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昂

《醫方集解》~ 理氣之劑第七 (6)

回本書目錄

理氣之劑第七 (6)

1. 丁香柿蒂湯

(嚴氏)

治久病呃逆因於寒者(按:方書無呃字,或作咳逆,或作噦氣,仲景書中亦作噦。《說文》曰:噦,氣牾也。海藏、東垣皆以噦為乾嘔,人多非之,今從俗作呃逆。此病有因痰阻氣滯者;有因血瘀者,有因火鬱者,有因胃熱失下者,此皆屬實;有因中氣大虛者,有因大下胃虛陰火上衝者,此皆屬虛。寒熱虛實,治法不一,古方以此湯治寒呃,雖病本於寒,然亦有火也。

呃在中焦,穀氣不運,其聲短小,得食即發;呃在下焦,真氣不足,其聲長大,不食亦然)。

白話文:

治療長期呃逆,是由於寒症引起(按:方書中沒有“呃”字,或寫成“咳逆”,或寫成“噦氣”,仲景的書中也寫成“噦”。《說文》說:噦,是氣堵塞。海藏、東垣都把噦當成乾嘔,很多人不認同。現在從俗寫成呃逆。此病有因痰阻氣滯的;有因血瘀的;有因火鬱的;有因胃熱失下的,這些都屬於實症;有因中氣大虛的,有因大便以後胃虛陰火上衝的,這些都屬於虛症。寒熱虛實,治療方法不一,古方用此湯治療寒性呃逆,雖然病本於寒,但也可能有火。

丁香,柿蒂(二錢),人參(一錢),生薑(五片。)一方加陳皮、半夏、茯苓、甘草、良薑。

白話文:

丁香、柿蒂(各二錢)、人參(一錢)、生薑(五片)。另一方加陳皮、半夏、茯苓、甘草、良薑。

此足陽明、少陰藥也。丁香泄肺溫胃而暖腎,生薑去痰開鬱而散寒,柿蒂苦澀而降氣,人參所以輔真氣使得展布也。火呃亦可用者,蓋從治之法也(以熱攻熱,名曰從治。朱丹溪曰:人之陰氣,因胃為養,土傷則木挾相火直衝清道而上作呃逆,古人以為胃寒用丁香柿蒂,不能清痰利氣,唯助火而已。

白話文:

這是足陽明、少陰藥。丁香能宣散肺氣,溫暖胃部,並溫暖腎臟。生薑能化痰,消除鬱結,並驅散寒冷。柿蒂味苦澀,能降氣。人參可以幫助正氣,使之發揮作用。火呃也可以用這種方法治療,這是從治法(用熱攻熱,稱為從治。朱丹溪說:人體的陰氣,因胃而養,土傷則肝挾相火直衝清道而上產生呃逆,古人認為胃寒時使用丁香和柿蒂,不能祛痰利氣,僅僅是助火而已。)。

李時珍曰:朱氏但執以寒治熱,矯枉之過矣,按:古人治陰呃,每用桂附、乾薑、吳茱、丁香、茴香諸辛熱藥,多有收效者;治陽呃用橘紅竹茹湯。《玉機微義》曰:呃逆本由陰氣已虛,陽火暴甚,直衝而上,出於胃,入於肺而作聲。東垣用涼藥者,所以瀉熱降火也;若陰證呃逆,以陰氣先消,陽火亦竭,浮於胸中,亦欲散也,故不用寒藥,而反以溫藥養胃,留其陽氣,胃氣一和,陽生則陰長之說也。

白話文:

李時珍說:朱氏只是堅持用寒性藥物治療熱性疾病,這是矯枉過正。依照古人的做法,治療陰證呃逆,經常使用桂枝、附子、乾薑、吳茱、丁香、茴香這些辛熱藥物,很多都有成效;治療陽證呃逆,使用橘紅、竹茹湯。《玉機微義》說:呃逆本來是因為陰氣已經虛弱,陽火暴盛,直接衝上來,出於胃,進入肺而發出聲音。東垣使用涼性藥物,是因為要瀉熱降火。如果是陰證呃逆,陰氣先消失,陽火也耗盡,浮在胸中,也想要散掉,所以不用寒性藥物,反而使用溫性藥物來保養胃,留住陽氣,胃氣一和諧,陽氣生出,陰氣就會增長。

