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集解》~ 潤燥之劑第十三 (2)
潤燥之劑第十三 (2)
1. 麥門冬湯
(《金匱》)
治火逆上氣,咽喉不利(論曰:止逆下氣,此湯主之。)
白話文:
治療因火氣上逆引起的呼吸不順和咽喉不舒服的症狀,這湯劑可以止逆下氣。
麥門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參(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粳米(三合。)
白話文:
麥門冬(七碗),半夏(一碗),人參(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粳米(三碗)。
此手太陰、足陽明藥也。喻嘉言曰:此胃中津液乾枯、虛火上炎之證,用寒涼藥而火反升;徒知與火相爭,知母、貝母屢施不應。不知胃者肺之母氣也,仲景於麥冬、人參、粳米、甘草、大棗大補中氣、大生津液隊中,增入半夏之辛溫一味,用以利嚥下氣,此非半夏之功,實善用半夏之功,擅古今未有之奇矣(按:半夏亦脾胃藥,能燥能潤,以能行水故燥,以味辛故潤也;仲景治咽痛不眠,皆屢用之,今人率以為燥而疑之,則誤矣。)
白話文:
這劑藥適用於手太陰肺經與足陽明胃經的病症。喻嘉言說:這是胃裡津液乾枯、虛火上炎的證狀,用寒涼的藥反而使火氣更加旺盛。如果只知道用藥來和火氣相爭,如知母和貝母等藥屢次使用都不見效。不知道胃是肺的母氣,仲景在麥冬、人參、粳米、甘草、大棗中大補中氣,大大地生津液,同時又加入性溫辛辣的半夏,用來利咽順氣。這不完全是半夏的功效,而是善於運用半夏的功效,是古今沒有過的神奇藥方。(註解:半夏也是脾胃藥,能燥能潤,能行水所以乾燥,味道辛辣所以滋潤。仲景用它來治療咽痛不眠,屢次使用都見效,今天的人通常以為半夏燥而對它產生懷疑,那就錯了。)
2. 活血潤燥生津湯
(丹溪)
治內燥津液枯少(內燥血液枯少也。火炎水乾,故津液枯少。)
白話文:
丹溪治療體內乾燥、津液不足的情況(也就是體內乾燥,血液量少。因為火氣過旺導致水分耗盡,所以津液變得很少。)
當歸,白芍,熟地黃(一錢),天冬,麥冬,栝蔞(八分),桃仁(研),紅花(五分。)
白話文:
當歸、白芍、熟地黃(一錢)、天冬、麥冬、栝蔞(八分)、桃仁(研磨)、紅花(五分。)
此手太陰、足厥陰藥也。歸、芍、地黃滋陰可以生血;栝蔞、二冬潤燥兼能生津;桃仁、紅花活血又可潤燥。分用各有專能,合用更互相濟。
白話文:
這是手太陰肺經、足厥陰肝經的藥。歸地、芍藥、地黃滋養陰分,可以生血;栝蔞、二冬滋潤燥氣,又能生津液;桃仁、紅花活血又能滋潤燥氣。分開使用各有專長,合在一起使用,則互相幫助,效果更好。
3. 清燥湯
(東垣)
治肺金受濕熱之邪,痿躄喘促,胸滿少食,色白毛敗,頭眩體重,身痛肢倦,口渴便秘(經曰:肺也者,傳相之官也,治節出焉。火盛剋金,則肺熱葉焦,氣無所主,而失其治節,故肢體或縱或縮,而成痿躄也;火上逆肺,故喘促;肺主皮毛,故色白毛敗;濕熱填於膈中故胸滿,壅於陽明則食少,上升於頭則眩,注於身則體重,流於關節則身痛;肺受火傷,天氣不能下降,膀胱絕其化源,故口渴便赤。)
白話文:
治療肺金被濕熱之邪侵犯,導致肢體痿弱麻痺、呼吸急促、胸悶食少、面色蒼白、毛髮枯敗、頭暈體重、身體疼痛、四肢倦怠、口渴便祕。(《黃帝內經》說:肺是傳輸氣體的器官,調節著氣的出納。火氣旺盛剋制金氣,則肺熱肺葉焦枯,氣沒有了主宰,失去了調節功能,所以肢體有時伸展有時收縮,形成痿痺;火氣向上侵犯肺臟,所以呼吸急促;肺主皮毛,所以面色蒼白、毛髮枯敗;濕熱之邪填塞在膈中,所以胸悶;壅滯在陽明經,所以食少;上升到頭部,則頭暈;注於身體,則體重;流入關節,則身體疼痛;肺被火傷,天氣不能下降,膀胱失去了水液化生之源,所以口渴、大便赤黃。)
黃耆(錢半),蒼朮(炒,一錢),白朮(炒),陳皮,澤瀉(五分),人參,茯苓,升麻(三分),當歸(酒洗),生地黃,麥冬,甘草(炙),神麯(炒),黃柏(酒炒),豬苓(二分),柴胡,黃連(炒,一分),瘛瘲(九粒。)每服五錢。
