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昂

《醫方集解》~ 和解之劑第六 (3)

回本書目錄

和解之劑第六 (3)

1. 小柴胡湯

喻嘉言曰:傷寒分表裡中三治,表裡之邪俱盛,則從中而和之,故有小柴胡之和法,用人參、甘草、半夏、生薑、大棗助脾和中,但帶柴胡一味透表,黃芩一味透里。飲入胃中,聽胃氣之升者,帶柴胡出表;胃氣之降者,帶黃芩入里;一和而表裡之邪盡服,未盡者加工治之,不相捍格矣。

又曰:虛勞發寒熱者,乃衛虛則惡寒,營虛則發熱耳,緩調營衛,俾不亢戰,寒熱自止;若誤用小柴胡,俾汗多而衛傷於外,便溏而營傷於內,虛熱轉加,病益甚矣。吳綬曰:小柴胡為半表半裡之劑,太陽經之表熱,陽明經之標熱,皆不能解也。若夫陽氣虛寒,面赤發熱,脈沉足冷者,服之立見危殆;及內有虛寒,大便不實,婦人新產發熱,皆不可用也。

李士材曰:今人治傷寒,不分陰陽表裡,概用此方去參投之,以為平穩,殺人多矣,不獨峻劑也。李東垣曰:若血受病,亦先調氣,謂氣不調則血不行,氣夫血婦也,如婦人經病,先柴胡以行經之表,次四物以行經之裡,亦先氣而後血也)。

本方以前胡代柴胡,名小前胡湯(崔氏):治同(胡洽云:亦仲景方)。本方加陳皮、芍藥,名柴胡雙解散(節庵):治同。本方加芒硝,名柴胡加芒硝湯(仲景。見表裡門),本方加桂枝,名柴胡加桂枝湯(仲景):治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痛,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傷寒六七日,邪當傳裡;支結者,胸中支撐而結也。喻嘉言曰:謂結於心之邊旁也。

嘔而支結,為將傳裡;發熱惡寒,骨節煩痛。為外證未除。昂按:此兼太陽,故加桂枝,脈經曰,發汗多亡陽譫語,不可下,宜此湯和其營衛以通津液,自愈)。本方除黃芩、甘草,加桂枝、茯苓、龍骨、牡蠣、鉛丹、大黃,名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仲景):治傷寒八九日,下之腹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身重不可轉側(傷寒八九日,過經然後下之,可謂慎矣。

孰知外邪未盡,乘虛入里,煩滿者,陽熱入胸也;驚者,心惡熱而神不守也;煩驚雖系乎心,亦因膽虛,為將軍之官失榮而多畏也;小便不利,裡虛而津液不行也;譫語,胃熱也;身重不可轉側,陽氣不營於表也;與柴胡湯以除煩滿;加茯苓、龍骨、牡蠣、鉛丹,收斂神氣而鎮驚,而茯苓、牡蠣又能行津液、利小便;加大黃以逐胃熱,止譫語;加桂枝以行陽氣;合柴胡以散表邪而解身重;因滿故去甘草。

按:傷寒傳足不傳手,其實原無界限,此證邪熱干心,神明內亂,故致煩驚譫語,仲景加入心藥數種,不專以足經之治治之也)。本方去半夏、人參、薑、棗,加桂枝、乾薑、花粉、牡蠣,名柴胡桂枝幹薑湯(仲景):治傷寒汗下後,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頭汗寒熱而兼滿渴,表裡皆有邪,故除人參、半夏,而加桂枝以解太陽。

白話文:

小柴胡湯

喻嘉言說:治療傷寒要分表、裡、中三層來治療,如果表裡之邪都盛,就要從中間調和它,所以才有小柴胡湯的調和方法。它用人參、甘草、半夏、生薑、大棗來幫助脾胃和中,而只用柴胡一味藥透達表邪,黃芩一味藥透達裡邪。藥喝進胃裡,如果胃氣上升,就藉由柴胡疏通表邪;如果胃氣下降,就藉由黃芩消除裡邪;這樣一調和,表裡之邪就都能消除,如果還有殘餘的邪氣,再進一步治療,就不會互相抵觸了。

