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昂

《醫方集解》~ 祛風之劑第九 (1)

回本書目錄

祛風之劑第九 (1)

1. 祛風之劑第九

六淫,風寒暑濕燥火也。六者之中,風淫為首,故經曰:風者,百病之長也。至其變化,乃為他病,無常方,然致自風氣也。又曰:風者,善行而數變。腠里開則灑然寒,閉則熱而悶,其寒也則衰飲食,其熱也則消肌肉。蓋天地間唯風無所不入,人受之者,輕為感冒,重則為傷,又重則為中,然必其真氣先虛,營衛空疏,然後外邪乘虛而入,經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是也。

白話文:

所謂六淫,是指風、寒、暑、濕、燥、火這六種邪氣。在這六種邪氣之中,風邪為首,所以《黃帝內經》說:「風為百病之長。」風邪變化無常,可以引起其他疾病,沒有固定的治療方法,但都源於風氣。又說:「風,善行而數變。」腠理開了,就會散佈寒氣;腠理閉了,就會產生熱氣而感到煩悶;寒氣侵襲,就會減少飲食;熱氣侵襲,就會消肌肉。天地之間唯獨風無所不入,人受了風邪,輕者為感冒,重者為受傷,更重者就會中風,但必須是人的正氣先虛弱,營衛空虛,外邪才能乘虛而入,這就應了《黃帝內經》所說的:「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故中風之證,河間以為將息失宜,心火暴甚;丹溪以為濕生痰,痰生熱,熱生風;東垣以為本氣自病,若以風為虛象者。所以治之有清熱、化痰、養血、順氣之不同,而不專用祛風之藥也。按:《內經》風論、痿論、痹論分為三篇,病原不同,治法亦異,丹溪嘗著論辨之。然岐伯曰:中風大法有四,風痹其一也,故治痹諸方,亦次本門。

白話文:

因此中風的病徵,河間認為是將息失宜,導致心火暴甚;丹溪認為是濕氣生痰,痰生熱,熱生風;東垣認為是本氣自病,將風作為虛象的人。所以治療方法有清熱、化痰、養血、順氣的不同,而不能單用祛風的藥物。根據《內經》的說法,風論、痿論、痹論分為三篇,病原不同,治療方法也不同。丹溪曾經寫過論證來辯別它們。但是岐伯說:中風大法有四,風痹其中一種,所以治療風痹的各種方法,也放在這一章。

2. 小續命湯

(《千金》)

治中風不省人事,神氣潰亂,半身不遂,筋急拘攣,口眼喎斜,語言謇澀,風濕腰痛,痰火併多,六經中風,及剛柔二痙(陰虛火旺,痰隨火湧,故不省人事;血虛風中左體,為左不遂,氣虛風中右體,為右不遂,風中筋脈則拘急,風中口面則喎斜,風中舌本則語澀,風濕中腰則腰痛;痙者項背強直,手足反張也;傷風有汗為柔痙,以風能散氣也;傷寒無汗為剛痙,以寒能澀血也;亦有血虛筋無所榮養而成痙者。

白話文:

  • 治療中風昏迷不醒,神智錯亂,半身不遂,筋脈拘攣,口眼歪斜,言語不清,風濕性腰痛,痰火併多,六經中風,以及剛痙和柔痙。

  • 陰虛火旺,痰隨火湧,所以昏迷不醒;血虛風中左體,為左半身不遂;氣虛風中右體,為右半身不遂;風中筋脈則拘攣;風中口面則歪斜;風中舌本則言語不清;風濕中腰則腰痛。

