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昂

《醫方集解》~ 瀉火之劑第十四 (2)

回本書目錄

瀉火之劑第十四 (2)

1. 黃連解毒湯

吳鶴皋曰:治病必求其本。陽毒上攻出血,則熱為本,血為標;能去其熱,則血不治而自歸經矣。李士材曰:古人用大黃治虛勞吐血,意甚深微,蓋濁陰不降,則清陽不化,瘀血不化,則新血不生也。昂按:此乃傷寒外感移熱而吐衄,故用三黃寒瀉之劑;若虛寒內傷吐衄而誤服此,則殺人矣。

楊仁齋曰:血遇熱則宣流,故止血多用涼藥;然亦有氣虛挾寒,營氣虛散,血亦錯行,所謂陽虛陰必走是已;法當溫中,使血自歸經,宜理中湯加木香、七氣湯加川芎、或甘草乾薑湯,甚效。)本方加石膏、淡豉、麻黃,名三黃石膏湯(別見表裡門。)本方水丸,名三黃金花丸;治中外諸熱,寢汗咬牙,夢語驚悸,吐衄淋秘,勞嗽骨蒸。

本方加大黃,名梔子金花丸;去梔子,加大黃,名大金花丸:治略同。

白話文:

黃連解毒湯

吳鶴皋說:治療疾病一定要找到病根。陽熱之毒上攻導致出血,那麼熱是根本,出血是表象;如果能去除裡面的熱,血自然就會歸經,不用特別治療。李士材說:古人用大黃治療虛勞吐血,用意很深奧,因為濁陰不下降,清陽就不能化生,瘀血不化,新血就不能產生。我認為:這是傷寒外感導致熱邪上移而吐血鼻血,所以用三黃瀉熱的藥方;如果因為虛寒內傷吐血鼻血而誤服此方,就會致命。

楊仁齋說:血液遇到熱就會奔流,所以止血多用寒涼藥物;但也有氣虛夾寒,營氣虛散,血液也會錯亂運行,所謂陽虛則陰氣必然外泄就是這個道理;治療方法應該溫暖脾胃,使血液自然歸經,可以用理中湯加木香、七氣湯加川芎,或者甘草乾薑湯,效果很好。這個方子加石膏、淡豆豉、麻黃,叫做三黃石膏湯(詳見表裡門)。這個方子做成水丸,叫做三黃金花丸;治療裡外各種熱證,例如盜汗、咬牙、夢話、驚悸、吐血鼻血、小便不通、大便不通、咳嗽、骨蒸潮熱等。

這個方子加大黃,叫做梔子金花丸;去掉梔子,加大黃,叫做大金花丸:治療的病症大致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