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集解》~ 祛風之劑第九 (7)
祛風之劑第九 (7)
1. 如聖飲
(節庵)
治剛柔二痙,面赤項強,頭搖口噤。角弓反張,與瘛瘲(音熾縱)同法(痙者,太陽中風重感寒濕而為病也。風則燥而動,寒則引而緊,濕則著而拘,故頭搖口噤,項強而反張也。風挾寒則血澀無汗,為剛痙;風挾濕則夜出有汗,為柔痙。筋急而縮為瘛,筋弛而緩為瘲,伸縮不已為瘛瘲,俗謂之搐是也)。
羌活,防風,白芷,柴胡,甘草,黃芩,半夏,川芎,芍藥,當歸,烏藥。加姜煎。入薑汁、竹瀝服。柔痙加白朮、桂枝;剛痙加蒼朮、麻黃;口噤、咬牙、大便實,加大黃。
此足太陽、厥陰藥也。羌、防、芎、芷、柴胡、甘草辛甘以發散風邪;用烏藥者,治風須順氣也;用歸芍者,治風先活血也;用半夏、竹瀝、薑汁者,風必挾痰也;用黃芩者,風必生熱也。柔痙加白朮、桂枝,有汗欲其無汗;剛痙加蒼朮、麻黃,無汗欲其有汗。口齒屬陽明,陽明實則口噤、咬牙而便秘,故加大黃以泄胃熱也。
白話文:
如聖飲
治療剛性和柔性痙攣,症狀包括臉紅脖子僵硬,頭搖晃嘴巴緊閉,角弓反張,與瘛瘲(抽搐)的治療方法相同。(痙攣是因為太陽經中風,再次感受寒濕而引起的疾病。風性乾燥而容易引起活動,寒則會使肌肉收縮,濕則會使肌肉粘著而拘緊,所以出現頭搖晃、嘴巴緊閉、脖子僵硬和反張等症狀。風挾寒則血液凝滯沒有汗,為剛性痙攣;風挾濕則夜晚出汗,為柔性痙攣。筋急而縮為瘛,筋弛而緩為瘲,伸縮不已為瘛瘲,俗稱抽搐。)
藥材包括羌活、防風、白芷、柴胡、甘草、黃芩、半夏、川芎、芍藥、當歸、烏藥。加生薑煎煮。服用時加入薑汁和竹瀝。柔性痙攣再加白朮、桂枝;剛性痙攣再加蒼朮、麻黃;嘴巴緊閉、咬牙、便秘,再加大黃。
這是治療足太陽經和厥陰經的藥方。羌活、防風、川芎、白芷、柴胡、甘草辛甘之性可以發散風邪;使用烏藥,是因為治療風邪需要順氣;使用當歸、芍藥,是因為治療風邪要先活血;使用半夏、竹瀝、薑汁,是因為風邪必然伴隨痰濕;使用黃芩,是因為風邪必然會產生熱邪。柔性痙攣加白朮、桂枝,目的是讓患者出汗減少;剛性痙攣加蒼朮、麻黃,目的是讓患者出汗。口齒屬於陽明經,陽明經實熱則會嘴巴緊閉、咬牙並且便秘,所以加大黃以瀉去胃熱。
2. 獨活湯
(丹溪)
治風虛瘛瘲,昏瞶不覺,或為寒熱(筋急而縮為瘛,緩而縱為瘲,伸縮不已為瘛瘲,木曰曲直之象也。肝虛而風乘之,入於血脈則瘛瘲,若在皮膚則為寒熱,若移邪於所生,則昏憒不覺也。所生心也,木能生火)。
獨活,羌活,防風,細辛,桂心,白薇,當歸,芎藭,半夏,人參,茯神,遠志,菖蒲(五錢),甘草(炙。二錢半)。每服一兩。加薑、棗煎。
此手少陰、足厥陰藥也。肝屬風木而主筋,故瘛瘲為肝邪。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二活、防風祛風,細辛、桂心溫經,半夏除痰,芎歸辛散風而溫和血,血活則風散,辛以散之,即辛以補之也(木喜條達,故以散為補);心為肝子,肝移熱於心則昏憒,故以人參補心氣,菖蒲開心竅。茯神、遠志安心神,白薇鹹寒退熱而治厥;使風靜火息,血活神守,而瘛瘲自巳矣。
白話文:
獨活湯
此方治療因風虛引起的抽搐(瘛瘲),伴隨神志不清(昏瞶不覺),或寒熱交替的症狀。 抽搐分為筋急縮為瘛,筋緩縱為瘲,持續伸縮則為瘛瘲。這是因為肝虛,外受風邪,風邪侵入血脈則導致抽搐,若停留在皮膚則表現為寒熱,若邪氣侵犯心臟則導致神志不清。因為木生火,肝屬木,心屬火。
藥方組成:獨活、羌活、防風、細辛、桂心、白薇、當歸、川芎、半夏、人參、茯神、遠志、菖蒲(五錢)、炙甘草(二錢半)。每劑一兩,加生薑、大棗煎服。
此方為手少陰經與足厥陰經藥物組成。肝屬風木,主司筋脈,所以抽搐是肝臟受邪氣侵犯所致。肝氣需要疏通,因此用辛味藥物疏散。獨活、羌活、防風祛風;細辛、桂心溫經;半夏除痰;川芎、當歸辛散風寒,溫和血脈,氣血通暢則風邪自散。辛味藥物既能疏散,也能補益(因為木性喜條達,故以散為補);肝火移熱於心則神志不清,故用人參補益心氣,菖蒲開竅醒神;茯神、遠志安心定神;白薇性寒,能清熱瀉火,治療厥逆。使風邪平息,肝火熄滅,氣血通暢,神志安寧,抽搐自然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