白話文:
黃耆(半錢),蒼朮(炒,一錢),白朮(炒),陳皮,澤瀉(五分),人參,茯苓,升麻(三分),當歸(用酒洗淨),生地黃,麥冬,甘草(炙),神麯(炒),黃柏(用酒炒),豬苓(二分),柴胡,黃連(炒,一分),瘛瘲(九粒。)每次服用五錢。
此手足太陰、陽明藥也。肺屬辛金而主氣,大腸屬庚金而主津,燥金受濕熱之邪,則寒水膀胱生化之源絕,源絕則腎水虧(金不能生水),而痿躄諸症作矣。金者,水之母也;氣者,水之源也。
白話文:
這是治療手足太陰與陽明的藥方。肺屬辛金,主宰氣;大腸屬庚金,主宰津液。當燥金受到濕熱之邪侵害時,寒冷的水膀胱生化之源就會斷絕,源頭斷絕了,腎水就會虧損(金不能生水),萎縮癱瘓等症狀就會出現。金是水的母親;氣是水的源頭。
黃耆益元氣而實皮毛,故以為君;二朮、參、苓、甘、橘、神麯健脾燥濕,理氣化滯,所以運動其土,土者金之母也;麥冬、五味保肺以生津,當歸、生地滋陰而養血,黃柏、黃連燥濕而清熱(黃柏合蒼朮,名二妙散:治痿正藥,加牛膝名三妙散,)升麻、柴胡所以升清,豬苓、澤瀉所以降濁,使濕熱從小便出,則燥金肅清肺為肅清之臟,水出高源,而諸證平矣(喻嘉言曰:燥與濕相反者也,方名清燥,而以去濕為首務,非東垣具過人之識,不及此矣。
白話文:
黃耆能補益元氣,增強皮毛抵抗力,所以把它作為君藥;山藥、茯苓、甘草、橘皮、神曲等藥具有健脾祛濕、理氣化滯的作用,可以運動脾胃功能,而脾胃是肺的母親;麥冬、五味子可以滋養肺陰,生津止渴,當歸、生地黃能滋陰養血,黃柏、黃連可以清熱燥濕(黃柏合蒼朮,叫二妙散,治療痿症的常用藥,再加牛膝就叫三妙散);升麻、柴胡能夠升發清氣,豬苓、澤瀉能夠下降濁氣,使濕熱從小便排出,肺為肅清之臟,肺氣肅清,水液從高處流向低處,各種證狀就平息了(喻嘉言說:燥與濕是相反的,方劑名稱叫清燥,卻以祛濕為首務,不是東垣具有高超的見識,是體會不到這一點的)。
朱丹溪曰:今世風病,大率與諸痿證混同論治;古聖論風痿,條目不同,治法亦異,夫風病外感,善行數變,其病多實,發表行滯,有何不可?諸痿起於肺熱,傳入五臟,散為諸證,其昏惑瘛瘲瞀悶,暴病鬱冒,矇昧暴喑,皆屬於火;其四肢不舉,足痿舌強,痰涎有聲,皆屬於土,悉是濕熱之病,當作諸痿論治。大抵只宜用補養,若以外感風邪治之,寧免實實虛虛之禍乎。
白話文:
朱丹溪(1281-1358)說,當今流行的風病,往往與多種痿證(筋骨萎縮、神經衰弱)混為一談,治療方法也相同。古代先賢論述風病與痿病時,條目分別,治療方法也有異。風病屬於外感,容易出現變化的,多屬於實證(病邪較盛),發散表邪,行氣活血,有何不可?諸痿起於肺熱,傳入五臟,散佈到其他臟腑,出現各種癥狀,如神志昏沉、瘛瘲(抽搐)、瞀悶(頭暈眼花)、暴病鬱冒(胸悶氣急)、矇昧暴喑(突然失聲),皆屬於火性;四肢不舉、足痿舌強(足部無力,舌頭僵硬)、痰涎有聲(痰多且帶聲音),皆屬於土性,皆是濕熱之病,應作為諸痿來論治。大抵只宜用補養方法,若以外感風邪治療,難免出現虛實夾雜、傷害正氣的禍患。
或曰:《內經》治痿,獨取陽明何也,曰:只諸痿生於肺熱一語,已見大意,金體燥而居上,主氣畏火者也;土性濕而居中,主四肢畏木者也;嗜欲不節,則水失所養,火寡於畏而侮所勝,肺得火邪而熱矣,肺受熱邪,則金失所養;木寡於畏而侮所不勝,脾得木邪而傷矣,肺熱則不能管攝一身,脾虛則四肢不為人用,而諸痿之病作矣。瀉南方則肺金清而東方不實,何脾傷之有;補北方則心火降而肺金不虛,何脾熱之有。
故陽明實則宗筋潤,能束骨而利機關矣。治痿大法,無過於此。)
白話文:
有人說:《內經》治療痿症,為什麼只取陽明經呢?答曰:只要看《內經》中的一句話「諸痿生於肺熱」,就能明白大意了。金性燥而居上,主氣畏火;土性濕而居中,主四肢畏木。嗜慾不節制,則水失於滋養,火缺乏敬畏而侮辱它所勝者,肺被火邪所傷而熱了。肺受熱邪,則金失於滋養;木缺乏敬畏而侮辱它所不勝者,脾被木邪所傷而損傷了。肺熱就不能管理全身,脾虛則四肢不能爲人所用,而諸痿之病就形成了。瀉南方則肺金清而東方不實,哪有脾傷之理;補北方則心火降而肺金不虛,哪有脾熱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