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集解》~ 癰瘍之劑第二十 (1)
癰瘍之劑第二十 (1)
1. 癰瘍之劑第二十
朱丹溪曰:癰疽皆因陰陽相滯而生。蓋氣、陽也,血、陰也,血行脈中,氣行脈外,相併周流;寒與濕搏之,則凝滯而行遲為不及;熱與火搏之,則沸騰而行速為太過。氣得邪而鬱,津液稠黏,為痰為飲,積久滲入脈中,血為之濁,此陰滯於陽也;血得邪而鬱,隧道阻滯,或溢或結,積久滲出脈外,氣為之亂,此陽滯於陰也;百病皆由於此,不止癰疽而已也;《內經》曰:營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又曰:諸痛癢瘡,皆屬心火。
外科方證,至為繁多,茲取可通用者,量錄數方,以備緩急;其餘各證,各有專方,不能多錄。若夫瀉熱解毒,活血托裡之劑,多散見於諸門,惟在用者之圓神而已。
白話文:
朱丹溪說:癰和疽這些疾病,都是因為身體內的陰陽之氣互相阻滯而產生的。氣屬於陽,血屬於陰,正常情況下,血在血管中運行,氣在血管外運行,兩者互相配合,循環全身。如果遇到寒氣或濕氣侵襲,它們就會互相搏鬥,導致氣血凝結阻滯,運行緩慢,這是運行不及;如果遇到熱氣或火氣侵襲,它們就會互相搏鬥,導致氣血沸騰,運行加速,這是運行太過。氣受到邪氣侵擾而鬱結,導致體內的津液變得濃稠黏膩,形成痰和飲,這些痰飲積聚久了就會滲入血管中,使得血液變得渾濁,這是陰氣滯留在陽氣之中;血受到邪氣侵擾而鬱結,導致血管通道阻塞不通,血液可能溢出或凝結,積聚久了就會滲出血管外,使得氣的運行也變得紊亂,這是陽氣滯留在陰氣之中。各種疾病都是因為這種陰陽阻滯引起的,不只是癰和疽而已。《黃帝內經》說:營氣運行不順暢,反而逆行到肌肉紋理之間,就會產生癰腫。又說:各種疼痛、搔癢和瘡瘍,都屬於心火旺盛。
外科的疾病和治療方劑非常多,這裡只選擇一些可以通用的方子,記錄下來幾種,以備不時之需;其餘各種證狀,各有專門的方子,不能在這裡一一列舉。至於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托毒排膿的藥劑,大多散見於各個不同的章節,關鍵在於使用者的靈活運用。
2. 真人活命飲
治一切癰疽腫毒初起未消者。
金銀花(三錢),陳皮(去白),當歸(酒洗,錢半),防風(七分),白芷甘草節貝母,天花粉,乳香(一錢),沒藥(二味另研,候藥熟下),皂角刺(五分),穿山甲(三大片,銼,蛤粉炒,去粉用。)用好酒煎。毒在上飽服,在下飢服;善飲者多飲酒以行藥勢。忌酸物、鐵器酸性收斂,凡藥多忌鐵。
此足陽明、厥陰藥也。金銀花散熱解毒,癰疽聖藥,故以為君;花粉清痰降火,白芷除濕祛風,並能排膿消腫,當歸和陰而活血,陳皮燥濕而行氣,防風瀉肺疏肝,貝母利痰散結,甘草化毒和中,故以為臣;乳香調氣,托裡護心(能使毒氣外出,不致內攻),沒藥散瘀消腫定痛,故以為佐;穿山甲善走能散,皂角刺辛散剽銳,皆厥陰陽明正藥,能貫穿經絡,直達病所,而潰壅破堅,故以為使。
加酒者,欲其通行周身,使無邪不散也(此藥當服於未潰之先,未成者散,已成者潰;若已潰後不可服)。
白話文:
這個方子可以用來治療各種癰疽腫毒剛開始發作還沒消散的情況。
藥材組成有:金銀花(三錢)、陳皮(去除白色內膜)、當歸(用酒洗過,一錢半)、防風(七分)、白芷、甘草節、貝母、天花粉、乳香(一錢)、沒藥(與乳香分開研磨,等藥煮好再加入)、皂角刺(五分)、穿山甲(三大片,切碎,用蛤粉炒過,去除蛤粉)。用好的酒煎煮。如果毒在身體上方,吃飽飯後服用;如果毒在下方,空腹服用。酒量好的人可以多喝些酒,幫助藥力運行。忌吃酸的東西,不能使用鐵器,因為酸性物質會收斂藥性,而且大多數藥材都忌鐵。
