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集解》~ 祛風之劑第九 (2)
祛風之劑第九 (2)
1. 小續命湯
喻嘉言曰:中風之脈,必有所兼,兼寒則浮緊,兼風則浮緩,兼熱則浮數,兼痰則浮滑,兼氣則浮澀,兼火則盛大,兼陽虛則脈微,兼陰虛則脈數或細如絲;虛滑為頭痛,緩遲為營衛衰。然虛浮遲緩,正氣不足,尚可補救;急大數疾,邪不受制,必死無疑;若數大未至急疾,尚有不死者。
《保命集》曰:厥陰瀉痢不止,脈沉遲,手足厥逆,膿血稠黏,此為難治,宜麻黃湯、小續命汗之;謂有表邪宿於內,當散表邪,則臟腑自安矣。又曰:厥陰風瀉,以風治風,小續命、消風散主之。
易老六經加減法;本方倍麻黃、杏仁、防風,名麻黃續命湯:治太陽中風,無汗惡寒。本方倍桂枝、芍藥、杏仁,名桂枝續命湯:治太陽中風,有汗惡風。本方去附子,加石膏、知母,名白虎續命湯:治陽明中風無汗,身熱不惡寒。本方加葛根,倍桂枝、黃芩,名葛根續命湯:治陽明中風,身熱有汗,不惡風。
本方倍附子,加乾薑、甘草,名附子續命湯:治太陰中風無汗身涼。本方倍桂附、甘草,名桂附續命湯:治少陰中風,有汗無熱。本方加羌活、連翹,名羌活連翹續命湯:治中風六經混淆,系之於少陽厥陰,或肢節攣急,或麻木不仁(《玉機微義》曰:此方無分經絡,不辨寒熱虛實,雖多亦奚以為易老治分六經,庶乎活法)。
本方去防風、防己、附子、白芍,加當歸、石膏,即《古今錄驗》續命湯:治中風痱(音肥)身不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處,或拘急不能轉側。《錄驗》方去人參,加乾薑、黃芩、荊瀝,即《千金》大續命湯:通治五臟偏枯賊風。
白話文:
小續命湯
喻嘉言說:中風的脈象,一定會伴隨其他症狀。伴隨寒邪則脈浮緊,伴隨風邪則脈浮緩,伴隨熱邪則脈浮數,伴隨痰邪則脈浮滑,伴隨氣虛則脈浮澀,伴隨火邪則脈盛大,伴隨陽虛則脈微弱,伴隨陰虛則脈數或細如髮絲;脈虛滑則頭痛,脈緩遲則營衛衰弱。然而,脈虛浮遲緩,是正氣不足,尚可補救;脈急大數疾,邪氣不受控制,必定死亡;如果脈數大但還沒有達到非常急促的程度,則仍有可能不死。
《保命集》記載:厥陰經的瀉痢不止,脈象沉遲,手腳厥冷,膿血稠黏,這是很難治療的,應該使用麻黃湯、小續命湯發汗;這是因為表邪滯留在體內,應該先散發表邪,那麼臟腑自然會恢復安寧。又說:厥陰風邪引起的瀉痢,要用風寒之法治療,小續命湯、消風散主治。
易老六經加減法:本方加倍麻黃、杏仁、防風,稱為麻黃續命湯:治療太陽經中風,無汗惡寒。本方加倍桂枝、芍藥、杏仁,稱為桂枝續命湯:治療太陽經中風,有汗惡風。本方去除附子,加入石膏、知母,稱為白虎續命湯:治療陽明經中風,無汗,身熱但不惡寒。本方加入葛根,加倍桂枝、黃芩,稱為葛根續命湯:治療陽明經中風,身熱有汗,不惡風。
本方加倍附子,加入乾薑、甘草,稱為附子續命湯:治療太陰經中風,無汗身涼。本方加倍桂枝、附子、甘草,稱為桂附續命湯:治療少陰經中風,有汗無熱。本方加入羌活、連翹,稱為羌活連翹續命湯:治療中風六經混雜,屬於少陽厥陰經,或者肢體攣急,或者麻木不仁。(《玉機微義》記載:此方不分經絡,不辨寒熱虛實,雖然方藥很多,但怎麼能與易老分經論治的方法相比,這才是救治的方法)。
本方去除防風、防己、附子、白芍,加入當歸、石膏,就是《古今錄驗》中的續命湯:治療中風導致肢體癱軟,不能自己收攏,不能說話,渾渾噩噩不知道痛處,或者拘急不能翻身。《錄驗》方去除人參,加入乾薑、黃芩、荊芥,就是《千金方》的大續命湯:通治五臟偏枯引起的賊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