  • 痙攣是指項背強直,手足反張。

  • 傷風有汗為柔痙,因為風能散氣;傷寒無汗為剛痙,因為寒能澀血。

  • 也有血虛筋無所榮養而導致痙攣的。

凡中風口開為心絕,手撒為脾絕,眼合為肝絕,遺尿為腎絕,鼻鼾為肺絕,吐沫直視、髮直頭搖、面赤如妝、汗綴如珠者,皆不治;或只見一二證,尚有得生者。《金匱》中風篇曰:寸口脈浮而緊,緊則為寒,浮則為虛,虛寒相搏,邪在皮膚,浮者血虛,脈絡空虛,賊邪不瀉,或左或右,邪氣反緩,正氣則急;正氣引邪,喎僻不遂;邪在於絡,肌膚不仁;邪在於經,脊重不伸;邪入於腑;則不識人;邪入於臟,舌即難言,口吐涎沫。

白話文:

凡是中風後口開不閉,是心氣絕的徵象;手撒開,是脾氣絕的徵象;眼睛閉合不睜,是肝氣絕的徵象;大小便失禁,是腎氣絕的徵象;鼻鼾聲粗重,是肺氣絕的徵象;吐沫直視、頭髮豎起、頭部搖晃、面色紅赤如妝、汗珠直流等,都屬於不治之症;或者只見一、二個徵象,尚有生還的希望。《金匱》中風篇說:寸口脈浮而緊,緊則為寒,浮則為虛,虛寒相搏,邪氣在皮膚,脈浮者血虛,脈絡空虛,賊邪不瀉,或左或右,邪氣反而緩和,正氣則急;正氣引邪,導致口角歪斜、半身不遂;邪氣在於經絡,肌肉不仁;邪氣在於經脈,脊背沉重不能伸展;邪氣進入臟腑,則不認識人;邪氣進入五臟,舌頭難以言語,口吐涎沫。

釋曰:中絡者邪方入衛,尚在經絡之外,故但肌膚不仁;中經則入榮脈之中,骨肉皆失所養,故身體重著;至中腑中臟,則離外而內邪入深矣。中腑必歸於胃者,胃為六腑之總司也;中臟必歸於心者,心為神明之主也;風入胃中,胃熱必盛,蒸其津液,結為痰涎,胃之大絡入心,痰涎壅盛,堵其出入之竅,故中腑則不識人也;諸臟受邪,進入於心,則神明無主,故中臟者,舌縱難言,廉泉開而流涎沫也。廉泉穴在舌下,竅通於腎,津液之所出也)。

白話文:

釋義:中絡是指邪氣剛進入衛氣,因此邪氣還在外,所以只是皮膚沒有知覺;中經是指邪氣進入榮脈,骨肉失去滋養,因此身體沉重;到中腑中臟,已經離開體外,邪氣進入更深了。中腑必然歸於胃,胃是六腑總司令;中臟必然歸於心,心是精神意識的主體;風邪進入胃中,胃熱一定很旺盛,蒸發體液,凝結成痰涎,胃的大絡進入心臟,痰涎壅盛,堵塞進入心臟的孔竅,所以中腑就不認識人了。諸臟被邪氣所傷,進入心臟,神志就會沒有主宰,因此中臟症狀是舌頭伸出難以說話,廉泉穴開口留出口水。(廉泉穴在舌下,孔竅與腎臟相通,是津液的出口)。

防風(一錢二分),桂枝麻黃杏仁(去皮尖。炒研),芎藭(酒洗),白芍(酒炒),人參甘草(炙),黃芩(酒炒),防己(八分),附子(四分)。每服三錢,加薑、棗煎。

白話文:

防風一錢二分、桂枝、麻黃、杏仁(去除外皮及尖端後炒焙研成粉末)、芎藭(用酒清洗,去除泥垢)、白芍(用酒炒焙後使用)、人參、甘草(炙製後使用)、黃芩(用酒炒焙後使用)、防己八分、附子四分。每次服用三錢,並加入薑和紅棗同煮。

筋急語遲脈弦者,倍人參,加薏仁、當歸,去芍藥以避中寒;煩躁,不大便,去桂附,倍芍藥,加竹瀝;日久不大便,胸中不快,加大黃枳殼;臟寒下利,去防己、黃芩,倍附子,加白朮;嘔逆加半夏;語言謇澀,手足戰掉,加石菖蒲、竹瀝;身痛發搐加羌活;口渴加麥冬、花粉;煩渴多驚加犀角羚羊角;汗多去麻黃、杏仁,加白朮;舌燥去桂附,加石膏

