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昂

《醫方集解》~ 除痰之劑第十五 (4)

回本書目錄

除痰之劑第十五 (4)

1. 金沸草散

(《活人》)

治肺經傷風,頭目昏痛,咳嗽多痰(風盛則氣壅,氣壅則痰生,故頭目昏痛而咳嗽。《直指方》云:咳嗽感風者,鼻塞聲重;傷冷者,悽清怯寒;挾熱為焦煩;受濕為纏滯;瘀血則膈間腥悶;停水則心下怔忡。或實或虛,痰之黃白,唾之稀稠,從可知也)。

白話文:

治療肺經傷風導致的頭痛、頭昏、咳嗽多痰。

風邪盛行,則氣機鬱閉,氣機鬱閉,則痰液產生,因此會頭痛、頭昏,同時還會咳嗽。

《直指方》中說:咳嗽是因風寒引起的,鼻塞、聲音嘶啞;是因風冷引起的,畏寒怕冷;是因風熱引起的,感到煩躁不安;是因風濕引起的,感到肢體沉重;是因瘀血引起的,感到胸膈間腥臭悶熱;是因水濕引起的,感到心悸不安。

痰液可以是實證,也可以是虛證,痰液的顏色有黃色、白色,痰液的稀稠可以從唾液中知道。

旋覆花(即金沸草),前胡細辛(一錢),荊芥(錢半),赤茯苓(六分),半夏(五分),甘草(炙,三分。)加薑、棗煎。《局方》加麻黃赤芍,無赤茯、細辛(《玉機微義》曰:《局方》辛平,《活人》辛溫)。如滿悶,加枳殼桔梗;有熱加柴胡黃芩;頭痛加川芎

白話文:

旋覆花(別名金沸草)、前胡、細辛(一錢)、荊芥(錢半)、赤茯苓(六分)、半夏(五分)、甘草(炙,三分。)加入薑和棗煎服。《局方》加入麻黃、赤芍,沒有赤茯和細辛(《玉機微義》說:《局方》辛平,《活人》書中辛溫。)如果胸悶,再加上枳殼、桔梗;假如發熱再加上柴胡、黃芩;頭痛再加上川芎。

此手太陰藥也。風熱上壅,荊芥辛輕發汗而散風;痰涎內結,前胡、旋覆消痰而降氣,半夏燥痰而散逆,甘草發散而緩中,茯苓行水,細辛溫經,蓋痰必挾火而兼濕,故下氣利濕而證自平。茯苓用赤者,入血分而瀉丙丁也(小腸為丙火,心為丁火。《三因方》云:一婦人牙痛,治療不效,口頰皆腫,以金沸草散大劑煎湯熏漱而愈)。

白話文:

這是手太陰的藥方。風熱上攻,荊芥辛輕發汗而散風;痰涎內結,前胡、旋覆消痰而降氣,半夏燥痰而散逆,甘草發散而緩中,茯苓行水,細辛溫經,因為痰一定會挾火而兼濕,所以下氣利濕而病情自然平復。茯苓用赤色的,是為了入血分而瀉丙丁之火(小腸為丙火,心為丁火。《三因方》說:有一個婦女牙痛,治療無效,口頰皆腫,用金沸草散大劑煎湯燻漱而治癒)。

2. 百花膏

(《濟生》)

治喘咳不已,或痰中有血,虛人尤宜。

百合款冬花,等分。蜜丸,龍眼大。食後臨臥薑湯下,或噙化。加紫菀百部烏梅,名加味百花膏:治同。煎服亦可。

白話文:

百合,款冬花,等分研成細末。蜂蜜合丸,每丸大小如龍眼。飯後睡覺前用薑湯送服,或口中含化。加入紫菀、百部、烏梅,稱「加味百花膏」:功效相同。也可以煎服用。

此手太陰藥也。款冬瀉熱下氣,清血除痰;百合潤肺寧心,補中益氣,併為理嗽要藥。

3. 三仙丹

(《百一方》)

治中脘氣滯,痰涎不利按:氣滯不通為氣痰,走注攻刺亦曰氣痰。

南星曲,半夏曲(四兩),香附(二兩。)糊丸。薑湯下。

白話文:

南星曲,半夏曲(兩百公克),香附(一百公克。)做成糊丸。以薑湯送服。

此足陽明、手足太陰藥也。星夏以燥肺胃之痰,香附以快三焦之氣,使氣行則痰行也(《玉機微義》曰:此方與《局方》四七湯、《指迷》茯苓丸皆行痰而兼用氣藥,即嚴氏氣順則痰自下之意。然紫蘇、枳殼肺氣藥也,厚朴脾胃氣藥也,香附肝氣藥也,隨臟氣而用,不可不分。

白話文:

這個方劑是足陽明、手足太陰的藥。星夏用來乾燥肺胃的痰,香附用來疏通三焦之氣,使氣運行則痰也能運行。(《玉機微義》中說:這個方劑和《局方》中的四七湯、《指迷》中的茯苓丸,都是治療痰飲症兼用理氣藥,這和嚴氏「氣順則痰自下」的思想是一致的。但是,紫蘇、枳殼是肺氣藥,厚朴是脾胃氣藥,香附是肝氣藥,根據臟器的不同來使用藥物,這一點是不能不分清的。)

又云:嚴氏以人之七情鬱結,氣滯生痰,氣道利,痰自降下;又有原有積痰,其氣因痰而結滯者,必先逐去痰結,則氣自行,豈可專主一說。有一咳痰即出者,脾濕勝而痰滑也,宜半夏、南星、皂角之屬燥其脾,若利氣之劑,所當忌也;有連咳痰不出者,肺燥勝而痰澀也,宜枳殼、紫蘇、杏仁之屬利其肺,若燥脾之劑,所當忌也)。

白話文:

同樣有人說:嚴氏以認為人的七種情感鬱結,氣滯產生痰液,氣道通暢,痰液自會下降;另有原本就有痰液積聚,其氣因為痰液而鬱結的情況,必定要先把痰液積聚祛除,則氣自然會運行,怎麼可以只相信一種說法呢?有一種情況是咳嗽痰液即可排出,這是脾胃濕氣過盛而潭液流動性良好造成的,應當以半夏、南星、皁角等藥物來燥脾胃,若是服用理氣的藥物,就應該避免;有連續咳嗽卻沒有痰液排出的情況,這是肺部燥熱過盛而痰液變得粘稠所造成的,應當以枳殼、紫蘇、杏仁等藥物來理肺,若是服用燥脾的藥物,就應該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