或問治陽呃者,何以不用知柏?吳鶴皋曰:此少陽虛邪,非實邪也,故用柿蒂、竹茹之味薄者主之,若知柏味厚,則益戕其中氣,否塞不益盛乎。古人蓋深權之矣)。

白話文:

有人問治療陽呃,為什麼不用知柏?吳鶴皋說:這是少陽虛邪,不是實邪,所以用柿蒂、竹茹的藥味較薄來為主,如果用知柏藥味厚,那麼就會損傷其中的元氣,才塞住不讓他變旺盛嗎?古人確實深思熟慮過。

本方除人參、生薑,亦名丁香柿蒂湯(嚴氏):治同。本方除人參、生薑,加竹茹、橘紅,名丁香柿蒂竹茹湯,又名橘紅竹茹湯;《寶鑑》去人參,加青皮、陳皮;《三因》去人參,加良薑、甘草,名丁香散:治同。

白話文:

本方除了人參、生薑,在《嚴氏》中也被稱為丁香柿蒂湯:療效相同。本方除了人參、生薑,加入竹茹、橘紅,叫做丁香柿蒂竹茹湯,又叫做橘紅竹茹湯。《寶鑑》中去掉人參,加入青皮、陳皮。《三因》中去掉人參,加入良薑、甘草,稱之為丁香散:療效相同。

2. 橘皮竹茹湯

治久病虛羸,嘔逆不已(胃寒則嘔,胃熱亦嘔,有停痰,有積飲,皆作嘔,此為久病虛火上逆而乾嘔者);亦治吐利後胃虛呃逆。

白話文:

治療患有慢性虛症羸弱病的人,嘔吐反胃不停(胃寒就會嘔吐,胃熱也會嘔吐,有痰積在胃裡,有積食在胃裡面,都會引起嘔吐,這是因為長期虛火上升,反胃引起的乾嘔);也治療吐瀉之後胃虛打嗝。

橘皮,竹茹,人參,甘草,半夏,麥冬,赤茯苓,枇杷葉。加薑、棗煎。胃寒者去竹茹、麥冬,加丁香;實火去人參。

白話文:

橘皮、竹茹、人參、甘草、半夏、麥冬、赤茯苓、枇杷葉。加入薑和棗煎煮。胃寒的人去除竹茹、麥冬,加入丁香;實火去除人參。

此足陽明藥也。胃火上衝,肝膽之火助之,肺金之氣不得下降,故嘔。竹茹、枇杷葉、麥門冬,皆能清肺而和胃,肺金清則肝氣亦平矣(肝木挾相火而上衝,故作呃,金能平木);二陳所以散逆氣(陳皮、半夏);赤茯所以降心火;生薑嘔家之聖藥;久病虛羸,故以人參、甘草、大棗扶其胃氣也。

白話文:

這是足陽明胃經的藥方。胃火上沖,肝膽之火助長了胃火,肺金之氣無法下降,所以嘔吐。竹茹、枇杷葉和麥門冬都能清肺和胃,肺金清涼了,肝氣也就平復了(肝木挾著相火而上沖,所以呃逆,金能平木);陳皮和半夏能散去逆氣;赤茯苓能降心火;生薑是治嘔吐的聖藥;久病虛弱,所以用人參、甘草和大棗來扶助胃氣。

《金匱》橘皮竹茹湯:橘皮(二升),竹茹(二升),人參(一兩),甘草(五兩),生薑(半斤),大棗(三十枚)。治噦逆(即呃逆。吐利後,胃虛膈熱所致。按:前方即此方而加半夏、麥冬、赤茯苓、枇杷葉)。

白話文:

《金匱要略》中的橘皮竹茹湯:橘皮(二升),竹茹(二升),人參(一兩),甘草(五兩),生薑(半斤),大棗(三十枚)。用於治療呃逆(即呃逆。吐利後,胃虛膈熱所致。按:之前的方子就是這個方子,再加半夏、麥冬、赤茯苓、枇杷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