這個方子是針對足陽明經和足厥陰經的藥。金銀花能散熱解毒,是治療癰疽的良藥,所以作為主藥;天花粉能清熱化痰降火,白芷能去除濕氣和風邪,並且能排膿消腫;當歸能調和陰血,活血化瘀;陳皮能燥濕理氣;防風能疏散肺氣和肝氣;貝母能化痰散結;甘草能解毒和中,所以這些作為輔助藥;乳香能調氣,並且能托毒外出,保護心臟(使毒氣不往內部侵犯);沒藥能散瘀消腫止痛,所以作為佐藥;穿山甲擅長走竄,能疏通經絡;皂角刺辛辣而有穿透力,都是足厥陰經和足陽明經的要藥,能貫通經絡,直達病灶,擊潰腫塊,所以作為使藥。
加酒煎煮,是為了讓藥力通行全身,使邪氣無處可藏而消散。(這個藥要在腫塊還沒潰破之前服用,未成形的可以消散,已經成形的可以促使潰破;如果已經潰破,就不可以服用。)
3. 金銀花酒
治一切癰疽惡瘡,不問發在何處,或肺癰、腸癰,初起便服,奇效(癰疽之生,始於喜怒憂樂之不時,飲食居處之不節,或金石草藥之發動,寒暑燥濕之不調,致陰陽不平而蘊結,營衛凝澀而腐潰,輕者起於六腑,浮達而為癰,重者發於五臟,沉澀而為疽;淺者為癤,實者為癰,深則為疽矣。
發於外者,為背疽、腦疽、眉鬢等疽;發於內者,為肝癰、肺癰、腸臍等癰,外證易識,內證難明。太陽經虛,從背而出,少陽經虛,從鬢而出,陽明經虛,從眉而出,督脈經虛,從腦而出)。
金銀花(五兩,乾者亦可,不及生者力速),甘草(一兩)。水二碗,煎一碗,再入酒一碗;略煎。分三服,一日一夜服盡,重者日二劑,服至大小腸通利,則藥力到。外以生者搗爛,酒調,敷塗四圍。
此足太陰、陽明藥也。金銀花寒能清熱解毒,甘能養血補虛,為癰瘡聖藥;甘草亦扶胃解毒之上劑也。
本方用金銀花(二兩),甘草(一兩),加黃耆四兩,酒一升,重湯煮服,名回毒金銀花湯:治癰瘍色變紫黑者。
附:忍冬膏(金銀花,一名忍冬藤):四月採鮮花,搗汁熬膏,茶酒任點服。養陰退陽,補虛療風,尤宜於火熱熾盛之人,永無疔疽之患。窨酒亦佳。花葉同功,而花香尤勝。
白話文:
這個金銀花酒可以治療各種癰疽惡瘡,無論長在哪裡,像是肺癰、腸癰,在剛開始發作的時候服用,效果非常好。(癰疽的產生,是因為情緒波動、飲食作息不規律,或是礦物、草藥的影響,以及寒冷、炎熱、乾燥、潮濕等因素造成身體陰陽失衡,導致氣血阻塞凝滯而腐爛。輕微的會從六腑開始,浮出表面形成癰;嚴重的會從五臟開始,深入內部形成疽。淺的叫癤,腫脹的叫癰,深的叫疽。
長在外部的,像是背疽、腦疽、眉毛或鬢角附近的疽;長在內部的,像是肝癰、肺癰、腸或肚臍附近的癰。外面的症狀比較容易辨識,內部的症狀比較難判斷。太陽經虛弱,會從背部發病;少陽經虛弱,會從鬢角發病;陽明經虛弱,會從眉毛發病;督脈經虛弱,會從頭部發病)。
金銀花(五兩,乾的也可以,但不如新鮮的效果快),甘草(一兩)。用兩碗水煎成一碗,再加入一碗酒,稍微煮一下。分三次服用,一天一夜喝完,嚴重的可以一天喝兩劑,直到大小便通暢,就表示藥效發揮了。外敷的話,用新鮮的金銀花搗爛,用酒調和後塗在患處周圍。
這個藥方是針對足太陰經和陽明經的。金銀花性寒,能清熱解毒;味甘,能養血補虛,是治療癰瘡的良藥;甘草也有扶助脾胃、解毒的功效。
這個藥方也可以用金銀花(二兩)、甘草(一兩),再加入黃耆四兩,用一升酒一起隔水加熱煮開服用,叫做回毒金銀花湯:可以治療癰瘍顏色變紫黑的情況。
另外,附一個忍冬膏(金銀花,又名忍冬藤)的作法:在四月採摘新鮮的花,搗汁熬成膏,可以隨意用茶或酒服用。能滋陰退火,補虛祛風,特別適合火氣旺盛的人,可以永遠沒有疔瘡的煩惱。用來泡酒也不錯。花和葉子都有相同功效,但花的香味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