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集解》~ 祛風之劑第九 (4)
祛風之劑第九 (4)
1. 三生飲
治中風卒然昏憒,不省人事,痰涎壅盛,語言謇澀等證(李東垣曰:中風非外來風邪,乃本氣自病也。凡人年逾四旬,氣衰之際,或憂喜忿怒傷其氣者,多有此證,壯歲之時無有也,若肥盛者則間有之,亦是形盛氣衰而如此耳。昂按:此即東垣主乎氣之說)。
生南星(一兩),生川烏(去皮),生附子(去皮。五錢),木香(二錢。)每服一兩。加人參一兩煎。
此足太陰、陽明、厥陰、手少陽藥也。南星辛烈,散風除痰;附子重峻,溫脾逐寒;烏頭輕疏,溫脾逐風,三藥通行經絡,無所不至,皆用生者,取其力峻而行速也。重加人參,所以扶其正氣;少佐木香,所以行其逆氣也(《醫貫》曰:觀東垣之論,當以氣虛為主,縱有風邪,亦是乘虛而襲。經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是也。
當此之時,豈尋常藥餌能通達於上下哉。急以三生飲一兩,加人參一兩,煎服即蘇。此乃行經治痰之劑,斬關擒王之將,必用人參兩許,驅駕其邪,而補助真氣,否則不惟無益,適以取敗,觀先哲用耆附、參附,其義可見。若遺尿、手撒、口開、鼻鼾為不治,然服前藥多有生者。
喻嘉言曰:臟為陰可勝純陽之藥,腑為陽必加陰藥一二味制其僭熱,經絡之淺,又當加和榮衛並宣導之藥)。
白話文:
三生飲
此方治療中風導致突然昏迷、神志不清、痰多阻塞、說話含糊不清等症狀。李東垣認為中風並非外感風邪引起,而是自身元氣虧損所致。四十歲以上的人,元氣衰弱,或因憂慮、喜怒、憤怒等情緒損傷元氣,容易出現此症,年輕力壯者很少見,肥胖者偶爾也會出現,這也是因為形體強盛而元氣衰弱的緣故。
藥方:生南星一兩、生川烏(去皮)五錢、生附子(去皮)五錢、木香二錢。每服一兩,加入人參一兩同煎。
此方藥物走足太陰、陽明、厥陰、手少陽經。南星辛辣,能散風除痰;附子溫熱,能溫脾逐寒;川烏溫和,能溫脾逐風。三藥通行全身經絡,藥性峻猛迅速,故皆用生品。加入大量人參,以扶助正氣;少許木香,以疏通逆氣。(《醫貫》記載:觀李東垣之論,應以氣虛為本,即使有風邪,也是乘虛而入。《內經》有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此時,一般的藥物根本無法快速通行全身。需立即服用三生飲一兩,加入人參一兩煎服,即可使病人甦醒。此方為快速治療中風、化痰的藥物,猶如斬將奪旗的猛將。必須用大量人參,驅除邪氣,扶助正氣,否則不僅無益,反而有害。古人常用附子、人參等藥,道理在此。若出現遺尿、手抖、口張開、鼾睡等症狀則難以治愈,但服用此藥後,很多病人病情好轉。
喻嘉言認為:臟腑屬陰,能承受純陽的藥物;腑屬陽,必須加入一兩味陰性藥物以制約其熱;經絡淺表者,更應加入調和營衛、宣導氣血的藥物。
2. 地黃飲子
(河間)
治中風舌喑不能言,足廢不能行,此少陰氣厥不至,名曰風痱(音肥),急當溫之(風痱,如癱瘓是也。劉河間曰:中風癱瘓,非為肝木之風實甚,亦非外中於風,良由將息失宜,心火暴甚,腎水虛衰,不能制之,則陰虛陽實,而熱氣怫鬱,心神昏冒,筋骨不用,而卒倒無知也,亦有因喜怒思悲恐五志過極而卒中者,皆為熱甚,俗云風者言末而忘其本也。治宜和臟腑、通經絡,便是治風。
昂按:此即河間主乎火之說。蓋西北風氣剛勁,虛人感之,名真中風,可用風藥下藥;南方卑濕,質弱氣虛,雖有中證,而實不同,名類中風,宜兼補養為治)。