白話文:

  1. 肌肉痙攣、言語遲緩、脈搏緊而弦者,倍量人參,加上薏仁、當歸,去掉芍藥以避免中寒。

  2. 煩躁不安、不大便,去掉桂枝和附子,倍量芍藥,加上竹瀝。

  3. 日久不大便,胸中不快,加大黃和枳殼。

  4. 臟寒導致腹瀉,去掉防己和黃芩,倍量附子,加上白朮。

  5. 嘔吐加半夏。

  6. 語言謇澀,手足戰慄,加上石菖蒲和竹瀝。

  7. 身體疼痛,抽搐,加上羌活。

  8. 口渴,加上麥冬和花粉。

  9. 煩渴,多受驚嚇,加上犀角和羚羊角。

  10. 汗多,去掉麻黃和杏仁,加上白朮。

  11. 舌頭乾燥,去掉桂枝和附子,加上石膏。

此六經中風之通劑也。吳鶴皋曰:麻黃、杏仁,麻黃也,治太陽傷寒;桂枝、芍藥,桂枝也,治太陽中風;此中風寒有表證者所必用也。人參、甘草補氣,川芎、芍藥補血,此中風寒氣血虛者所必用也。風淫故主以防風,濕淫佐以防己,寒淫佐以附子,熱淫佐以黃芩。病來雜擾,故藥亦兼賅也(按:中風有解表、攻裡、行中道三法。

白話文:

這六種藥物是治療中風的通用方劑。吳鶴皋說:麻黃和杏仁,是治療太陽傷寒的;桂枝和芍藥,是治療太陽中風的;這是中風感冒並出現表證的患者必須使用的藥物。人參和甘草可以補氣,川芎和芍藥可以補血,這是中風感冒導致氣血虛弱的患者必須使用的藥物。風邪過盛,所以加入防風;濕邪過盛,所以加入防己;寒邪過盛,所以加入附子;熱邪過盛,所以加入黃芩。疾病的發生是複雜的,所以藥物也要兼顧。

內外證俱有者,先解表而後攻裡。《醫貫》曰:此治冬月直中風寒之的方,亦麻黃、桂枝之變法。六經有餘之表證,須從汗解。如有便溺阻隔,宜三化湯麻仁丸通利之。然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世間內傷者多,此方終不可輕用也。昂按:此方為治風套劑,今人罕用,然古今風方多從此方損益為治。

白話文:

如果病例中有明顯的外感和風寒證候時,應當先使用解表藥物治療。這就像《醫貫》中說的那樣,這是專門針對冬天的直中風寒的有效方案,也是麻黃、桂枝湯的變通用法。對於表虛的病情較重的患者,應當使之出汗來病癒。如果有便溺困難的情況,應該用三化湯、麻仁丸來改善病情。由於病邪常常侵襲到人體的虛弱之處,當今內傷的患者眾多,因此此方並非對所有風寒患者都適用。此方可作為治療風寒的基本方案,如今很少有人使用,但現在治療風寒的處方大多是從此方添加或拿掉一些藥材來治病。

喻嘉言曰:中風之脈,必有所兼,兼寒則浮緊,兼風則浮緩,兼熱則浮數,兼痰則浮滑,兼氣則浮澀,兼火則盛大,兼陽虛則脈微,兼陰虛則脈數或細如絲;虛滑為頭痛,緩遲為營衛衰。然虛浮遲緩,正氣不足,尚可補救;急大數疾,邪不受制,必死無疑;若數大未至急疾,尚有不死者。

白話文:

喻嘉言說:中風的脈象,必定有兼雜的證候。兼有寒證,脈浮而緊;兼有風證,脈浮而緩;兼有熱證,脈浮而數;兼有痰證,脈浮而滑;兼有氣證,脈浮而澀;兼有火證,脈盛大;兼有陽虛,脈微弱;兼有陰虛,脈數或細如絲;脈虛滑者,主頭痛;脈緩遲者,營衛衰弱。然而,脈虛浮遲緩,雖然正氣不足,尚可補救;脈急大數疾,邪氣不受制約,必定死亡無疑;如果脈數大,但尚未達到急疾的程度,還可能有生還的機會。

