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昂

《醫方集解》~ 清暑之劑第十一 (2)

回本書目錄

清暑之劑第十一 (2)

1. 五苓散

五苓利水,何以能止渴生津?蓋濕熱壅於中焦,則氣不得施化,故津竭而小便不通也;用五苓利其小水,則濕熱下消,津回而渴止矣,亦《內經》通因通用之意。李東垣曰:傷飲者,無形之氣也,宜發汗、利小便,以導其濕;傷食者,有形之物也,輕則消化或損谷,重則方可吐下)。

本方去桂,名四苓散李(東垣曰:無惡寒證,不可用桂。周揚俊曰:五苓為渴而小便不利者設,若不渴則茯苓甘草湯足矣,若但渴則四苓足矣);本方加辰砂,名辰砂五苓散:並治小便不利。本方加蒼朮,名蒼桂五苓散:治寒濕。本方加茵陳,名茵陳五苓散:治濕熱發黃,便秘煩渴。

本方加羌活,名元戎五苓散:治中焦積熱。本方加石膏、滑石、寒水石,以清六腑之熱,名桂苓甘露飲(《宣明》別見火門)。本方去桂、澤瀉,名豬苓散(《金匱》):治嘔吐,病在膈上,思飲水者。本方單用肉桂、茯苓,等分,蜜丸,名桂苓丸:治冒暑煩渴,引飲過多,腹脹便赤。

本方單用澤瀉(五兩)、白朮(二兩),名澤瀉湯(《金匱》):治心下支飲,常苦眩冒。本方單用茯苓、白朮,等分,名茯苓白朮湯:治脾虛不能制水,濕盛泄瀉。再加郁李仁,入薑汁服,名白茯苓湯:治水腫。本方加川楝子,治水疝。本方加人參,名春澤湯;再加甘草(合四君子),亦名春澤湯:治無病而渴與病瘥後渴者。

本方去桂,加蒼朮、甘草、芍藥、梔子、黃芩、羌活,名二術四苓湯:能治表裡濕邪,兼清暑熱。本方倍桂,加黃耆如術之數,治傷暑大汗不止。本方加甘草、滑石、梔子,入食鹽、燈草煎,名節庵導赤散:治熱蓄膀胱,便秘而渴;如中濕發黃,加茵陳;水結胸,加木通。本方合益元散,治諸濕淋瀝。

再加琥珀,名茯苓琥珀湯(謙甫:治小便數而欠小便頻而短也)。本方合平胃散,名胃苓湯,一名對金飲子:治中暑傷濕,停飲夾食,腹痛泄瀉,及口渴便秘此上下分消(其濕也。按:《機要》論泄瀉,有屬風、屬濕、屬寒、屬火,此因於外感者也;《三因》言七情感動,臟氣不平,亦致溏瀉,此因於內傷者也;外則當調六氣,內則當調五臟。

又有因飲食所傷而泄者,法當消導;因風飧泄者,當解散;因痰積上焦,致大腸不固而泄者,當除痰;有脾胃氣虛而泄者,當補中益氣,使胃氣升騰,而泄自止)。本方合黃連香薷飲,名薷苓湯:治傷暑泄瀉。本方合小柴胡湯,名柴苓湯:治泄瀉發熱口渴,瘧疾熱多寒少,口燥心煩。

以上三方,並加薑、棗煎。深師用本方治發白及禿落:術(一斤),桂(半斤),二苓,澤瀉(各四兩),更名茯苓朮散。

白話文:

五苓散

五苓散能利水,為什麼還能止渴生津呢?因為濕熱壅塞在中焦,氣機運行受阻,所以津液耗竭,小便不通;使用五苓散利尿,濕熱就能向下排出,津液恢復,口渴自然就能止住,這也符合《內經》中“通因通用”的治療原則。李東垣說:傷風飲邪是無形的邪氣,應該發汗、利尿,來疏導體內的濕邪;傷食則是體內有形的食物積滯,輕微的可以用消食的方法處理,或少吃東西;嚴重的才需要催吐或導瀉。

