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昂

《醫方集解》~ 祛寒之劑第十 (4)

回本書目錄

祛寒之劑第十 (4)

1. 四逆湯

推原其故,厥陰與少陽,一腑一臟,少陽在三陽為盡,陽盡則陰生,故有寒熱之往來;厥陰在三陰為盡,陰盡則陽接,故有寒熱之勝復;凡遇此證,不必論其來自三陽,起自厥陰,只論熱與厥之多少,熱多厥少,知為陽厥;厥多熱少,知為陰厥;熱在後而不退,則陽過勝而陰不能復,遂有喉痹、便血等證;厥在後而不退,則陰過勝而陽不能復,遂有除中、亡陽等證。

仲景所以調停二治法,須合陰陽進退之機,陽勝宜下,小承氣湯中已去芒硝之寒,而有厚朴之溫;在厥陰中破陽以行陰,陰勝宜溫,縱有陽邪,一見厥利,便宜烏梅丸,聚辛熱之品而加苦寒之佐;在厥陰中破陰以行陽,雖有上熱,如篇首消渴、氣上衝心之證,亦不慮其為捍格也。扶陽抑陰之旨微矣。

又曰:烏梅丸於辛酸入肝藥中,微加苦寒,納逆上之陽邪而順之使下也,名曰安蛔,實是安胃,故並主下利,見陰陽不相順接而下利之證,皆可以此方括之也。經曰:凡陰陽不相順接,便為厥,手足逆冷是也。方中行曰:三陰三陽之脈,俱相接於手足,陰主寒,陽主熱,陽氣內陷,不與陰氣相順接,則手足厥冷也。

附:喻嘉言論桂附丸曰:臟為陰,可勝純陽之藥;腑為陽,必加陰藥一二味制其僭熱;經絡之淺,又當加和營衛並宣導之藥)。

本方加白朮、大棗,名朮附湯(《金匱》):治風濕相搏,身體煩疼;及中寒發厥心痛。本方除甘草,名乾薑附子湯(仲景):治下後復汗,晝躁夜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無大熱者(晝日煩躁,虛陽擾亂,外見假熱也;夜安靜,不嘔渴,脈沉微,無大熱,陰氣獨治,內系真寒也,凡陰虛之極陽必厥,陽虛之極陰必躁,姜附直從陰中回陽,不當以晝日煩躁而疑之矣)。

又治中寒厥逆、眩僕無汗,或自汗淋漓(中寒之證,身強、口噤、眩暈、無汗或自汗者,腠理素虛而陽微也。傷寒發熱,中寒不發熱,以此為異。仲景於傷寒則詳之,而中寒未之及何也。曰:陽動陰靜,陰寒既鬱而成熱,遂從乎陽,傳變不一,靡有定方,故極推其病,不得不詳也;不熱者,陰邪一定而不移,則不變,故不必詳也。昂按:自汗者,或兼風也);及外熱煩躁,陰盛格陽(陰證似陽)。

姜附湯加當歸、肉桂,入蜜,和服,名姜附歸桂湯(喻嘉言曰:服姜附湯後,繼服此湯。因姜附專主回陽,而卒中寒邪,先傷營血,故加歸桂逐營分之邪,始得藥病相當也)。再加人參、甘草,名姜附歸桂參甘湯,加姜煎(喻氏曰:服前湯後,繼當服此,兼補氣血)。本方除甘草,加蔥四莖,名白通湯(復陽通脈)。

再加人尿、豬膽汁,名白通加人尿豬膽汁湯(仲景。見後)。本方加人參一兩,名四逆加人參湯(仲景):治惡寒,脈微,複利,利止亡血(惡寒脈微複利,陽虛陰勝也;利止則津液內竭,故云亡血。與四逆溫經復陽,加人參生津益血)。

白話文:

四逆湯

探究其病因,厥陰與少陽,一腑一臟,少陽屬三陽之末,陽氣衰竭則陰氣滋生,故而寒熱往來;厥陰屬三陰之末,陰氣衰竭則陽氣接續,故而寒熱反覆。遇到這種病症,不必追究其是源於三陽還是厥陰,只看寒熱的輕重。熱多寒少,知道是陽氣虛衰;寒多熱少,知道是陰氣虛衰。熱症持續不退,則是陽氣過盛而陰氣無法恢復,於是出現喉痹、便血等症狀;寒症持續不退,則是陰氣過盛而陽氣無法恢復,於是出現腹痛、陽氣衰竭等症狀。

