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集解》~ 祛風之劑第九 (1)
祛風之劑第九 (1)
1. 祛風之劑第九
六淫,風寒暑濕燥火也。六者之中,風淫為首,故經曰:風者,百病之長也。至其變化,乃為他病,無常方,然致自風氣也。又曰:風者,善行而數變。腠里開則灑然寒,閉則熱而悶,其寒也則衰飲食,其熱也則消肌肉。蓋天地間唯風無所不入,人受之者,輕為感冒,重則為傷,又重則為中,然必其真氣先虛,營衛空疏,然後外邪乘虛而入,經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是也。
故中風之證,河間以為將息失宜,心火暴甚;丹溪以為濕生痰,痰生熱,熱生風;東垣以為本氣自病,若以風為虛象者。所以治之有清熱、化痰、養血、順氣之不同,而不專用祛風之藥也。按:《內經》風論、痿論、痹論分為三篇,病原不同,治法亦異,丹溪嘗著論辨之。然岐伯曰:中風大法有四,風痹其一也,故治痹諸方,亦次本門。
白話文:
風邪是百病之源,容易變化成其他疾病,沒有固定治療方法。風的特性是流動迅速,變化多端。毛孔開合會導致寒熱症狀,寒則影響飲食,熱則消損肌肉。風無孔不入,人體受風侵襲,輕則感冒,重則傷風,更重則中風。但前提是人體正氣不足,營衛氣虛,外邪才能乘虛而入,這印證了「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的道理。
中風的病因,不同醫家有不同見解:有人認為是休息不好,心火旺盛;有人認為是濕生痰,痰生熱,熱生風;也有人認為是人體本身氣血虧虛。所以治療中風,方法也各有不同,例如清熱、化痰、養血、順氣等,不一定都使用祛風藥物。
《內經》中關於風的病理,在風論、痿論、痹論中分別闡述,病因和治療方法也各不相同。雖然如此,但中風的主要治療方法中,痹症的治療也包含其中。
2. 小續命湯
(《千金》)
治中風不省人事,神氣潰亂,半身不遂,筋急拘攣,口眼喎斜,語言謇澀,風濕腰痛,痰火併多,六經中風,及剛柔二痙(陰虛火旺,痰隨火湧,故不省人事;血虛風中左體,為左不遂,氣虛風中右體,為右不遂,風中筋脈則拘急,風中口面則喎斜,風中舌本則語澀,風濕中腰則腰痛;痙者項背強直,手足反張也;傷風有汗為柔痙,以風能散氣也;傷寒無汗為剛痙,以寒能澀血也;亦有血虛筋無所榮養而成痙者。
凡中風口開為心絕,手撒為脾絕,眼合為肝絕,遺尿為腎絕,鼻鼾為肺絕,吐沫直視、髮直頭搖、面赤如妝、汗綴如珠者,皆不治;或只見一二證,尚有得生者。《金匱》中風篇曰:寸口脈浮而緊,緊則為寒,浮則為虛,虛寒相搏,邪在皮膚,浮者血虛,脈絡空虛,賊邪不瀉,或左或右,邪氣反緩,正氣則急;正氣引邪,喎僻不遂;邪在於絡,肌膚不仁;邪在於經,脊重不伸;邪入於腑;則不識人;邪入於臟,舌即難言,口吐涎沫。
釋曰:中絡者邪方入衛,尚在經絡之外,故但肌膚不仁;中經則入榮脈之中,骨肉皆失所養,故身體重著;至中腑中臟,則離外而內邪入深矣。中腑必歸於胃者,胃為六腑之總司也;中臟必歸於心者,心為神明之主也;風入胃中,胃熱必盛,蒸其津液,結為痰涎,胃之大絡入心,痰涎壅盛,堵其出入之竅,故中腑則不識人也;諸臟受邪,進入於心,則神明無主,故中臟者,舌縱難言,廉泉開而流涎沫也。廉泉穴在舌下,竅通於腎,津液之所出也)。
