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昂

《醫方集解》~ 消導之劑第十六 (1)

回本書目錄

消導之劑第十六 (1)

1. 消導之劑第十六

消者,散其積也;導者,行其氣也。脾虛不運,則氣不流行;氣不流行;則停滯而為積;或作瀉痢,或成症痞,以致飲食減少,五臟無所資稟,血氣日以虛衰,因致危困者多矣,故必消而導之。輕則用和解之常劑,重必假峻下之湯丸,蓋濁陰不降,則清陽不升;客垢不除,則真元不復;如戡定禍亂,然後可以致太平也。峻劑見攻裡門。

白話文:

消:使積滯散開。導:使氣運行。脾虛不運,則氣不流通,氣不流通,則停滯而形成積滯,或者導致瀉痢,或者形成癥痞,以致飲食減少,五臟無法得到營養補益,血氣日漸衰弱,因此導致危重的情況很多,所以一定要消積導氣。輕微的症狀可以使用和解的常用方劑,嚴重的就必須藉助峻下攻積的湯劑丸藥。因為濁陰不下降,則清陽不升起,客邪不清除,則真元難以恢復,就像平定禍亂後,纔可以天下太平一樣。峻劑的藥物主要攻克內在的病邪。

茲集緩攻平治、消補兼施者,為消導之劑。

2. 平胃散

(《局方》)

治脾有停濕痰飲,痞膈,宿食不消,滿悶嘔瀉;及山嵐瘴霧,不服水土(土濕太過,木邪乘所不勝而侮之,脾虛不能健運,故有痰食留滯中焦,致生痞滿諸證。胃寒則嘔,濕盛則瀉。嵐瘴水土之病,亦由胃虛,故感之也)。

白話文:

治療脾臟有停留的水濕痰飲,胸膈痞滿,宿食不消,脹滿嘔吐腹瀉;以及山嵐的瘴氣和霧氣,不適應水土(土濕太過,木邪乘虛而入,脾虛不能正常運作,所以痰食滯留在中焦,導致痞滿諸證。胃寒則嘔吐,濕盛則腹瀉。嵐瘴水土之病,也是由於胃虛,所以才會感受)。

蒼朮(泔浸,二錢),厚朴(姜炒),陳皮(去白),甘草(炙,一錢。)加薑、棗煎。傷食加神麯、麥芽,或枳實;濕勝加五苓;痰多加半夏;脾倦不思食加參耆;痞悶加枳殼木香;大便秘加大黃芒硝;小便赤澀加苓瀉;傷寒頭痛加蔥豉,取微汗。

白話文:

蒼朮(用泔水浸泡,二錢),厚朴(用薑炒),陳皮(去掉白色的內皮),甘草(炙烤過,一錢。)加上生薑、大棗煎煮。若是由於飲食不節所引起的積食,可加入神曲、麥芽,或者枳實;若是濕氣過重,可加入五苓;若是痰多,可加入半夏;若是脾臟虛弱,不想吃東西,可加入參耆;若是胸悶腹脹,可加入枳殼、木香;若是大便不通暢,可加入大黃、芒硝;若是小便赤黃疼痛,可加入茯苓、葶藶;若是傷寒頭痛,可加入蔥豉,煎煮後稍微服下,以微微出汗為宜。

此足太陰、陽明藥也。蒼朮辛烈,燥濕而強脾;厚朴苦溫,除濕而散滿(苦降能瀉實滿,辛溫能散濕滿);陳皮辛溫,利氣而行痰;甘草中州主藥,能補能和,蜜炙為使,泄中有補,務令濕土底於和平也。

白話文:

這是治療脾胃虛弱,濕氣重的藥方。

蒼朮辛辣,性溫,具有燥濕健脾的作用。厚朴苦溫,可以除濕散滿。陳皮辛溫,可以理氣化痰。甘草是中州的主藥,具有補益和中,調和藥性的作用。蜜炙甘草可以緩和藥性的燥烈,讓藥性更平和。這個方子的目的是讓脾胃虛弱,濕氣重的症狀得到緩解。

本方加藿香、半夏,名藿香平胃散,又名不換金正氣散《局方》:治胃寒腹痛嘔吐,及瘴疫濕瘧。再加人參茯苓草果生薑烏梅,名人參養胃湯:治外感風寒,內傷生冷,夾食停痰,嵐瘴瘟疫;或飲食傷脾,發為痎瘧(老瘧也)。本方合二陳加藿香,名除濕湯:治傷濕腹痛,身重足軟,大便溏瀉。

白話文:

這個方劑加上藿香、半夏,叫做藿香平胃散,又叫做不換金正氣散,《局方》上記載:可以治療胃寒腹痛嘔吐,以及瘴疫、濕瘧。再加上人參、茯苓、草果、生薑、烏梅,叫做人參養胃湯:可以治療外感風寒,內傷生冷,夾食停痰,嵐瘴瘟疫;或者飲食傷脾,發作痎瘧(老瘧疾)。將這個方劑與二陳湯合在一起加上藿香,叫做除濕湯:可以治療傷濕腹痛,身體沉重、腳軟,大便溏瀉。

本方加藁本、枳殼、桔梗,名和解散(《局方》):治四時傷寒頭痛,煩躁自汗,咳嗽吐利。本方一兩,加桑白皮一兩,名對金飲子:治脾胃受濕,腹脹身重,飲食不進,肢酸膚腫。本方除蒼朮,加木香、草蔻、乾薑、茯苓,名厚朴溫中湯:治脾胃虛寒,心腹脹滿;及秋冬客寒犯胃,時作疼痛(散以辛熱,佐以苦甘,滲以甘淡,氣溫胃和,痛自止矣)。本方加麥芽、炒曲,名加味平胃散:治宿食不消,吞酸噯臭。

白話文:

本方添加了藁本、枳殼、桔梗,命名為「和解散」(《局方》):治療四季傷寒引發頭痛,煩躁自汗,咳嗽吐利。本方一兩,再添加桑白皮一兩,命名為「對金飲子」:治療脾胃受濕,引發腹脹身重,飲食不進,肢體痠痛,皮膚腫脹。本方除去蒼朮,添加木香、草蔻、乾薑、茯苓,命名為「厚朴溫中湯」:治療脾胃虛寒,心腹脹滿;以及秋冬時節因受寒侵襲胃部,時常出現疼痛(用辛熱之藥散寒,以苦甘之藥佐助,用甘淡之藥滲濕,溫煦胃氣,疼痛自然消除)。本方添加麥芽、炒曲,命名為「加味平胃散」:治療積食難消,有吞酸、噯氣、口臭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