張仲景之所以運用兩種治療方法,是要掌握陰陽消長之機。陽氣盛則宜瀉下,小承氣湯中已去掉了芒硝的寒性,而有厚朴的溫性;在治療厥陰病症時,通過瀉下陽氣來使陰氣運行;陰氣盛則宜溫補,即使有陽邪,一旦出現腹瀉,就應使用烏梅丸,此方集辛溫之品,並佐以苦寒之藥;在治療厥陰病症時,通過溫補來使陽氣運行,即使有上熱,像篇首所述的消渴、氣上衝心等症狀,也不必擔心其為邪氣阻滯。扶陽抑陰的用意細微而深遠。

又說:烏梅丸在辛酸入肝的藥物中,略加苦寒之藥,以納降逆上之陽邪而使之順利下行,稱為安蛔,實際上是安胃,所以都能治療下痢。凡是陰陽不相順接而導致下痢的病症,都可以用此方治療。經書說:凡陰陽不相順接,就稱為厥,手足逆冷就是這種情況。方劑中說:三陰三陽的經脈,都互相聯繫於手足,陰主寒,陽主熱,陽氣內陷,不與陰氣相順接,就會出現手足厥冷。

附:喻嘉言論桂附丸說:臟腑屬陰,可以承受純陽之藥;腑屬陽,必須加入一兩味陰性藥物來制約其過熱;經絡較淺,又當加入調和營衛並疏通經絡的藥物。

本方加入白朮、大棗,稱為朮附湯(《金匱要略》):治療風濕相互搏結,身體煩痛;以及因受寒而發生的厥逆心痛。本方除去甘草,稱為乾薑附子湯(張仲景):治療下痢後又出汗,白天煩躁晚上安靜,不嘔吐不口渴,沒有表證,脈象沉微,沒有明顯發熱者(白天煩躁,是虛陽擾亂,外在表現為假熱;晚上安靜,不嘔吐不口渴,脈象沉微,沒有明顯發熱,是陰氣獨盛,內在是真寒,凡是陰虛到極點陽氣必虛衰,陽虛到極點陰氣必煩躁,乾薑附子湯直接從陰中回陽,不應因為白天煩躁而懷疑它)。

又治療因受寒而引起的厥逆、眩暈無汗,或自汗淋漓(受寒的症狀,身體強直、口噤、眩暈、無汗或自汗,這是因為腠理本來虛弱而陽氣微弱。傷寒發熱,受寒則不發熱,以此為區別。張仲景對傷寒論述詳盡,而對受寒卻未詳述,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陽動陰靜,陰寒鬱結而成熱,於是隨著陽氣傳變,變化不定,沒有固定的治療方法,所以必須詳盡探究其病情;不發熱者,陰邪一定而不變化,所以不必詳述。按:自汗者,可能兼有風邪);以及外熱煩躁,陰盛格陽(陰證似陽)。

乾薑附子湯加入當歸、肉桂,加蜜調和服用,稱為乾薑附子歸桂湯(喻嘉言說:服用乾薑附子湯後,接著服用此湯。因為乾薑附子湯專門回陽,而中寒邪氣先傷及營血,所以加入當歸肉桂來驅逐營血中的邪氣,才能使藥物與病情相符)。再加入人參、甘草,稱為乾薑附子歸桂參甘湯,加薑煎服(喻氏說:服用前一湯後,接著應該服用此湯,兼顧補益氣血)。本方除去甘草,加入蔥四莖,稱為白通湯(復陽通脈)。

再加入人尿、豬膽汁,稱為白通加人尿豬膽汁湯(張仲景)。本方加入人參一兩,稱為四逆加人參湯(張仲景):治療惡寒,脈象微弱,再次腹瀉,腹瀉停止後出血(惡寒脈象微弱再次腹瀉,是陽虛陰盛;腹瀉停止則津液內竭,所以說出血。與四逆湯溫經復陽,加入人參生津益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