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昂

《醫方集解》~ 瀉火之劑第十四 (18)

回本書目錄

瀉火之劑第十四 (18)

1. 香連丸

(《直指》)

治下痢赤白,膿血相雜,裡急後重(濕熱之積,干於血分則赤,干於氣分則白,赤白兼下者,氣血俱病也。後重裡急者,氣滯不通也。按:裡急後重,有因火熱者,有因氣滯者,有因積滯者,有因氣虛者,有因血虛者,當審證論治)。

白話文:

治療拉痢赤白,膿血相雜,裡急後重(濕熱積聚,幹擾血分則呈紅色,幹擾氣分則呈白色,赤白兼下者,氣血兩虛也。後重裡急者,氣滯不通也。按:裡急後重,有的因為是火熱,有的因為是氣滯,有的因為是積滯,有的因為是氣虛,有的因為是血虛,應當審證論治)。

黃連(二十兩,)吳茱萸(十兩同炒),木香(四兩八錢,不見火。)醋糊丸。米飲下。一方等分,蜜丸。一方加甘草八兩,黃連用蜜水拌,蒸曬九次,入木香為丸。

白話文:

黃連(二十兩)和吳茱萸(十兩)一起炒熟,木香(四兩八錢)不要炒,用醋糊丸。用米湯送服。

另一種方法是將黃連、吳茱萸、木香等分,加入蜜做成丸劑。

還有一種方法是加入甘草八兩,將黃連用蜜水拌勻,蒸曬九次,再加入木香做成丸劑。

此手足陽明藥也。痢為飲食不節,寒暑所傷,濕熱蒸鬱而成。黃連苦燥濕,寒勝熱,直折心脾之火,故以為君;用吳茱同炒者,取其能利大腸壅氣(痢乃脾病傳於大腸),且以殺大寒之性也。裡急由於氣滯,木香辛行氣,溫和脾,能通利三焦,泄肺以平肝,使木邪不克脾土,氣行而滯亦去也。

白話文:

這是治療手足陽明經疾病的藥物,痢疾是一種因飲食不節制,受到寒暑傷害,加上濕熱積聚而引起的疾病。黃連苦燥可去除濕氣,寒氣戰勝熱氣,直接折斷心脾之火,所以用它為君藥;使用和吳茱萸一起炒黃連,是取其能夠緩解大腸壅氣(痢疾是一種脾臟疾病傳播到大腸的疾病),並降低黃連的大寒性質。裡急是因為氣滯引起的,木香辛可行氣,溫和脾臟,能夠疏通三焦,宣洩肺氣以平抑肝臟,使木邪不克脾土,氣行而滯氣也就消失了。

一寒一熱,一陰一陽,有相濟之妙,經所謂熱因寒用也(痢疾初起忌用,為黃連厚胃澀腸也。《原病式》曰:或言下痢白為寒者,誤也,寒則不能消穀,何由反化為膿也。燥郁為白,屬肺金也。

白話文:

一寒一熱,一陰一陽,二者之間有相濟的妙用,經典上所說的「熱因寒用」,也是這個道理(痢疾初起時,忌用黃連,因為黃連性質厚重,會使胃腸的不適症狀更加嚴重)。《原病式》中說:有人認為下痢呈白色是因為寒症,這是錯誤的,寒症不能消化穀物,怎麼可能反過來變成膿呢?只有燥鬱症狀才會呈現白色,這是因為肺金的緣故。

泄痢皆兼於濕,濕熱甚於腸胃之內,致氣液不得宣通,使煩渴不止也;下痢赤白,俗言寒熱相兼,其說尤誤,寒熱異氣,豈能俱甚於腸胃,而同為痢乎,各隨五臟之部而見其色,其本則一出於熱,但分淺深而已。或曰:何故服辛熱之藥亦有愈者,曰:為能開發鬱結,使氣液宣通,流濕潤燥,氣和而已;莫若用辛苦寒之藥,微加辛熱佐之,如錢氏香連丸之類是也。昂按:劉說固是,然病亦有寒熱合邪者)。

白話文:

腹瀉和痢疾都兼雜著濕氣,濕熱甚於腸胃之內,導致氣液不能宣通,使人煩渴不止;下痢呈赤白色,世俗之論稱之為寒熱相兼,這種說法更為錯誤,寒熱是兩種不同的病氣,怎能同時嚴重地發生在腸胃之中,而一起成為痢疾呢?它各有各位於五臟的部位而顯現出不同的顏色,它的根本原因則出自於熱,只是分為症狀的輕微深淺而已。有人說:為什麼服用辛熱的藥物也有人會治癒呢?回答說:是因為能夠解除鬱結,使氣液得以宣通,流濕潤燥,氣血調和而已;最好還是使用辛、苦、寒的藥物,稍加辛熱的藥物作為輔助,像錢氏的香連丸之類的藥物即是。昂按:劉氏的說法固然正確,但是,疾病也有寒熱合邪的。

本方加石蓮肉,治噤口痢。本方倍大黃,治熱痢積滯。本方加吳茱萸、肉豆蔻,名烏梅湯丸、本方加訶子、龍骨,名黃連丸(《宣明》):並治痢疾斷下(石蓮清心火,開胃口;大黃瀉胃熱,蕩積滯;吳茱利壅氣;肉蔻、訶子、烏梅、龍骨,皆澀大腸)。

白話文:

本藥方加入石蓮肉,可以治療開口痢疾。本藥方將大黃的用量加倍,可以治療熱痢積滯。本藥方加入吳茱萸、肉豆蔻,稱為烏梅湯丸。本方加入訶子、龍骨,稱為黃連丸(《宣明》):這兩種藥都用於治療痢疾且有迅速止瀉的作用。(石蓮清心火,開胃口;大黃瀉胃熱,蕩積滯;吳茱利壅氣;肉蔻、訶子、烏梅、龍骨皆可收澀止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