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昂

《醫方集解》~ 潤燥之劑第十三 (1)

回本書目錄

潤燥之劑第十三 (1)

1. 潤燥之劑第十三

經曰:諸澀枯涸,幹勁皴揭,皆屬於燥。乃肺與大腸陽明燥金之氣也。金為生水之源,寒水生化之源絕,不能溉灌周身、榮養百骸,故枯槁而無潤澤也。或因汗下亡津,或因房勞虛竭,或因服餌金石,或因濃酒厚味,皆能助狂火而損真陰也。燥在外則皮膚皴揭,在內則津少煩渴,在上則咽焦鼻乾,在下則腸枯便秘,在手足則痿弱無力,在脈則細澀而微,皆陰血為火熱所傷也。治宜甘寒滋潤之劑,甘能生血,寒能勝熱,潤能去燥,使金旺而水生,則火平而燥退矣。

《素問》曰:燥乃陽明秋金之化。經曰:金水者,生成之終始。又曰:水位之下,金氣承之。蓋物之化從於生,物之成從於殺,造化之道,生殺之氣,猶權衡之不可輕重也。生之重,殺之輕,則氣殫散而不收;殺之重,生之輕,則氣斂澀而不通;斂澀則傷其分布之政,不惟生氣不得升,而殺氣亦不得降。經曰: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

白話文:

潤燥之劑講的是治療乾燥症狀的方法。經書上說,凡是出現皮膚乾燥粗糙、龜裂等現象,都屬於燥症,這是因為肺和大腸(陽明經)的燥熱之氣造成的。金氣是水氣的來源,如果寒水的生成受到阻礙,就不能滋潤全身、濡養四肢百骸,所以身體就會乾燥枯萎。 造成燥症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大量出汗導致津液不足,房事過度導致精氣耗損,服用金石藥物,或嗜酒貪食,這些都會助長燥熱,損傷陰液。燥邪在外則皮膚粗糙龜裂,在內則口乾舌燥,上焦則咽喉乾燥鼻腔乾燥,下焦則腸道乾燥便秘,手腳則無力萎軟,脈象則細澀微弱,這些都是陰血被燥熱之氣所傷的表現。治療方法應該使用甘寒滋潤的藥物,甘味能生血,寒味能清熱,潤澤能除燥,這樣就能使金氣旺盛而水氣生成,從而平息燥熱。

《素問》說,燥邪是陽明經(屬金)秋季的病理變化。經書上也說,金水是萬物化生的始終,水在下,金氣承載於其上。萬物的變化,由生到死,生與死是陰陽變化之道,就像秤一樣,輕重要平衡。如果生的力量過重,死的力量過輕,則氣機渙散而不能收斂;如果死的力量過重,生的力量過輕,則氣機凝滯不通。凝滯不通就會影響氣血的運行,不僅生機不能上升,死氣也不能下降。經書上說,違背秋天的氣候變化,就會導致太陰經不收斂,肺氣鬱結而充滿燥熱。

2. 瓊玉膏

(申先生)

治乾咳嗽(有聲無痰謂之乾咳。脾中有濕則生痰,病不由於脾,故無痰;肺中有火則咳,病本於肺,火盛則津枯,故乾咳。)

地黃(四斤),茯苓(十二兩),人參(六兩),白蜜(二斤。)先將地黃熬汁去渣,入蜜煉稠,再將參苓為末和入,磁罐封,水煮半日,白湯化服。臛仙:加琥珀、沉香各五錢,自云奇妙(琥珀以降肺寧心,沉香以升降諸氣。)

此手太陰藥也。地黃滋陰生水,水能制火;白蜜甘涼性潤,潤能去燥;金為水母,土為金母,故用參苓補土生金,蓋人參益肺氣而瀉火,茯苓清肺熱而生津也(茯苓色白入肺,能滲濕熱,濕熱去則津生。)

白話文:

瓊玉膏

申先生治療乾咳的方劑。(乾咳是指有咳嗽聲音但沒有痰,脾臟有濕氣才會產生痰,如果病不在脾臟,就不會有痰;肺臟有火才會咳嗽,病根在肺臟,火氣旺盛則津液枯竭,所以會乾咳。)

方劑組成:熟地黃四斤,茯苓十二兩,人參六兩,蜂蜜二斤。先將熟地黃熬煮取汁,去除渣滓,加入蜂蜜熬煮至濃稠,再將人參和茯苓磨成粉末混合進去,用磁罐密封,水煮半日,等藥汁變成白色湯劑服用。

臛仙加味方:在上方基礎上,加入琥珀、沉香各五錢,據說療效神奇。(琥珀可以滋陰降火,寧心安神;沉香可以調節氣機,升降肺氣。)

此方是治療手太陰肺經的藥方。熟地黃滋陰生津,津液能制約肺火;蜂蜜甘涼滋潤,潤燥止咳;人參、茯苓補益脾土,以滋生肺金(因為金生水,土生金,所以用人參、茯苓補益脾土以滋養肺金),因為人參能益肺氣而瀉肺火,茯苓能清肺熱而生津液。(茯苓顏色白,歸肺經,能滲透濕熱,濕熱去除則津液生成。)

