之,使得遂其生髮長養之天而已矣。及其生意將竭,則又當斂其生生之氣於水土之中,以為來春生髮之本,焉有伐之之理乎。

白話文:

至於木能剋土。 世間人都想伐木,我認爲木是依靠土而生的,哪裏有木能剋土的道理呢?木是生生之氣,始於東方,是春天萌發生長之氣,是陽氣、元氣、胃氣,同出而異名。就像種樹,雨水使它溼潤,風使它散播,太陽使它溫暖,讓它得以生長發育。等到它的生命即將結束時,就應該收斂它的生機於水土之中,作爲來年生長的根本,哪裏有伐掉它的道理呢?

此東垣《脾胃論》用升柴以疏木氣,諄諄言之也,但未及雨潤風散,及歸根覆命之理耳。余特申五行妙用,專以水火為重也。又曰:人身水火,原自均平,偏者病也,火偏多者,補水配火,不必去火;水偏多者,補火配水,不必去水;譬之天平,此重彼輕,一邊重者,只補足輕者之一邊,決不鑿去法碼;今之欲瀉水降火者,鑿法碼者也。

白話文:

這本《脾胃論》用升柴來疏通肝膽之氣,是很好的方法,但是沒有提到滋潤肺金、疏散風氣,以及回歸原點、還歸本源的道理。我特別強調五行妙用,以水火為重點。又說:人體的水火,原本是均平的,偏頗了就會生病,火偏多的人,要滋補脾土、配伍肝膽,不必瀉火;水偏多的人,要滋補肝膽、配伍脾土,不必瀉水;就好比天平,一邊重了,只要補足輕的那一邊,絕對不會鑿掉法碼;現在那些想要瀉水降火的,就好比鑿掉法碼的人。

《難經》曰:陽氣不足,陰氣有餘,當先補其陽而後瀉其陰;陰氣不足,陽氣有餘,當先補其陰而後瀉其陽,營衛通行,此其要也。昂按:此即《內經》亢則害、承乃制之義也。

白話文:

《難經》上說:陽氣不足,陰氣過剩,應該先補陽氣,然後再瀉陰氣;陰氣不足,陽氣過剩,應該先補陰氣,然後再瀉陽氣,使體內的營氣和衛氣通行,這就是最重要的原則。昂按:這就是《內經》中所說的「亢則害,承乃制之」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