防風(一錢二分),桂枝,麻黃,杏仁(去皮尖。炒研),芎藭(酒洗),白芍(酒炒),人參甘草(炙),黃芩(酒炒),防己(八分),附子(四分)。每服三錢,加薑、棗煎。
筋急語遲脈弦者,倍人參,加薏仁、當歸,去芍藥以避中寒;煩躁,不大便,去桂附,倍芍藥,加竹瀝;日久不大便,胸中不快,加大黃、枳殼;臟寒下利,去防己、黃芩,倍附子,加白朮;嘔逆加半夏;語言謇澀,手足戰掉,加石菖蒲、竹瀝;身痛發搐加羌活;口渴加麥冬、花粉;煩渴多驚加犀角,羚羊角;汗多去麻黃、杏仁,加白朮;舌燥去桂附,加石膏。
此六經中風之通劑也。吳鶴皋曰:麻黃、杏仁,麻黃湯也,治太陽傷寒;桂枝、芍藥,桂枝湯也,治太陽中風;此中風寒有表證者所必用也。人參、甘草補氣,川芎、芍藥補血,此中風寒氣血虛者所必用也。風淫故主以防風,濕淫佐以防己,寒淫佐以附子,熱淫佐以黃芩。病來雜擾,故藥亦兼賅也(按:中風有解表、攻裡、行中道三法。
內外證俱有者,先解表而後攻裡。《醫貫》曰:此治冬月直中風寒之的方,亦麻黃、桂枝之變法。六經有餘之表證,須從汗解。如有便溺阻隔,宜三化湯、麻仁丸通利之。然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世間內傷者多,此方終不可輕用也。昂按:此方為治風套劑,今人罕用,然古今風方多從此方損益為治。
喻嘉言曰:中風之脈,必有所兼,兼寒則浮緊,兼風則浮緩,兼熱則浮數,兼痰則浮滑,兼氣則浮澀,兼火則盛大,兼陽虛則脈微,兼陰虛則脈數或細如絲;虛滑為頭痛,緩遲為營衛衰。然虛浮遲緩,正氣不足,尚可補救;急大數疾,邪不受制,必死無疑;若數大未至急疾,尚有不死者。
《保命集》曰:厥陰瀉痢不止,脈沉遲,手足厥逆,膿血稠黏,此為難治,宜麻黃湯、小續命汗之;謂有表邪宿於內,當散表邪,則臟腑自安矣。又曰:厥陰風瀉,以風治風,小續命、消風散主之。
易老六經加減法;本方倍麻黃、杏仁、防風,名麻黃續命湯:治太陽中風,無汗惡寒。本方倍桂枝、芍藥、杏仁,名桂枝續命湯:治太陽中風,有汗惡風。本方去附子,加石膏、知母,名白虎續命湯:治陽明中風無汗,身熱不惡寒。本方加葛根,倍桂枝、黃芩,名葛根續命湯:治陽明中風,身熱有汗,不惡風。
本方倍附子,加乾薑、甘草,名附子續命湯:治太陰中風無汗身涼。本方倍桂附、甘草,名桂附續命湯:治少陰中風,有汗無熱。本方加羌活、連翹,名羌活連翹續命湯:治中風六經混淆,系之於少陽厥陰,或肢節攣急,或麻木不仁(《玉機微義》曰:此方無分經絡,不辨寒熱虛實,雖多亦奚以為易老治分六經,庶乎活法)。
本方去防風、防己、附子、白芍,加當歸、石膏,即《古今錄驗》續命湯:治中風痱(音肥)身不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處,或拘急不能轉側。《錄驗》方去人參,加乾薑、黃芩、荊瀝,即《千金》大續命湯:通治五臟偏枯賊風。
白話文:
【小續命湯】
《千金》中記載的小續命湯,主要治療中風後失去意識、精神混亂、半身無法活動、肌肉緊繃抽搐、口眼歪斜、說話困難、風濕引起的腰痛、痰火過多等症狀。包括因風邪侵入六經而導致的中風,以及剛性和柔性痙攣。剛性痙攣是因為風邪侵入伴隨無汗,柔性痙攣是風邪侵入伴隨出汗。風邪侵入導致血液無法滋養筋骨,進而形成痙攣。
然而,若出現口開、手撒、眼合、遺尿、鼻鼾、吐沫、直視、頭髮豎立、頭顫、面色紅如妝扮、汗珠如珠等情況,則病情較為嚴重,治療效果有限。不過,僅出現上述一兩種症狀,仍有康復的可能。