3. 炙甘草湯

(仲景)

治傷寒脈結代,心動悸;及肺痿,咳唾多,心中溫溫液液者(脈動而中止,能自還者曰結,不能自還曰代,血竭虛衰,不能相續也;心中動悸,真氣內虛也。按:傷寒脈結代,與雜病不同,與此湯補氣血而復脈。肺氣虛則成痿,胃中津液之上供者,悉從燥熱化為涎沫,故咳唾多。)

《寶鑑》用治呃逆。

甘草(炙,四兩),生薑,桂枝(三兩),人參,阿膠(蛤粉炒,二兩),生地黃(一斤),麥冬(去心),麻仁(研,半斤),大棗(十二枚。)水酒各半煎,內阿膠烊化,服。

此手足太陰藥也。人參、麥冬、甘草、大棗益中氣而復脈,生地、阿膠助營血而寧心,麻仁潤滑以緩脾胃,薑桂辛溫以散餘邪,加清酒以助藥力也。《聖濟經》云:津液散為枯,五臟痿弱,營衛涸流,濕劑所以潤之,麻仁、麥冬、阿膠、地黃之甘,潤經益血,復脈通心也(喻嘉言曰:此仲景傷寒門中之聖方也。《千金翼》用治虛勞,《外臺》用治肺痿,究竟本方所治亦何止二病哉。

《外臺》所取在於益肺氣之虛,潤肺金之燥,至於桂枝辛熱,似有不宜,不知桂枝能通營衛,致津液,則肺氣能轉輸涎沫,以漸而下,尤為要緊,所以云治心中溫溫液液也。《玉機微義》曰:肺痿如咳久聲啞、聲嘶咯血,此屬陰虛火熱甚也;吐涎沫而不咳不渴,必遺尿、小便數,以上虛不能制下,此肺中冷也,必眩、多涎唾,用炙甘草乾薑湯以溫之;肺痿涎唾多、心中溫溫液液者,用炙甘草湯,此補虛勞也,亦與補陰虛火熱不同,故肺痿有寒熱之異。甘草乾薑湯:炙甘草四兩,乾薑二兩。

白話文:

炙甘草湯

此方治療傷寒導致脈搏跳動時停時續,心悸;以及肺痿,咳嗽痰多,心中感覺溫溫濕濕的情況。脈搏跳動時停時續,能自行恢復的稱為「結」,不能自行恢復的稱為「代」,這是因為血液衰竭虛弱,不能持續流動;心悸則是因為真氣不足。傷寒導致的脈搏跳動時停時續,與其他疾病不同,此方通過補益氣血來恢復脈搏。肺氣虛弱就會導致肺痿,胃中津液的輸送受阻,就會轉化為黏稠的痰液,所以咳嗽痰多。

《景岳全書》也用此方治療呃逆。

藥方組成:炙甘草四兩、生薑、桂枝三兩、人參、阿膠(用蛤粉炒,二兩)、生地黃一斤、麥冬(去心)、麻仁(研磨,半斤)、大棗十二枚。用等量的水和酒煎煮,阿膠烊化後服用。

此方藥物主要作用於手足太陰經。人參、麥冬、甘草、大棗益氣補中,恢復脈搏;生地黃、阿膠滋養陰血,寧心安神;麻仁潤滑腸道,緩解脾胃;生薑、桂枝辛溫散寒,驅除餘邪;加入酒能增強藥效。《聖濟總錄》記載:津液耗損則導致乾燥,五臟虛弱,營衛氣血不足,因此需要濕潤的藥物來滋潤;麻仁、麥冬、阿膠、生地黃甘潤,滋陰益血,恢復脈搏,通利心脈。(喻嘉言評述:這是仲景傷寒論中的名方。《千金翼方》用此方治療虛勞,《外台秘要》用此方治療肺痿,其實此方所治的病症遠不止這兩種。)

《外台秘要》使用此方,是為了益氣潤燥,治療肺氣虛弱,肺金乾燥。雖然桂枝辛溫,似乎不太適合,但它能通調營衛,促進津液生成,讓肺氣得以運輸痰液,逐漸排出,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能治療心中溫溫濕濕的感覺。《玉機微義》記載:肺痿如果咳嗽時間長,聲音嘶啞,聲音嘶裂,咯血,這是陰虛火旺;如果吐出痰液但不咳嗽不口渴,而且遺尿、小便次數多,這是由於上焦虛弱不能制約下焦,這是肺寒,會出現頭暈、唾液多的症狀,應該用炙甘草乾薑湯溫中;如果肺痿痰多,心中溫溫濕濕,則用炙甘草湯,這是補益虛勞,與治療陰虛火旺不同,所以肺痿有寒熱之分。炙甘草乾薑湯:炙甘草四兩,乾薑二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