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集解》~ 發表之劑第二 (18)
發表之劑第二 (18)
1. 太無神朮散
蒼朮(泔浸),厚朴(薑汁炒。各一錢),陳皮(去白。二錢),甘草(炙),藿香,石菖蒲(各錢半。)治感山嵐瘴氣,憎寒壯熱,一身盡痛,頭面腫大,瘴瘧時毒(濕熱時毒,感於口鼻,傳入陽明,邪正交爭,陰勝則憎寒,陽勝則壯熱,流於百節,則一身盡痛,上行頭面,則為腫大,名大頭瘟。
蒼朮辛烈,升陽辟惡,燥濕解鬱;厚朴苦溫,除濕散滿,化食厚腸,陳皮理氣,通利三焦;甘草和中,匡正脾土。此即平胃散,而重用陳皮為君者也。蓋人之一身,以胃氣為主,胃氣強盛,則客邪不能入,故治外邪必以強胃為先也。加藿香、菖蒲,取其辛香通竅,亦能辟邪而益胃也。
吳鶴皋曰:太無此方,但理脾胃,而解瘴之妙自在其中,不愧為丹溪之師矣)。
白話文:
太無神朮散治療因山嵐瘴氣引起的疾病,症狀包括怕冷、高燒、全身疼痛、頭面腫大,以及瘴瘧等濕熱毒邪入侵的病症。此病濕熱之邪由口鼻侵入,傳至陽明經,正邪交爭,陰氣盛則怕冷,陽氣盛則發燒,邪氣流竄全身則全身疼痛,邪氣上行至頭面則腫大,稱為大頭瘟。
方中蒼朮辛溫,能升發陽氣,驅除邪惡,燥濕解鬱;厚朴苦溫,能除濕散結,消食導滯;陳皮理氣,通利三焦;甘草能調和脾胃,扶助脾土。此方是平胃散的加味方,但以陳皮用量較大作君藥。因為人體以胃氣為主,胃氣強盛,外邪就難以入侵,所以治療外邪必須先強健脾胃。方中加入藿香、石菖蒲,因其辛香通竅,也能驅邪益胃。
吳鶴皋評論此方:太無神朮散雖然只是調理脾胃,卻能巧妙地治療瘴氣,不愧是朱丹溪的師承。
2. 局方神朮散
蒼朮(二兩),川芎,白芷,羌活,藁本,細辛,炙甘草(一兩。)每服四錢,加薑、蔥煎。治傷風頭痛無汗,鼻塞聲重;及風寒咳嗽,時行泄瀉(頭痛、鼻塞、咳嗽、是傷風也;傷風應有汗,若無汗,是挾寒也;飧泄下利者,清陽上升,木邪剋土,風兼濕也。蒼、藁、辛、羌、芎、芷,各走一經,祛風發汗而勝濕,散三陽之邪而能升清者也;加甘草者,緩其中也)。
許學士神朮散:蒼朮(一斤,)脂麻(五錢。研醬。)棗(五十枚,)取肉搗丸。治水飲結成澼囊(水飲結成窠囊,非蒼朮辛烈雄壯不能破之;加脂麻者,潤其燥也;用棗肉者,補土以制水也)。
白話文:
局方神朮散:
此方用蒼朮二兩,川芎、白芷、羌活、藁本、細辛各適量,炙甘草一兩。每次服用四錢,加薑、蔥煎服。主治傷風頭痛、不出汗、鼻塞聲音沉重;以及風寒咳嗽、流行性腹瀉。頭痛、鼻塞、咳嗽都是傷風的症狀;傷風應該出汗,不出汗則表示夾雜寒邪;腹瀉則是陽氣上升受阻,木邪克土,風寒濕邪夾雜的表現。方中蒼朮、藁本、細辛、羌活、川芎、白芷,各自走經絡,能祛風發汗、除濕,散去三陽經的邪氣,使清氣上升;加入甘草,則能緩和藥性。
許學士神朮散:
此方用蒼朮一斤,脂麻五錢(研成膏狀),紅棗五十枚(去核取肉,搗成丸)。主治因水飲停滯而形成的囊腫。水飲結成囊腫,非蒼朮辛烈峻猛的藥性無法攻破;加入脂麻,則能潤燥;用紅棗肉,則能補脾土以制水濕。
3. 九製蒼朮散
茅山蒼朮,九蒸九曬,為末。治痰飲腹痛。
白話文:
九制蒼朮散:將茅山產的蒼朮,經過九次蒸煮,九次曬乾,研磨成粉末。主治痰飲引起的腹痛。
4. 蔥豉湯
(《肘後》)
治傷寒初覺頭痛、身熱、脈洪,便當服此。
蔥白(一握),豉(一升),煎服。取汗出;如無汗,加葛根三兩(崔氏同)。
此足太陽藥也。蔥通陽而發汗(蔥中空為肺菜,散手太陰、陽明之邪),豉升散而發汗,邪初在表,宜先服此以解散之,免用麻黃湯者之多所顧忌,用代麻黃者之多所紛更也。
本方去淡豉,加生薑,名連須蔥白湯(《活人》:治同。)
白話文:
蔥豉湯
治療傷寒初期感到頭痛、發熱、脈搏洪大的症狀,應該服用此方。
取蔥白一把,豆豉一升,煎煮服用,使其發汗;如果沒有出汗,就再加入葛根三兩(崔氏方劑也這樣記載)。
此方是針對足太陽經的藥方。蔥能通陽氣並發汗(蔥莖中空,屬於肺經的蔬菜,能散發手太陰經與陽明經的邪氣),豆豉能升散並發汗,邪氣剛開始在體表時,宜先服用此方以散解邪氣,避免使用麻黃湯時所帶來的許多顧慮,也避免因使用麻黃而帶來許多變化的困擾。
這個方子如果去掉淡豉,加入生薑,就叫做連須蔥白湯(《活人方》中記載,治療的症狀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