中風影響到的部位不同,症狀也會不同。如果影響到經絡,會出現皮膚麻木;影響到經脈,則全身沉重;影響到腑臟,會有認不清人的現象;影響到臟器,則舌頭難以言語,口水不斷。
藥方成分包含防風、桂枝、麻黃、杏仁、芎藭、白芍、人參、甘草、黃芩、防己、附子。每次服用量為三錢,加入薑和棗一同煎煮。
根據病患的不同症狀,藥方也會調整。例如,若肌肉緊繃、語言遲緩、脈象弦,則增加人參,加入薏仁和當歸,去掉白芍避免寒涼;若煩躁不安且便祕,則去掉桂枝和附子,增加白芍和竹瀝;若長期便祕且胸悶,則加入大黃和枳殼;若臟器寒冷且腹瀉,則去掉防己和黃芩,增加附子和白朮;若嘔吐,則加入半夏;若語言含糊不清、手腳顫抖,則加入石菖蒲和竹瀝;若身體疼痛且抽搐,則加入羌活;若口渴,則加入麥冬和花粉;若焦躁口渴且易驚嚇,則加入犀角和羚羊角;若汗多,則去掉麻黃和杏仁,加入白朮;若舌頭乾燥,則去掉桂枝和附子,加入石膏。
此藥方適用於六經中風的一般治療。其中,麻黃和杏仁可以治療太陽經的風寒;桂枝和白芍可以治療太陽經的風邪;人參和甘草可以補氣;川芎和白芍可以補血;防風可以對抗風邪;防己可以對抗濕邪;附子可以對抗寒邪;黃芩可以對抗熱邪。
此方對於中風的治療有三種方法:解表、攻裡、行中道。若內外症狀同時存在,應先解表再攻裡。此方適用於冬季直接遭受風寒的情況,也是麻黃和桂枝的變化應用。若六經表證過剩,應從汗解。若有排尿障礙,應使用三化湯或麻仁丸通利。然而,邪氣侵襲時,體內氣血必然虛弱,因此此方不可輕易使用。
此方為治療中風的基本方,雖然現在較少使用,但許多古往今來的中風治療方,都是在此方基礎上進行增減。例如,喻嘉言提到,中風的脈象通常會有其他症狀,如寒、風、熱、痰、氣、火等。若脈象虛滑,表示頭痛;若緩遲,表示營衛衰弱。若脈象虛、浮、遲、緩,表示正氣不足,但仍可救治;若急大數疾,表示邪氣不受控制,病情危險;若數大但未達到急疾,仍有康復的可能。
《保命集》提到,若厥陰瀉痢不止,脈象沉遲,手足厥逆,膿血稠黏,則治療較為困難,可用麻黃湯或小續命湯治療,意指表邪停留在體內,應散去表邪,臟腑自然會恢復正常。又說,厥陰風瀉,應以風治療,小續命湯或消風散是主要治療方式。
易老的六經加減法如下:此方加倍麻黃、杏仁、防風,名為麻黃續命湯,用於治療太陽中風,無汗惡寒;此方加倍桂枝、白芍、杏仁,名為桂枝續命湯,用於治療太陽中風,有汗惡風;此方去掉附子,加入石膏、知母,名為白虎續命湯,用於治療陽明中風無汗,身熱不惡寒;此方加入葛根,加倍桂枝、黃芩,名為葛根續命湯,用於治療陽明中風,身熱有汗,不惡風;此方加倍附子,加入乾薑、甘草,名為附子續命湯,用於治療太陰中風無汗身涼;此方加倍桂枝、附子、甘草,名為桂附續命湯,用於治療少陰中風,有汗無熱;此方加入羌活、連翹,名為羌活連翹續命湯,用於治療中風六經混淆,或肢節攣急,或麻木不仁。
去掉防風、防己、附子、白芍,加入當歸、石膏,即為《古今錄驗》續命湯,用於治療中風痱(音同肥)身不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處,或拘急不能轉側。《錄驗》方去掉人參,加入乾薑、黃芩、荊瀝,即為《千金》大續命湯,用於通治五臟偏枯賊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