《保命集》曰:厥陰瀉痢不止,脈沉遲,手足厥逆,膿血稠黏,此為難治,宜麻黃湯、小續命汗之;謂有表邪宿於內,當散表邪,則臟腑自安矣。又曰:厥陰風瀉,以風治風,小續命、消風散主之。

白話文:

《保命集》中說:厥陰瀉痢不止,脈沉遲,手足厥逆,膿血稠黏,這是難以治癒的,應該用麻黃湯和小續命湯來發汗治療。這是因為有表邪滯留在體內,應該散去表邪,臟腑自然就會安寧了。又說:厥陰風瀉,用風來治療風,用小續命湯和消風散來治療。

易老六經加減法;本方倍麻黃、杏仁、防風,名麻黃續命湯:治太陽中風,無汗惡寒。本方倍桂枝、芍藥、杏仁,名桂枝續命湯:治太陽中風,有汗惡風。本方去附子,加石膏、知母,名白虎續命湯:治陽明中風無汗,身熱不惡寒。本方加葛根,倍桂枝、黃芩,名葛根續命湯:治陽明中風,身熱有汗,不惡風。

白話文:

  • 易老六經加減湯:在原方基礎上,加倍麻黃、杏仁、防風,稱為麻黃續命湯:治療太陽中風、無汗、惡寒。

  • 易老六經加減湯:在原方基礎上,加倍桂枝、芍藥、杏仁,稱為桂枝續命湯:治療太陽中風、有汗、惡風。

  • 易老六經加減湯:去掉附子,加入石膏、知母,稱為白虎續命湯:治療陽明中風、無汗、身熱不惡寒。

  • 易老六經加減湯:加入葛根,加倍桂枝、黃芩,稱為葛根續命湯:治療陽明中風、身熱有汗、不惡風。

本方倍附子,加乾薑、甘草,名附子續命湯:治太陰中風無汗身涼。本方倍桂附、甘草,名桂附續命湯:治少陰中風,有汗無熱。本方加羌活、連翹,名羌活連翹續命湯:治中風六經混淆,系之於少陽厥陰,或肢節攣急,或麻木不仁(《玉機微義》曰:此方無分經絡,不辨寒熱虛實,雖多亦奚以為易老治分六經,庶乎活法)。

白話文:

這個方子加倍附子,再加入乾薑、甘草,命名為附子續命湯:用來治療太陰中風沒有汗水而身體發冷的情況。這個方子加倍桂附、甘草,命名為桂附續命湯:用來治療少陰中風,有汗水而沒有發熱的情況。這個方子中加入羌活、連翹,命名為羌活連翹續命湯:用來治療中風六經混亂,涉及到少陽和厥陰,或者肢體抽搐僵直,或者麻木不仁。(《玉機微義》中說:這個方子不分經絡,不辨別寒熱虛實,即使加了很多藥材也不能和易老的治療分開六經的方法相比較,所以說是權宜之計。)

本方去防風、防己、附子、白芍,加當歸、石膏,即《古今錄驗》續命湯:治中風痱(音肥)身不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處,或拘急不能轉側。《錄驗》方去人參,加乾薑、黃芩、荊瀝,即《千金》大續命湯:通治五臟偏枯賊風。

白話文:

這個方子刪去了防風、防己、附子、白芍,加入當歸和石膏,就是《古今錄驗》中的續命湯:治療中風抽搐,身體無法控制,不能言語,冒失無知,不知道疼痛的地方,或者四肢拘急不能轉動。 《錄驗》方刪去人參,加入乾薑、黃芩、荊瀝,就是《千金》中的大續命湯:通用於治療因臟腑陰陽失衡而引起的偏枯和邪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