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集解》~ 祛寒之劑第十 (5)
祛寒之劑第十 (5)
1. 四逆湯
再加茯苓(六兩),名茯苓四逆湯(仲景):治汗下後病不解而煩躁(過汗則亡陽而表虛,誤下則亡陰而裡虛,陰陽表裡俱虛,乃生煩躁,故用茯苓、人參入心以除煩,附子、乾薑入腎以解躁)。本方除乾薑,加芍藥三兩,名芍藥甘草附子湯(仲景):治傷寒發汗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汗出表不解而惡寒,獨曰反,其為過汗陽弱可知。汗出為營虛,惡寒為衛虛,若重補其陰則惡寒愈甚,但回其陽則陰愈劫矣。
故用附子以回陽,而加芍藥以斂陰,此營衛兩虛之救法。李梴曰:汗後亡陽惡寒者,表虛也,芍藥附子甘草湯;下後惡寒者,裡虛也,四逆湯;其有表邪未盡者,必兼發熱,柴胡加桂湯;又有裡實熱伏於內,陽徹於外而惡寒便堅者,猶須下之。《傷寒百問》曰:汗後惡寒人必虛,下後發熱人必實是也)。
本方除附子,用甘草四兩、乾薑二兩,名甘草乾薑湯(仲景):治傷寒脈浮自汗,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用桂枝湯誤攻其表,得之便厥,咽中干,煩躁吐逆,與此湯以復其陽(脈浮、自汗、便數、惡寒,陽不足也。攻表重虛其陽,得湯便厥,胃之津液傷也,故與甘草益氣、乾薑助陽,尤慮辛熱有傷其陰,隨與芍藥甘草湯益其陰血,復其津液,故證雖近於少陰,而不敢用四逆也)。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以和其陰,其腳即伸:芍藥、甘草各四兩(仲景。
別見和解門)。本方加吳茱萸,名茱萸四逆湯,治厥陰少陰腹痛。本方加當歸、木通,名當歸四逆湯:治感寒手足厥冷,脈細欲絕;及男婦寒疝,臍下冷,引腰胯而痛(寒傷營血,故加當歸、木通,能通血脈。仲景當歸四逆湯見後)。本方加茵陳,名茵陳四逆湯:治陰黃。本方加生脈散、陳皮,名回陽返本湯:治陰盛格陽。
本方加官桂、良薑、半夏,名漿水散(潔古):治虛寒水瀉,冷汗,脈微,甚者嘔吐,此為急病(漿水者,泄利漿水,澄澈清冷也。又曰:加漿水煎之)。
白話文:
四逆湯
在四逆湯基礎上,加茯苓六兩,稱為茯苓四逆湯(張仲景方)。主治汗下之後,病症未解,且伴有煩躁的情況(出汗過多則陽氣耗損,導致表虛;錯誤地服用瀉下藥則陰液耗損,導致裡虛;陰陽表裡都虛弱,就會產生煩躁。因此,用茯苓、人參滋補心臟以消除煩躁,用附子、乾薑溫補腎臟以緩解煩躁)。
在四逆湯方劑中去除乾薑,加入芍藥三兩,稱為芍藥甘草附子湯(張仲景方)。主治傷寒發汗後症狀未解,反而出現惡寒的情況,這是由於身體虛弱所致(出汗後表證未解反而惡寒,稱為“反”,說明是出汗過多導致陽氣不足。出汗是營氣虛弱,惡寒是衛氣虛弱,如果過度補益陰液,惡寒反而會加重,只有回補陽氣,陰虛才能得到緩解。因此,用附子回補陽氣,加芍藥斂陰,這是治療營衛兩虛的方法。李梴說:汗後陽氣不足而惡寒,是表虛,用芍藥甘草附子湯;瀉下後惡寒,是裡虛,用四逆湯;如果表邪未盡,必定伴有發熱,則需用柴胡加桂湯;如果裡有實熱,陽氣外泄而惡寒加重,則還需要使用瀉下藥。《傷寒百問》說:汗後惡寒的人必定虛弱,瀉下後發熱的人必定實證,這也是正確的)。
在四逆湯方劑中去除附子,加入甘草四兩、乾薑二兩,稱為甘草乾薑湯(張仲景方)。主治傷寒,脈象浮弱,自汗,小便頻繁,心煩,輕微惡寒,腳部攣急。這是因為服用桂枝湯錯誤地攻邪於表,導致陽氣更虛,出現厥冷、咽喉乾燥、煩躁、嘔吐等症狀,用此湯來恢復陽氣(脈浮、自汗、小便頻數、惡寒,都是陽氣不足的表現。攻表加重了陽氣的虛弱,服用此湯後出現厥冷,說明胃液受損,因此用甘草益氣,乾薑助陽。又擔心辛熱藥傷陰,所以同時配合芍藥甘草湯以益陰血,恢復津液,雖然症狀接近少陰病,但不敢使用四逆湯)。如果厥冷症狀好轉,腳溫暖了,再服用芍藥甘草湯來調和陰氣,腳就能伸直了:芍藥、甘草各四兩(張仲景方,詳見和解門)。
在四逆湯基礎上加吳茱萸,稱為茱萸四逆湯,主治厥陰、少陰病的腹痛。在四逆湯基礎上加當歸、木通,稱為當歸四逆湯:主治感受寒邪,手足厥冷,脈象細弱,危及生命;以及男女寒疝,臍下冰冷,疼痛牽引腰胯(寒邪損傷營血,因此加入當歸、木通,可以通利血脈。張仲景的當歸四逆湯詳見後文)。在四逆湯基礎上加茵陳,稱為茵陳四逆湯:主治陰黃。在四逆湯基礎上加生脈散、陳皮,稱為回陽返本湯:主治陰盛格陽。在四逆湯基礎上加官桂、良薑、半夏,稱為漿水散(潔古方):主治虛寒水瀉,冷汗,脈象微弱,嚴重者會嘔吐,這是急症(漿水指瀉出的水樣大便,清澈冰冷)。又說:加漿水同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