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昂

《醫方集解》~ 祛風之劑第九 (3)

回本書目錄

祛風之劑第九 (3)

1. 大秦艽湯

(《機要》)

治中風手足不能運掉,舌強不能言語,風邪散見,不拘一經者(經曰:掌受血而能握,足受血而能步。又脾主四肢,脾虛血弱,不能榮筋,故手足不掉也;舌為心苗,腎脈連舌本,心火盛而腎水衰,故舌本木強也。六經營證,謂口開、手撒、眼合、鼻鼾、吐沫、遺尿、直視、頭搖諸證也,此則外無六經形證,內無便溺阻隔,為中經絡中之稍輕者也)。

秦艽,石膏(三兩),當歸(酒洗),白芍(酒炒),川芎,生地(酒洗),熟地,白朮(土炒)茯苓,甘草(炙),黃芩(酒炒),防風,羌活,獨活,白芷(一兩),細辛(五錢。)每服一兩。雨濕加生薑;春夏加知母;心下痞加枳殼。

此六經中風輕者之通劑也。以秦艽為君者,祛一身之風也;以石膏為臣者,散胸中之火也;羌活散太陽之風膀胱,白芷散陽明之風胃,川芎散厥陰之風肝,細辛、獨活散少陰之風腎,防風為風藥卒徒,隨所引而無所不至者也。大抵內傷必因外感而發,諸藥雖云搜風,亦兼發表。

風藥多燥,表藥多散,故疏風必先養血,而解表亦必固里,當歸養血,生地滋血,芎藭活血,芍藥斂陰和血,血活則風散而舌本柔矣。又氣能生血,故用白朮、茯苓、甘草補氣以壯中樞,脾運濕除,則手足健矣(脾主四肢,濕則筋痿)。又風能生熱,故用黃芩清上,石膏瀉中,生地涼下,以共平逆上之火也(劉宗厚曰:秦艽湯、愈風湯雖皆有補血之藥,而行經散風之劑居其大半,將何以養血而益筋骨也。天麻丸養血壯筋骨,庶幾近理。

喻嘉言曰:此方既云養血而筋自柔,何得多用風燥藥;既云靜以養血,何復用風藥以動之,是言與方悖矣。偶論三化湯、愈風湯及大秦艽湯,皆似是而非者。昂按:此方用之頗眾,獲效亦多,未可與愈風、三化同日語也。此蓋初中之時,外挾表邪,故用風藥以解表,而用血藥、氣藥以調里,非專於燥散者也。

治風有解表、攻裡、行中道三法,內外證俱有者,先解表而後攻裡是也。若愈風解表而風藥太多,三化攻裡而全用承氣,則非中證所宜矣)。

附:易老天麻丸:天麻(祛風),牛膝(強筋),萆薢(祛風濕、強筋骨),玄參(壯水制火。六兩),杜仲(七兩。使筋骨相著),當歸(十兩。和血),生地(一斤。益真陰),羌活(十兩。去骨節風),附子(炮。一兩。行經),蜜丸。一方有獨活(五兩)。

白話文:

大秦艽湯

此方治療中風導致手腳麻痺無力,舌頭僵硬無法言語,風邪遍佈全身,不限於某一經絡的症狀。 中醫認為,手掌能握物是因為得到血液滋養,腳能行走也是同樣道理;脾臟主宰四肢,脾虛血弱則無法濡養筋脈,所以手腳無力;舌頭是心的苗芽,腎經與舌根相連,心火旺盛而腎水不足,就會導致舌頭僵硬。六經病症包括口張開、手撒開、眼閉合、鼻鼾聲、吐沫、遺尿、直視、頭搖等,但此方所治者並非典型的六經病症,沒有明顯的便溺障礙,屬於經絡受阻較輕微的類型。

藥方組成:秦艽、石膏(三兩)、當歸(酒洗)、白芍(酒炒)、川芎、生地黃(酒洗)、熟地黃、白朮(土炒)、茯苓、甘草(炙)、黃芩(酒炒)、防風、羌活、獨活、白芷(一兩)、細辛(五錢)。每次服用一兩。若遇雨天潮濕,可加入生薑;春夏季節,可加入知母;心下痞悶,可加入枳殼。

此方是治療六經中風較輕患者的通用方劑。秦艽為君藥,祛除全身風邪;石膏為臣藥,散去胸中的鬱熱;羌活疏散太陽經的風邪(膀胱經),白芷疏散陽明經的風邪(胃經),川芎疏散厥陰經的風邪(肝經),細辛、獨活疏散少陰經的風邪(腎經),防風則像士兵一樣,隨著風邪的走向而驅逐風邪。總而言之,內傷大多源於外感,雖然藥物主要作用是祛風,但也兼顧發表。

由於風藥多燥性,解表藥多散性,所以疏風必須先養血,解表也必須固護臟腑。當歸養血,生地黃滋陰養血,川芎活血,白芍斂陰和血,血液通暢,風邪自然消散,舌頭也會柔軟。此外,氣能生血,所以用白朮、茯苓、甘草補益脾氣以增強中樞,脾胃運化濕邪去除,則手腳功能恢復(脾主四肢,濕邪則筋脈痿弱)。又因為風能生熱,所以用黃芩清泄上焦之熱,石膏瀉去中焦之熱,生地黃清泄下焦之熱,以平衡上焦的熱邪。

(關於此方用藥的一些爭議:劉宗厚認為,秦艽湯和愈風湯雖都含有補血藥物,但大多是疏風行氣的藥物,如何能達到養血益筋骨的目的?天麻丸則更符合養血壯筋骨的原理。喻嘉言認為,此方既說養血則筋自柔,為何又要用很多燥性風藥?既說要靜養血,為何又要用風藥來使其活動?這與方劑的理論相悖。他將此方與愈風湯、三化湯相比較,認為它們都似是而非。作者則認為此方臨床應用廣泛,療效也很好,不能與愈風湯、三化湯相提並論。此方適用於初期中風,兼有表邪,故用風藥解表,同時用補血、益氣藥物調和內裡,並非單純依靠燥散之法。)

治療風證,有解表、攻裡、行中道三種方法。內外證皆有的,應先解表後攻裡。如果像愈風湯一樣過多使用解表風藥,或像三化湯一樣全用承氣,都不是中風的正確治療方法。

附:易老天麻丸:天麻(祛風)、牛膝(強筋)、萆薢(祛風濕、強筋骨)、玄參(滋陰降火,六兩)、杜仲(七兩,使筋骨相連)、當歸(十兩,和血)、生地黃(一斤,滋陰益血)、羌活(十兩,祛除骨節風)、附子(炮製,一兩,通經活絡),蜜丸製成。另一方劑中另加獨活(五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