熟地黃,巴戟(去心),山茱萸,肉蓯蓉(酒浸),附子(炮),官桂,石斛,茯苓,石菖蒲遠志,麥冬,五味子,等分。每服五錢,入薄荷少許,薑、棗煎服。
此手足少陰、太陰、足厥陰藥也。熟地以滋根本之陰,巴戟、蓯蓉、官桂、附子以返真元之火,石斛安脾而秘氣,山茱溫肝而固精,菖蒲、遠志、茯苓補心而通腎臟,麥冬、五味保肺以滋水源,使水火相交,精氣漸旺,而風火自息矣(《醫貫》曰:觀劉氏之論,則以風為末而以火為本,殊不知火之有餘、水之不足也。劉氏原以補腎為本,觀其地黃飲子可見矣,故治中風,又當以真陰虛為本。
但陰虛有二。有陰中之水虛,有陰中之火虛,火虛者以河間地黃飲子為主,水虛者當以六味地黃丸為主。果是水虛,辛熱之藥,與參耆之品,俱不可加。或曰風淫所勝,治以辛涼,何故反用桂附,使火盛制金,不能平木,而風不益甚耶。曰:此是腎虛真陰失守,孤陽飛越,若非桂附,何以追復其散失之元陽。
其痰涎上湧者,水不歸元也;面赤煩渴者,火不歸元也;惟桂附能引火歸元,水火既歸其元,則水能生木,木不生風,而風自息矣)。
白話文:
地黃飲子
治療中風導致舌頭僵硬說不出話,腳部無力無法行走的情況。這是少陰經氣虛弱不通,稱為風痱(類似癱瘓)。應立即溫補治療。劉河間認為,中風癱瘓並非肝臟風邪過盛,也不是外感風邪,而是因為生活作息不規律,心火旺盛,腎水虧虛,腎水不能制約心火,導致陰虛陽亢,熱氣鬱結,心神昏迷,筋骨無力,突然倒地失去知覺。也有一些是因為喜怒思悲恐等五種情緒過度而突然中風的,這些都是因為熱盛,俗話說中風是風邪,卻忽略了根本原因。治療應當調和臟腑、疏通經絡,這就是治療風邪的方法。
(此處是劉河間強調以治火為主的觀點。西北方的風氣強勁,體虛的人感受此風,稱為真中風,可以用祛風的藥物治療;南方潮濕,體質虛弱,雖然也有中風的症狀,但病理不同,稱為類中風,治療應當同時滋補。)
藥方組成:熟地黃、巴戟天(去心)、山茱萸、肉蓯蓉(酒浸)、附子(炮製)、官桂、石斛、茯苓、石菖蒲、遠志、麥冬、五味子,各等分。每次服用五錢,加少量薄荷、生薑、大棗煎服。
這是手少陰、足少陰、足太陰、足厥陰經的藥物。熟地黃滋補根本的陰氣;巴戟天、肉蓯蓉、官桂、附子使真元之火回歸;石斛滋養脾胃,固攝元氣;山茱萸溫補肝腎,固攝精氣;石菖蒲、遠志、茯苓補益心臟,通利腎臟;麥冬、五味子滋養肺臟,滋補水源,使水火交濟,精氣漸漸旺盛,風火自然平息。《醫貫》中說:觀察劉氏的論述,認為風邪是末端表現,而火邪是根本原因,卻不明白是火邪過盛,腎水不足。劉氏本著補腎為根本,從他的地黃飲子可見一斑,所以治療中風,應該以真陰虛弱為根本。
但是陰虛分為兩種:一種是陰液不足,一種是陰火不足。陰火不足者,以河間地黃飲子為主;陰液不足者,應該以六味地黃丸為主。如果真是陰液不足,辛熱的藥物和人參、黃耆等藥物,都不能添加。有人問:風邪盛行,應該用辛涼藥物治療,為什麼反而使用桂枝、附子,使火盛克金,不能平肝,反而使風邪加重呢?回答是:這是因為腎氣虛弱,真陰不能固守,陽氣獨行,如果不使用桂枝、附子,怎麼能使散失的元陽回歸呢?
如果出現痰涎湧上來的症狀,是水液不能歸元;如果出現面紅發熱口渴的症狀,是火氣不能歸元;只有桂枝、附子才能引導火氣歸元,水火歸元之後,水就能生木,木就不生風,風邪自然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