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集解》~ 攻裡之劑第四 (6)
攻裡之劑第四 (6)
1. 木香檳榔丸
(子和)
治胸腹積滯,痞滿結痛,二便不通;或瀉泄下利,裡急後重,食瘧實積(胸腹痞滿瀉痢,由於飲食留滯、濕熱鬱積而成;二便不通,由於熱結;裡急後重,由於氣滯。按:裡急後重,有因火熱者,火,燥物而性急也;有因氣滯者,大腸氣壅不得宣通也;有因積滯者,腸胃有物結墜也;有氣虛者,中氣陷下不能升也;有血虛者,津枯腸燥、虛坐努責是也;當分證論治。脈洪大而實為裡實,宜下;若脈浮大,慎不可下)。
木香,檳榔,青皮(醋炒),陳皮(去白),枳殼(炒),黃柏(酒炒),黃連(茱萸湯炒),三稜(醋煮),莪朮(醋煮。五錢),大黃(酒浸。一兩),香附,黑牽牛(二兩。)芒硝水丸。量人虛實服。一方加當歸酒洗。張子和《儒門事親》無三稜、枳殼,只十味。《紺珠》無三稜、陳皮,名木香導氣丸)。
此手足陽明藥也。濕熱在三焦氣分,木香、香附行氣之藥,能通三焦、解六郁;陳皮理上焦肺氣,青皮平下焦肝氣(瀉痢多由肝木克脾土),枳殼寬腸而利氣,而黑醜、檳榔又下氣之最速者也,氣行則無痞滿後重之患矣。瘧痢由於濕熱鬱積,氣血不和,黃柏、黃連燥濕清熱之藥,三稜能破血中氣滯,莪朮能破氣中血滯,大黃、芒硝血分之藥,能除血中伏熱,通行積滯,併為摧堅化痞之峻品。濕熱積滯去,則二便調而三焦通泰矣。
蓋宿垢不淨,清陽終不得升,故必假此以推蕩之,亦通因通用之意。然非實積,不可輕投。加當歸者,潤燥以和其血也(《綱目》曰:此戴人經驗方也。善治下虛上實,抑火升水,流濕潤燥,推陳致新,散郁破結,活血通經,及肺痿喘嗽,胸膈不利,脾濕黃疸,宿食不消,婦人調和氣血,小兒驚疳積熱,皆可量輕重用之。
滑伯仁曰:腸胃,陽明燥金也,下焦,少陽相火也,後重之用木香、檳榔,行燥金之郁也;癃秘之用知母、黃柏,散相火之熾也)。
白話文:
木香檳榔丸
此方治療胸腹積滯、脹滿疼痛、大小便不通;或腹瀉下痢、裡急後重,以及因飲食積滯、濕熱鬱積引起的胸腹脹滿、瀉痢等症。大小便不通是因熱結;裡急後重則由氣滯引起。裡急後重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火熱(燥熱之物性急)、氣滯(大腸氣機壅塞不通)、積滯(腸胃有物阻塞)、氣虛(中氣下陷)、血虛(津液枯竭腸道乾燥)等,需辨證施治。脈象洪大有力為裡實證,宜用攻下之法;若脈象浮大,則需謹慎,不宜使用攻下藥物。
方中使用木香、檳榔、青皮(醋炒)、陳皮(去白)、枳殼(炒)、黃柏(酒炒)、黃連(茱萸湯炒)、三稜(醋煮)、莪朮(醋煮,五錢)、大黃(酒浸,一兩)、香附、黑牽牛(二兩)等藥材,製成芒硝水丸。用量需根據患者虛實情況調整。另一方劑則加用當歸(酒洗)。張子和《儒門事親》方中不含三稜、枳殼,僅用十味藥材;《紺珠》方中則不含三稜、陳皮,名為木香導氣丸。
此方為手足陽明經藥物。若濕熱停滯於三焦氣分,則木香、香附等行氣藥物可以通三焦、解鬱;陳皮理肺氣(上焦),青皮平肝氣(下焦,瀉痢多由肝木克脾土);枳殼寬腸利氣;黑牽牛、檳榔則能快速下氣。氣機通暢,則可消除痞滿、裡急後重等症狀。瘧疾和痢疾皆因濕熱鬱積、氣血不和引起,黃柏、黃連燥濕清熱;三稜破血中氣滯;莪朮破氣中血滯;大黃、芒硝瀉熱通便,能清除血中伏熱,通利積滯,為攻堅化痞之峻劑。濕熱積滯去除,則大小便通暢,三焦氣機恢復正常。
長期積滯不淨,清陽之氣不能上升,故需用此方推動,疏通氣機。但此方需在實證積滯的情況下才能使用,不可輕易服用。加用當歸,則能潤燥,調和血氣。《本草綱目》記載,此為戴人經驗方,善治下虛上實,降火滋陰,利濕潤燥,更新陳代謝,散結破積,活血通經,治療肺痿喘嗽、胸膈不利、脾濕黃疸、宿食不消、婦女氣血失調、小兒驚癇積熱等症,用量需根據病情輕重而定。
滑伯仁認為:腸胃屬陽明燥金,下焦屬少陽相火。治療裡急後重,用木香、檳榔行陽明之氣;治療癃閉,用知母、黃柏瀉少陽相火之熱。
2. 枳實導滯丸
(東垣)
治傷濕熱之物,不得施化,痞悶不安,腹內硬痛,積滯泄瀉。
大黃(一兩),枳實(麩炒),黃芩(酒炒),黃連(酒炒),神麯(炒。五錢),白朮(土炒),茯苓(三錢),澤瀉(二錢。)蒸餅為丸。多寡量服。
此足太陰、陽明藥也。飲食傷滯,作痛成積,非有以推蕩之則不行,積滯不盡,病終不除,故以大黃、枳實攻而下之,而痛瀉反止,經所謂通因通用也;傷由濕熱,黃芩、黃連佐之以清熱,茯苓、澤瀉佐之以利濕;積由酒食,神麯蒸罯遏合切之物,化食解酒,因其同類,溫而消之。芩連、大黃,苦寒太甚,恐其傷胃,故又以白朮之甘溫,補土而固中也。
白話文:
枳實導滯丸
治療因濕熱之邪侵犯身體,導致代謝受阻,出現胸悶不適、腹部堅硬疼痛、積滯腹瀉等症狀。
藥方:大黃一兩,麩炒枳實,酒炒黃芩,酒炒黃連,炒神麴五錢,土炒白朮,茯苓三錢,澤瀉二錢。將藥材與蒸餅製成丸藥服用,劑量根據病情調整。
此方藥材針對足太陰脾經與陽明胃經。飲食積滯導致疼痛成疾,若不採取措施推動排出,病情難以痊癒。積滯不去,疾病不會消失,因此使用大黃、枳實攻下,使疼痛及腹瀉得以緩解,這符合「通則不通,不通則痛」的醫理。因濕熱所致的疾病,則用黃芩、黃連清熱;因濕邪所致,則用茯苓、澤瀉利濕;因飲酒食積,則用神麴來幫助消化酒食,溫和地化解積滯。由於黃芩、黃連、大黃苦寒之性較強,可能傷及脾胃,因此再加入白朮的甘溫之性,以滋補脾胃,固護中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