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集解》~ 祛風之劑第九 (4)
祛風之劑第九 (4)
1. 三生飲
治中風卒然昏憒,不省人事,痰涎壅盛,語言謇澀等證(李東垣曰:中風非外來風邪,乃本氣自病也。凡人年逾四旬,氣衰之際,或憂喜忿怒傷其氣者,多有此證,壯歲之時無有也,若肥盛者則間有之,亦是形盛氣衰而如此耳。昂按:此即東垣主乎氣之說)。
白話文:
治療中風突然昏厥不醒,痰涎壅盛,言語謇澀等症狀。(李東垣說:中風不是外來風邪引起的,而是自身氣機病變所致。凡是人到中年以後,氣衰的時候,或者憂愁喜樂忿怒傷了元氣的,多有這種病症,年輕的時候沒有的,如果肥胖的人則偶爾會有,也是因為形體壯盛而氣衰所致。昂按:這就是東垣主張用氣來解釋病理的說法。)
生南星(一兩),生川烏(去皮),生附子(去皮。五錢),木香(二錢。)每服一兩。加人參一兩煎。
白話文:
南星(一兩)、川烏(去皮)、附子(去皮、五錢)、木香(二錢。)每次服用一兩。加入人參一兩煎服。
此足太陰、陽明、厥陰、手少陽藥也。南星辛烈,散風除痰;附子重峻,溫脾逐寒;烏頭輕疏,溫脾逐風,三藥通行經絡,無所不至,皆用生者,取其力峻而行速也。重加人參,所以扶其正氣;少佐木香,所以行其逆氣也(《醫貫》曰:觀東垣之論,當以氣虛為主,縱有風邪,亦是乘虛而襲。經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是也。
白話文:
南星、附子、烏頭、木香這些藥物,都能治療足太陰、陽明、厥陰、手少陽經的病症。南星辛烈,可以散風除痰;附子重峻,可以溫脾逐寒;烏頭輕疏,可以溫脾逐風。這三種藥物都通行經絡,無所不至,都用生藥,目的在於取其藥力峻烈而行藥迅速。再重用人參,是為了扶助正氣;少佐木香,是為了運行逆氣。(《醫貫》說:看東垣的論述,應該以氣虛為主,縱然有風邪,也是乘虛而襲。經書說:邪氣所聚集的地方,那裡的正氣必定虛弱,就是這個道理。
當此之時,豈尋常藥餌能通達於上下哉。急以三生飲一兩,加人參一兩,煎服即蘇。此乃行經治痰之劑,斬關擒王之將,必用人參兩許,驅駕其邪,而補助真氣,否則不惟無益,適以取敗,觀先哲用耆附、參附,其義可見。若遺尿、手撒、口開、鼻鼾為不治,然服前藥多有生者。
喻嘉言曰:臟為陰可勝純陽之藥,腑為陽必加陰藥一二味制其僭熱,經絡之淺,又當加和榮衛並宣導之藥)。
白話文:
在這種情況下,使用普通的藥物還能通達上下嗎?趕快用三生飲一兩,加上人參一兩,煎服後就會甦醒。這是一種治療痰阻氣滯的藥物,是斬關擒王之將,必須用人參兩許,驅趕邪氣,並補充真氣,否則不僅沒有好處,反而會導致失敗,看看古人使用耆附、參附,其道理就可以看出來。如果出現遺尿、手撒、口開、鼻鼾的症狀,則不治,但服用前面的藥物也有很多活下來的人。
2. 地黃飲子
(河間)
治中風舌喑不能言,足廢不能行,此少陰氣厥不至,名曰風痱(音肥),急當溫之(風痱,如癱瘓是也。劉河間曰:中風癱瘓,非為肝木之風實甚,亦非外中於風,良由將息失宜,心火暴甚,腎水虛衰,不能制之,則陰虛陽實,而熱氣怫鬱,心神昏冒,筋骨不用,而卒倒無知也,亦有因喜怒思悲恐五志過極而卒中者,皆為熱甚,俗云風者言末而忘其本也。治宜和臟腑、通經絡,便是治風。
白話文:
治療中風引起失語不能說話,足部麻痺不能行走的疾病,這是因為少陰之氣衰微,不能到達四肢,稱為「風痱」,應該立即溫補。中風癱瘓,不是因為肝木之風過於旺盛,也不是因為外感風邪,而是由於調攝失宜、心火過於旺盛、腎水虛弱不能制約心火,陰虛陽盛,熱氣鬱結,心神昏迷不清、筋骨失用,而突然倒下人事不省。也有因喜怒思悲恐五志過度而突然中風的,都是因為熱氣過盛,俗話說「風」是末端的現象,而忽略了根本原因。治療宜調和臟腑、疏通經絡,這就是治療中風的方法。
昂按:此即河間主乎火之說。蓋西北風氣剛勁,虛人感之,名真中風,可用風藥下藥;南方卑濕,質弱氣虛,雖有中證,而實不同,名類中風,宜兼補養為治)。
白話文:
原註:這個就是河間的主張「火主風」的說法。蓋西北風氣剛烈,虛弱體質的人感受了這種風,那是真正的中風,可以用解表疏風的藥來治療;南方卑濕,身體質素虛弱氣虛,即使有中風的證狀,但實際上不同,那叫做類中風,宜兼補養。
熟地,巴戟(去心),山茱萸,肉蓯蓉(酒浸),附子(炮),官桂,石斛,茯苓,石菖蒲遠志,麥冬,五味子,等分。每服五錢,入薄荷少許,薑、棗煎服。
白話文:
熟地、巴戟天(去除中心)、山茱萸、肉蓯蓉(浸泡於酒中)、附子(炮製過)、桂枝、石斛、茯苓、石菖蒲、遠志、麥冬、五味子,每樣等分。每劑五錢,加入少量薄荷,與薑、棗一起煎煮服用。
此手足少陰、太陰、足厥陰藥也。熟地以滋根本之陰,巴戟、蓯蓉、官桂、附子以返真元之火,石斛安脾而秘氣,山茱溫肝而固精,菖蒲、遠志、茯苓補心而通腎臟,麥冬、五味保肺以滋水源,使水火相交,精氣漸旺,而風火自息矣(《醫貫》曰:觀劉氏之論,則以風為末而以火為本,殊不知火之有餘、水之不足也。劉氏原以補腎為本,觀其地黃飲子可見矣,故治中風,又當以真陰虛為本。
白話文:
這主要是針對手少陰、足厥陰及太陰經的藥物。熟地滋補根本之陰,巴戟、蓯蓉、官桂、附子能使真元之火恢復,石斛能安定脾臟,以防止氣虛,山茱能溫煦肝臟,固攝精氣,菖蒲、遠志、茯苓能夠補益心臟,疏通腎臟,麥冬、五味能夠保護肺臟,滋潤水源,水火相交,精氣逐漸旺盛,風火自然平息。(《醫貫》說:觀察劉氏的理論,他認為風是末,火是本,不知道是火旺水衰的緣故。劉氏原本以補腎為治療中風的根本,從他所提的地黃飲子即可看出,所以治療中風,又當以真陰虛為根本。)
但陰虛有二。有陰中之水虛,有陰中之火虛,火虛者以河間地黃飲子為主,水虛者當以六味地黃丸為主。果是水虛,辛熱之藥,與參耆之品,俱不可加。或曰風淫所勝,治以辛涼,何故反用桂附,使火盛制金,不能平木,而風不益甚耶。曰:此是腎虛真陰失守,孤陽飛越,若非桂附,何以追復其散失之元陽。
白話文:
陰虛分為兩種,一種是陰中水虛,一種是陰中火虛。火虛的人以六味地黃丸為主,水虛的人應以八味地黃丸為主。若是水虛,辛熱藥物和參耆類藥物都不可加入。有人說:風邪所致,應以辛涼藥物治療,為什麼反而用桂、附,使火盛以控制金,不能平抑木,而風不是更嚴重了嗎?回答是:這是腎虛,真陰失守,陽氣獨盛,如果不使用桂、附,怎麼能追回其散失的元陽呢?
其痰涎上湧者,水不歸元也;面赤煩渴者,火不歸元也;惟桂附能引火歸元,水火既歸其元,則水能生木,木不生風,而風自息矣)。
白話文:
如果痰液湧上來,這是水液不能歸回到它的本源;如果面色發紅、煩躁口渴,這是火不能歸回到它的本源;只有桂枝和附子能引導火歸回到本源,水和火既然歸回到它們的本源,那麼水就能生木,木不會生風,風自然就會平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