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昂

《醫方集解》~ 勿藥元詮第二十三 (1)

回本書目錄

勿藥元詮第二十三 (1)

1. 勿藥元詮第二十三

人之有生,備五官百骸之軀,具聖知中和之德,所繫非細也。不加葆攝,恣其戕傷,使中道而夭橫,負天地之賦界,辜父母之生成,不祥孰大焉。故《內經》曰: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後藥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兵,不亦晚乎。茲取養生家言淺近易行者,聊錄數則,以聽信士之修持;又將飲食起居之禁忌,撮其大要,以為縱恣者之防範,使人知謹疾而卻病,不猶勝於修藥而求醫也乎。

白話文:

人從出生開始,就具備五官百骸的身體,擁有聖賢的智慧和中和的德性,這可不是小事。如果不好好照顧,放縱自己傷害身體,導致中途夭折,辜負了天地賦予的生命,辜負了父母的養育之恩,還有什麼比這更不吉祥的呢?所以《內經》上說:聖人不是等到生病了才治病,而是治未病。等到病已經形成之後再用藥物治療,就好比口渴了才挖井,打仗了才鑄造兵器,不是太晚了嗎?這裡摘取養生家的淺顯易行之言,隨意記錄幾條,以便聽信的人去修持;同時,將飲食起居的禁忌,撮其大要,作為放縱的人的防範,使人知道謹慎預防疾病,而不是等到生病了才求醫,豈不是比求助於藥物和醫生更好嗎?

2. 上古天真論

《內經·上古天真論》曰:上古之人,法於陰陽,和於術數保生之法,食飲有節,起居有時,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具,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損其真,不知持滿恐傾之意,不時御神,務快於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白話文:

《內經·上古天真論》中說:上古時代的人們,遵循陰陽的法則,調和術數來保持生命的規律。飲食有節制,起居有規律,不妄作勞役,所以身體和精神都能保持充盈,活到一定年紀纔去世。而現在的人就不一樣了,常飲酒為樂,放縱縱慾,喝醉了入房,縱情享樂,耗損了精氣,而不知有盛極則衰的道理。不知節制自己,恣情縱慾,違背養生之道,起居沒有節制,所以到了五十歲就衰老了。古時聖人教導人們,要避免外來的邪氣和病邪,平靜安寧,不為物慾所累,真氣自然就會充盈。精神內守,疾病就不會產生。

3. 調息

調息一法,貫徹三教,大之可以入道,小用可以養生。故迦文垂教,以視鼻端,自數出入息為止觀初門。莊子《南華經》曰:至人之息,以踵大易。隨卦曰:君子以嚮晦入宴息。王龍溪曰:古之至人,有息無睡,故曰嚮晦入宴息。宴息之法,當嚮晦時,耳無聞、目無見、四體無動、心無思慮,如種火相似,先天元神元氣停育相抱,真意綿綿老子曰:綿綿欲存、開闔自然,與虛空同體,故能與虛空同壽也。世人終日之用,一點靈光,盡為後天濁氣所掩,是謂陽陷於陰也。

白話文:

呼吸調整的方法,貫穿儒、釋、道三教,大則可以悟道,小則可以養生。所以釋迦牟尼佛在教導弟子時,以觀看鼻端、自己數出入息作為止觀入門。莊子在《南華經》中說:頂級的人呼吸,以腳後跟為大易。易經《隨卦》中講:君子在傍晚的時候便進入休息狀態。王龍溪說:古時候的頂級的人,只有呼吸沒有睡眠,所以說傍晚進入了休息狀態。休息的方法,應該在傍晚的時候,耳朵聽不見聲音、眼睛看不到東西、四肢不動、心裏沒有思慮,像火種一樣,先天的元神元氣停下來互相擁抱,真正的意念綿綿不斷。老子說:綿綿不絕的想生存下去,開闔都是自然而然的,和虛空合為一體,所以能和虛空一樣長壽。世人終日的使用心力,一點靈光,都被後天的濁氣掩蓋住了,這就是陽被陰包圍了。

4. 調息之法

不拘時候,隨便而坐,平直其身,縱任其體,不倚不曲,解衣緩帶腰帶不寬,則上下氣不流通,務令調適,口中舌攪數遍,微微呵出濁氣不得有聲、鼻中微微納之,或三五遍,或一二遍,有津嚥下,叩齒數通,舌抵上齶,唇齒相著,兩目垂簾,令朧朧然漸次調息,不喘不粗,或數息出,或數息入,從一至十,從十至百,攝心在數,勿令散亂,如心息相依,雜念不生,則止勿數,任其自然,坐久愈妙,若欲起身,須徐徐舒放手足,勿得遽起,能勤行之,靜中光景,種種奇特,直可明心悟道,不但養身全生而已也。

白話文:

不要定時的限制,隨時隨地可以打坐,身體要挺直,放鬆肌肉,不要前後仰或身體彎曲,解開衣服、放鬆腰帶,假如腰帶過緊,上下氣不流通,務必將其調整鬆緊,然後用舌頭在口中攪拌數次,然後慢慢地吐出濁氣,不要有聲音,再用鼻子輕輕地吸氣,可以重複三次到五次,或者是重複一兩次,當口中生津液時,將其吞下,叩齒數次,舌頭抵住上顎,嘴脣和牙齒緊閉,雙眼微閉,讓思緒逐漸平和,呼吸平穩,慢慢地吸氣和吐氣,可以從一數到十,再從十數到一百,注意呼吸的次數,不要胡思亂想,當心與呼吸融為一體時,雜念不生,這時就停止數數,讓呼吸自然而然地進行,打坐越久越好,如果想要起身,必須慢慢地放鬆手腳,不要突然起身,如果能夠經常練習打坐,在靜坐的過程中,會出現各種奇特景象,有助於認識自己,體悟大道,不僅可以養生全生,還能明心見性。

調息有四相:呼吸有聲者風也,守風則散:雖無聲而鼻中澀滯者喘也,守喘則結;不聲不滯,而往來有形者氣也,守氣則勞;不聲不滯,出入綿綿,若存若亡,神氣相依,是息相也,息調則心定、真氣往來,自能奪天地之造化,息息歸根,命之蒂也。

白話文:

調息有四種狀態:呼吸有聲音的是風,守著風就會散;雖然沒有聲音,但鼻中澀滯的是喘,守著喘就會凝結;沒有聲音、沒有阻塞,而往來有形的是氣,守著氣就會勞累;沒有聲音、沒有阻塞,出入綿延不斷,若有若無,神與氣相互依存,這是息的狀態。息調和了,心就安定,真氣往來,自然就能奪取天地造化,息息歸根,是生命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