又說:虛勞導致寒熱交替,是因為衛氣虛弱而惡寒,營氣虛弱而發熱。應該緩緩地調和營衛之氣,使它們不互相爭奪,寒熱自然就會停止;如果錯誤地使用小柴胡湯,會導致大量出汗而傷及衛氣,大便溏洩而傷及營氣,虛熱反而加重,病情會更加嚴重。吳綬說:小柴胡湯是治療半表半裡證的藥方,太陽經的表熱和陽明經的裡熱,它都不能治療。如果陽氣虛寒,面色發紅發熱,脈象沉弱而腳冷,服用它就會立刻出現危險;以及內有虛寒、大便不實、產後婦女發熱,都不能使用它。

李士材說:現在很多人治療傷寒,不分陰陽表裡,都用小柴胡湯去掉人參就用,認為這樣比較穩妥,結果害死很多人,不只是峻猛的藥物才會這樣。李東垣說:如果血液生病,也要先調和氣血,因為氣不調則血不行,氣是丈夫,血是妻子,就像婦女經期疾病,要先用柴胡疏通經絡的表證,再用四物湯調治經絡的裡證,也是先調氣後調血。

這個方子用前胡代替柴胡,叫做小前胡湯(崔氏),治療的病症相同(胡洽說:也是仲景的方子)。這個方子加陳皮、芍藥,叫做柴胡雙解散(節庵),治療的病症相同。這個方子加芒硝,叫做柴胡加芒硝湯(仲景,見表裡門)。這個方子加桂枝,叫做柴胡加桂枝湯(仲景),治療傷寒六七天,發熱微惡寒,肢體關節疼痛,略微嘔吐,心下痞滿,表證未除的症狀(傷寒六七天,邪氣應該傳到裡證;痞滿是指胸中脹滿而阻塞。喻嘉言說:是指阻塞在心臟旁邊)。

嘔吐和痞滿,是將要傳入裡證的徵兆;發熱惡寒,骨節疼痛,是表證未除的徵兆。昂按:這個病兼有太陽經證,所以加桂枝,脈經說,出汗太多會損耗陽氣而出現神志不清,不可服用下瀉藥,應該用這個湯劑調和營衛之氣,使津液通暢,就能自愈。這個方子去掉黃芩、甘草,加上桂枝、茯苓、龍骨、牡蠣、鉛丹、大黃,叫做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仲景),治療傷寒八九天,服用瀉藥後腹脹煩躁驚悸,小便不利,神志不清,身體沉重不能翻身(傷寒八九天,經過幾經傳變之後再服用瀉藥,可謂謹慎了。

但是外邪沒有完全去除,乘虛而入裡,腹脹煩躁是指陽熱進入胸腔;驚悸是指心臟受到熱邪的侵擾而神志不安;煩躁驚悸雖然與心臟有關,但也因為膽虛,將軍之官失其榮光而容易害怕;小便不利,是因為裡虛而津液運行不暢;神志不清,是因為胃熱;身體沉重不能翻身,是因為陽氣不能布散於外;用柴胡湯來消除腹脹;加茯苓、龍骨、牡蠣、鉛丹,來收斂神氣,鎮驚,而茯苓、牡蠣又能促進津液運行,利小便;加大黃來瀉去胃熱,消除神志不清;加桂枝來運行陽氣;配合柴胡來疏散表邪,解除身體沉重;因為腹脹所以去掉甘草。

按:傷寒傳變,足經傳變而不傳手經,其實原本就沒有界限,這個病症是邪熱侵犯心臟,神志內亂,所以導致煩躁驚悸、神志不清,仲景加入幾味治療心臟的藥物,不是單純用治療足經的方法來治療)。這個方子去掉半夏、人參、生薑、大棗,加上桂枝、乾薑、花粉、牡蠣,叫做柴胡桂枝乾薑湯(仲景),治療傷寒汗出後,胸脅滿悶,略微痞滿,小便不利,口渴而不嘔吐,只有頭部出汗,寒熱往來,心煩的症狀(頭部出汗,寒熱交替並且兼有胸滿口渴,表裡都有邪氣,所以去掉人參、半夏,而加桂枝來治療太陽經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