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昂

《醫方集解》~ 理氣之劑第七 (4)

回本書目錄

理氣之劑第七 (4)

1. 補中益氣湯(東垣)

東垣曰:升麻柴胡,味薄性陽,引脾胃清氣行於陽道,以滋春氣之和,又引參耆甘草上行,充實腠理,使衛外為固,凡補脾胃之藥,多以升陽補氣名之者此也。又曰:但言補之以辛甘溫熱之劑,及味之薄者,諸風藥是也,此助春夏之升浮者也,此便是瀉,秋收冬藏之藥也,在人之身乃肝心也;但言瀉之以酸苦寒涼之劑,並淡味滲泄之藥,此助秋冬之沉降者也,在人之身,是肺腎也)。

本方加炒芩、神麯,名益胃升陽湯(東垣):治婦人經水不調;或脫血後食少水瀉(東垣曰:脫血益氣,古聖之法也。故先補胃氣,以助生髮之氣)。本方加黃柏、生地,名補中益氣加黃柏生地湯:治陰火乘陽發熱晝甚,自汗短氣,口渴無味。本方加白芍、細辛、川芎、蔓荊,名順氣和中湯(《寶鑑》):治清陽不升,頭痛惡風,脈弦微細。

本方加羌活、防風、細辛、川芎,名調榮養衛湯(節庵):治勞力傷寒,身痛,體熱,惡寒,微渴,汗出,身痛,脈浮無力。

白話文:

張仲景說:升麻、柴胡味道清淡,性屬溫陽,能引導脾胃的清氣向上運行於陽經,以滋養春季生髮之氣的平和;又能引導人參、黃耆、甘草向上運行,充實肌膚組織,使衛氣外固。凡是補益脾胃的藥物,大多以升陽補氣來命名,這就是原因。又說:只說補益,就用辛甘溫熱的藥物,以及味道清淡的藥物,比如各種風藥,這是幫助春夏陽氣升浮的;這屬於瀉法,而秋季收斂、冬季閉藏的藥物,在人體內則屬肝臟和心臟;只說瀉法,就用酸苦寒涼的藥物,以及味道淡薄、利水滲濕的藥物,這是幫助秋冬陽氣沉降的,在人體內則屬肺臟和腎臟。

這個方子加炒黃芩、神麴,叫做益胃升陽湯,治療婦女月經不調;或產後失血導致食慾不振、腹瀉(張仲景說:失血後益氣是古代聖賢的治法。所以先補益胃氣,以幫助生髮之氣)。這個方子加黃柏、生地黃,叫做補中益氣加黃柏生地湯,治療陰虛火旺導致發熱,白天症狀加重,自汗、氣短、口渴、食慾不振。這個方子加白芍藥、細辛、川芎、蔓荊子,叫做順氣和中湯,治療陽氣不能上升,頭痛、怕風,脈象弦細。

這個方子加羌活、防風、細辛、川芎,叫做調榮養衛湯,治療勞累後感受寒邪,身痛、發熱、惡寒、輕微口渴、出汗、身痛,脈象浮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