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集解》~ 瀉火之劑第十四 (8)
瀉火之劑第十四 (8)
1. 白虎湯
李東垣曰:邪在陽明,肺受火克,故用辛寒以清肺,所以有白虎之名,白虎,西萬金神也。吳鶴皋曰:如秋金之令行,則夏火之炎退。成氏曰:立秋後不可服,為大寒之劑。易老曰:有是病則投是藥,苟拘於時,何以措手。若以白虎為大寒,承氣又何以行於冬令乎。太陽發熱無汗而渴,忌白虎,表未解也,陽明汗多而渴,忌五苓、豬苓,津液大耗也)。
本方加人參三兩,名人參白虎湯(仲景):治傷寒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白虎解熱,人參生津。凡身發熱為熱在表,渴欲飲水為熱在裡,身熱飲水,表裡俱有熱,身涼不渴,表裡俱無熱。
欲飲水者,不可不與,不可過與,恣飲則有水結胸、心下悸、喘咳、噦噎、腫脹、癃秘、下利諸變證;亦治傷寒無大熱,口澡渴,心煩,背微惡寒者背為陽,背惡寒、口中和者,少陰病也,宜附子湯;今熱未退而微惡寒,為表未全罷,尚屬太陽,然燥渴心煩為裡熱已熾,與白虎湯解表邪,清裡熱,加人參補氣生津。
太陽病在表故惡寒,少陽在半表半裡亦微惡寒,陽明在裡故不惡寒,反惡熱,間有惡寒者,與太陽合病也。許叔微曰:仲景云:傷寒吐下後,七八日不解,表裡俱熱,大渴煩躁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又云:脈浮滑,此表有熱,里有寒,白虎加人參湯主之。又云: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不可與白虎。
林億校正謂;於此表裡差矣,余謂不然,大抵白虎能除傷寒中渴,表裡發熱,前後二證,或云表裡俱熱,或云表熱裡寒,皆可服之。一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全是麻黃與葛根證,安可行白虎也);亦治太陽中暍(音謁。
暑也),身熱,汗出,惡寒,足冷,脈微而渴(身熱惡寒,為在表;足冷脈微,又不可表);亦治火傷肺胃,傳為膈消(喻嘉言曰:肺消以地黃丸治其血分,腎消以白虎湯治其氣分,病不能除,醫之罪也)。本方加蒼朮,名白虎加蒼朮湯:治濕溫脈(沉細者沉細屬濕,先受暑,後受濕,暑濕相搏,名濕溫。其證脛冷,腹滿,頭痛,身痛,多汗,渴而譫語。
李東垣曰:動而傷暑,火熱傷氣,辛苦之人多得之,宜人參白虎湯;靜而傷暑,濕勝身重,安東之人多得之,宜白虎蒼朮湯)。本方加桂枝,名桂枝白虎湯(《金匱》):治溫瘧,但熱無寒,骨節疼痛,時嘔。本方加柴胡、黃芩、半夏,名柴胡石膏湯:治暑嗽喘渴。本方除粳米,加人參,名化斑湯:治胃熱發斑脈虛者。
白話文:
白虎湯
李東垣認為:邪氣在陽明經,肺受到火邪的侵犯,所以用辛寒之物來清瀉肺熱,因此稱為「白虎湯」。白虎,是西域萬金的良藥。吳鶴皋說:如同秋天的金氣肅殺之令施行,則夏天的火熱之氣就會退去。成氏說:立秋後不可以服用此方,因為它是寒涼的藥劑。易老說:有這種病就用這種藥,如果拘泥於季節,怎麼能對症下藥呢?如果認為白虎湯寒涼過甚,那麼承氣湯又怎麼能在冬天使用呢?太陽病發熱、無汗且口渴,忌用白虎湯,因為表邪未解。陽明病汗出很多且口渴,忌用五苓散、豬苓湯,因為津液已經大量消耗了。
本方加人參三兩,稱為人參白虎湯(出自張仲景):治療傷寒,口渴想喝水,沒有表證的病人(白虎湯解熱,人參生津。凡是身體發熱是熱在表,口渴想喝水是熱在裡,身體發熱又想喝水,表示表裡都有熱;身體涼爽不渴,表示表裡都沒有熱)。
想喝水的人,不可以不給他喝水,也不可以給他喝太多水,喝太多水會出現水腫胸脅、心下悸動、喘咳、呃逆、腫脹、小便不利、腹瀉等併發症;也治療傷寒,沒有明顯發熱,口乾舌燥,心煩,背部輕微惡寒的病人(背部是陽,背部惡寒、口中不渴,是少陰病,應該服用附子湯;現在熱邪未退而有輕微惡寒,是表邪未完全解除,還屬於太陽病,但口乾舌燥、心煩是裡熱已盛,用白虎湯來解表邪、清裡熱,再加人參補氣生津)。
太陽病在表,所以惡寒;少陽病在半表半裡,也微惡寒;陽明病在裡,所以不惡寒,反而惡熱,偶爾有惡寒,是和太陽病合併的。許叔微說:張仲景說:傷寒經吐瀉治療後,七八天症狀未解,表裡俱熱,口渴煩躁,用白虎加人參湯主治。又說:脈象浮滑,這是表有熱,裡有寒,用白虎加人參湯主治。又說:傷寒脈象浮,發熱無汗,表邪未解,不可以使用白虎湯。
林億校正說:這裡表裡辨證錯誤了,我認為不然,總之白虎湯能治療傷寒中的口渴,表裡都發熱,之前的兩種情況,或者說是表裡俱熱,或者說是表熱裡寒,都可以服用。一種發熱無汗,表邪未解,完全是麻黃湯和葛根湯的證候,怎麼可以用白虎湯呢?也治療太陽中暑,身體發熱,汗出,惡寒,腳冷,脈象微弱而口渴(身體發熱惡寒,是表證;腳冷脈微,又不能算是表證)。也治療火邪傷及肺胃,傳變為膈肌消瘦(喻嘉言說:肺陰虧虛用地黃丸治療血分,腎氣虧虛用白虎湯治療氣分,如果病情不能痊癒,那是醫生的錯)。本方加蒼朮,稱為白虎加蒼朮湯:治療濕溫病脈象沉細的病人(脈象沉細屬於濕邪,先受暑邪,後受濕邪,暑濕相搏,叫做濕溫。其症狀有脛冷、腹滿、頭痛、身痛、多汗、口渴說胡話)。
李東垣說:活動中中暑,火熱傷及氣分,辛勞的人多見,宜用人參白虎湯;靜止中中暑,濕邪盛,身體沉重,安靜的人多見,宜用白虎加蒼朮湯。本方加桂枝,稱為桂枝白虎湯(出自《金匱要略》):治療溫瘧,只有發熱沒有惡寒,骨節疼痛,間或嘔吐。本方加柴胡、黃芩、半夏,稱為柴胡石膏湯:治療暑邪引起的咳嗽、喘息、口渴。本方除去粳米,加人參,稱為化斑湯:治療胃熱引起發斑,脈象虛弱的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