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集解》~ 理氣之劑第七 (2)
理氣之劑第七 (2)
1. 烏藥順氣散
(嚴用和)
治中風偏身頑麻,骨節疼痛,步履艱難,語言謇澀,口眼喎斜,喉中氣急有痰(風勝則氣壅,壅於皮膚則頑麻,壅於骨節則煩痛,壅於經絡則語澀行難,壅於口面則喎斜,壅於胸喉則痰喘)。
烏藥,橘紅(二錢),麻黃(去節),川芎,白芷,桔梗,枳殼(炒。一錢),殭蠶(去絲嘴炒),炮姜,甘草(炙。五分。)加薑、蔥煎。虛汗者去麻黃,加黃耆;手足不能舉動,加防風、續斷、威靈仙;拘攣加木瓜;腳氣加牛膝、五加皮、獨活。
此手太陰、足厥陰藥也。風盛則火熾,故有痰火沖逆而上,此裡氣逆也;然中風必由外感風寒而發,內虛而外邪乘之。此表氣逆也。麻黃、桔梗,肺家之藥,發汗而祛寒;川芎、白芷,頭面之藥,散風而活血(血活則風散);枳桔利氣行痰(順氣正以行痰,橘紅兼能發表);殭蠶清化散結(蠶病風則僵;得清化之氣,故因以治風,能散相火逆結之痰);黑姜溫經通陽;甘草和中瀉火;烏藥能通行邪滯諸氣。此乃先解表氣而兼順裡氣者,氣順則風散。
風邪卒中,當先治標,若氣虛病久者,非所宜也(厥逆痰壅,口噤脈伏,身溫為中風,身冷為中氣。中風多痰涎,中氣無痰涎,以此為辨。中氣因怒而得者尤多,《局方》用此治之。許學士云:暴怒傷陰,暴喜傷陽,憂愁不已,氣多厥逆,往往得中氣之證,不可作中風治。喻嘉言曰:中風證多挾中氣。
嚴用和曰:人之元氣強壯,外邪焉能為害,必真氣先虛,榮衛空疏,邪乃乘虛而入;若內因心情得者,法當調氣,不當治風,外因六淫得者,亦先當治氣,後依所感六氣治之,此良法也,宜八味順氣散,方用人參、白朮、茯苓、甘草、陳皮、青皮、白芷、烏藥,並不用前方桔梗、麻黃、殭蠶風藥,正先治氣後治風之妙旨,後人或謂不當,雜入白芷,不知白芷香而不燥,正和榮衛之善藥也。
《局方》合兩方用人參、白朮、陳皮、甘草、乾薑、川芎、厚朴、桔梗、麻黃、白芷,更加葛根治感風頭痛鼻塞聲重,尚為合宜。《玉機微義》曰:嚴氏此論,迥出前人,其用藥則未也,何也。
四君子補脾胃藥,更加白芷去手陽明經風,烏藥通腎胃間氣,陳皮理肺氣,青皮泄肝氣,若風果在於手陽明肺肝胃腎而氣實者可用;但經有十二,五臟之氣,互有勝負,此方安能盡其變乎,況真氣先虛之人,亦難用也)。
白話文:
烏藥順氣散
此方治療中風導致半身麻木、關節疼痛、行走困難、言語不清、口眼歪斜、喉嚨氣急痰多等症狀。這些症狀源於風邪壅塞於不同部位所致:壅塞皮膚則麻木,壅塞骨節則疼痛,壅塞經絡則言語困難和行動不便,壅塞口面則歪斜,壅塞胸喉則痰喘。
方中烏藥、橘紅各二錢,麻黃(去節)、川芎、白芷、桔梗、枳殼(炒,一錢)、殭蠶(去絲嘴炒)、炮姜、炙甘草(五分)加薑、蔥煎服。若患者有虛汗,則去麻黃,加黃耆;若手足不能抬舉,則加防風、續斷、威靈仙;若肢體拘攣,則加木瓜;若腳氣,則加牛膝、五加皮、獨活。
此方藥物作用於手太陰經和足厥陰經。風盛則火熾,導致痰火逆流上衝,這是裡氣逆亂;但中風多由外感風寒,內虛而外邪乘虛而入引起,這是表氣逆亂。麻黃、桔梗為肺經藥物,發汗祛寒;川芎、白芷為頭面藥物,散風活血;枳殼、橘紅理氣行痰;殭蠶清化散結;炮姜溫經通陽;甘草和中瀉火;烏藥則能通行全身邪氣。此方先解表氣,兼顧順利裡氣,氣順則風邪自散。
風寒中風,應先治標。但若氣虛、病程較久,則此方不宜使用。中風多痰涎,中氣則無痰涎,以此為辨。中氣虧虛者常因憤怒而發病,《局方》以此方治療。許學士認為,暴怒傷陰,暴喜傷陽,長期憂愁則氣逆,常出現中氣虧虛的症狀,不能當作中風治療。喻嘉言也認為中風常伴隨中氣不足。
嚴用和認為,人體元氣強盛,外邪難以入侵,必須是真氣先虛,正氣不足,邪氣才能乘虛而入。若因情志因素導致中風,應當調理氣血,不應單純治風;若因外感六淫導致,也應先調理氣血,然後再針對所感邪氣治療,這是正確的方法。他推薦使用八味順氣散,方中有人參、白朮、茯苓、甘草、陳皮、青皮、白芷、烏藥,不含桔梗、麻黃、殭蠶等辛散藥物,體現了先治氣後治風的原則。後人質疑此方加入白芷不當,其實白芷芳香而不燥,是調和營衛的良藥。
《局方》將此方與其他方劑合併使用,加入人參、白朮、陳皮、甘草、乾薑、川芎、厚朴、桔梗、麻黃、白芷,並加葛根治療風寒感冒導致頭痛、鼻塞、聲音嘶啞等症狀,也是合適的。
《玉機微義》評價嚴氏的論述獨到,但用藥方面有所不足。因為四君子湯補益脾胃,再加入白芷祛除手陽明經的風邪,烏藥通行腎胃之氣,陳皮理肺氣,青皮泄肝氣,若風邪確實存在於手陽明經、肺、肝、胃、腎,且氣盛者可用。但人體經絡十二條,五臟氣機各有勝負,此方難以應對所有變化,而且真氣先虛的人也難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