本方去掉桂枝,叫做四苓散(李東垣說:沒有惡寒症狀,就不能用桂枝。周揚俊說:五苓散是針對口渴且小便不利的情況而設,如果沒有口渴,用茯苓甘草湯就夠了;如果只有口渴,用四苓散就足夠了);本方加入辰砂,叫做辰砂五苓散,都用來治療小便不利。本方加入蒼朮,叫做蒼桂五苓散,用來治療寒濕。本方加入茵陳,叫做茵陳五苓散,用來治療濕熱黃疸,便秘煩渴。

本方加入羌活,叫做元戎五苓散,用來治療中焦積熱。本方加入石膏、滑石、寒水石,以清瀉六腑的熱邪,叫做桂苓甘露飲(《宣明論方》另有記載,詳見火門)。本方去掉桂枝和澤瀉,叫做豬苓散(《金匱要略》),用來治療嘔吐,病在膈上,想喝水的情況。本方單用肉桂和茯苓,等量,做成蜜丸,叫做桂苓丸,用來治療中暑煩渴,飲水過多,腹脹便赤。

本方單用澤瀉(五兩)和白朮(二兩),叫做澤瀉湯(《金匱要略》),用來治療心下痞滿,經常頭暈目眩。本方單用茯苓和白朮,等量,叫做茯苓白朮湯,用來治療脾虛不能運化水液,濕盛導致泄瀉。再加入郁李仁,用薑汁送服,叫做白茯苓湯,用來治療水腫。本方加入川楝子,用來治療水疝。本方加入人參,叫做春澤湯;再加入甘草(與其他藥物合用成為四君子湯),也叫做春澤湯,用來治療沒有疾病卻口渴,以及疾病痊癒後仍然口渴的情況。

本方去掉桂枝,加入蒼朮、甘草、芍藥、梔子、黃芩、羌活,叫做二術四苓湯,能治療表裡濕邪,同時清泄暑熱。本方加倍桂枝的用量,再加入黃耆,用量與蒼朮相同,用來治療傷暑大汗不止。本方加入甘草、滑石、梔子,再加入食鹽、燈芯草煎服,叫做節庵導赤散,用來治療熱邪蓄積膀胱,便秘口渴;如果伴有濕熱黃疸,就加入茵陳;如果水液停積於胸部,就加入木通。本方與益元散合用,治療各種濕熱導致的淋瀝澀痛。

再加入琥珀,叫做茯苓琥珀湯(謙甫:治療小便次數多但每次尿量少的情況)。本方與平胃散合用,叫做胃苓湯,也叫對金飲子,用來治療中暑傷濕,停飲夾食,腹痛泄瀉,以及口渴便秘,上焦和下焦都有濕邪(濕邪的病機分析:《局方》論泄瀉,有屬風、屬濕、屬寒、屬火,這是因為外感所致;《三因極一病證方論》說七情感動,臟腑氣機失調,也會導致泄瀉,這是因為內傷所致;外感則要調和六氣,內傷則要調和五臟。

也有因為飲食不當導致泄瀉的,應該用消導的方法治療;因為風寒導致泄瀉的,應該用解表散寒的方法治療;因為痰濕阻滯上焦,導致大腸虛弱而泄瀉的,應該祛除痰濕;因為脾胃氣虛而泄瀉的,應該補益脾胃,使胃氣上升,則泄瀉自止)。本方與黃連香薷飲合用,叫做薷苓湯,用來治療傷暑泄瀉。本方與小柴胡湯合用,叫做柴苓湯,用來治療泄瀉發熱口渴,瘧疾(熱多寒少),口乾心煩。

以上三個方劑,都加入生薑、大棗煎服。有一位醫生用本方治療頭髮變白和脫髮,用白朮(一斤)、桂枝(半斤)、茯苓、澤瀉(各四兩),重新命名為茯苓朮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