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集解》~ 發表之劑第二 (4)
發表之劑第二 (4)
1. 麻黃湯
本方加白朮,名麻黃加朮湯(金匱):治濕家身體煩痛,宜發汗。本方去桂枝、杏仁,加附子,名麻黃附子湯(金匱):治脈沉虛脹者,為氣水,屬少陰,發其汗即止。本方除桂枝、杏仁,名甘草麻黃湯(金匱):治里水(一身面目黃腫,脈沉,小便不利,重覆取汗)。
本方去桂用麻黃(不去節),杏仁(不去皮尖),甘草(生用),名三拗湯(《局方》):治感冒風寒,咳嗽,鼻塞(麻黃留節,發中有收;杏仁留尖,取其發,連皮,取其澀;甘草生用,補中有發也)。
忌汗諸(證仲景曰:陽盛陰虛,下之則愈,汗之則死;陰盛陽虛,汗之則愈,下之則死。脈浮緊者當身痛,宜汗之;假令尺脈遲者,不可發汗,以營弱血少故也。咽燥喉乾者不可發汗,津液不足也。咳而小便利,若失小便者,不可發汗,發汗則四肢厥冷,肺腎虛冷也。下利雖有表證,不可發汗,汗出必脹滿,走津液而胃虛也。
淋家不可發汗,發汗必便血,亡耗津液,反增客熱也。衄家、亡血家不可發汗,發汗則陰陽俱虛,《針經》曰: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王海藏曰:仲景言衄家不可發汗,蓋為脈微也,若浮緊者,麻黃湯;浮緩者,桂枝湯。《活人》云:脈微者,黃芩芍藥湯、犀角地黃湯。
瘡家雖傷寒身痛,不可發汗,發汗則痙;表虛熱聚故生瘡,汗之則表益虛,熱愈甚而生風,故變痙。少陰病脈沉細數,病為在裡,不可發汗,少陰病但厥無汗而強發之,必動其血,或從口鼻,或從目出,是名上厥下竭,難治。脈動數微弱者,不可發汗。脈沉遲為在裡,反發其汗,則津液越出,大便難,表虛里實,必譫語。
汗家重發汗,必恍惚心亂,汗者心之液,心亡血液故亂。腹中上下左右有動氣者,不可發汗。)
傷寒傷風辨(傷寒鬱而後能發熱,傷風即能發熱;傷寒無汗,傷風有汗;傷寒無涕,傷風有涕;傷寒手足微厥,傷風手足背皆溫;傷寒脈緊,傷風脈緩。)
陰陽表裡(辨陽證之表,發熱惡寒,頭痛,脊強、便清、不渴,手足溫和;陰證之表,無熱惡寒,面慘息冷,手足厥逆。陽證之裡,唇焦舌燥,煩渴掀衣,揚手擲足,大便秘結,小便赤澀,爪甲紅活,身輕易於轉側,脈浮洪數;陰證之裡,不渴,蜷臥,引衣自蓋,唇紫舌卷,大便滑泄,小便清白,爪甲青黑,身重難於轉側,脈沉細數;惟腹痛與嘔,陰陽里證皆有之。
三陽經又有陰陽表裡之分;太陽以熱在皮膚,頭痛項強,在經為表,麻黃湯、桂枝湯、九味羌活湯;以口渴尿赤,熱入膀胱,在腑為里,五苓散。陽明以熱在肌肉,目痛不眠,在經為表,葛根解肌湯;以口渴、背寒為熱漸入里,白虎加參湯;若自汗狂譫,熱已入胃腑,為全入里,調胃承氣湯。少陽以胸脅之間為半表半裡,表多,小柴胡湯;里多,熱盛者,黃芩湯。
白話文:
麻黃湯
麻黃湯加白朮,稱為麻黃加朮湯,用於治療濕邪導致的身體煩痛,適合發汗治療。麻黃湯去除桂枝、杏仁,加入附子,稱為麻黃附子湯,用於治療脈象沉而虛弱,腹部脹滿,屬於少陰證候,發汗即可止住症狀。麻黃湯去除桂枝、杏仁,稱為甘草麻黃湯,用於治療里水(全身面目腫脹,脈象沉,小便不利),需反覆發汗治療。
麻黃湯去除桂枝,只用麻黃(不去節)、杏仁(不去皮尖)、甘草(生用),稱為三拗湯,用於治療風寒感冒,咳嗽,鼻塞。(麻黃留節,發汗兼有收斂作用;杏仁留尖,取其發散作用,連皮則取其收斂作用;甘草生用,兼具補益和發散作用。)
發汗禁忌症(張仲景說:陽盛陰虛,瀉下則愈,發汗則死;陰盛陽虛,發汗則愈,瀉下則死。脈象浮緊伴有身痛,宜發汗;如果尺脈遲緩,則不可發汗,因為營氣虛弱,血液不足。咽喉乾燥者不可發汗,因為津液不足。咳嗽伴有小便不利,或小便失禁者,不可發汗,因為發汗會導致四肢厥冷,肺腎虛寒。即使有表證但下痢者,不可發汗,因為發汗會導致腹部脹滿,耗傷津液,胃氣虛弱。
尿路感染者不可發汗,因為發汗會導致便血,耗傷津液,反而加重裡熱。鼻出血或出血症患者不可發汗,因為發汗會導致陰陽俱虛,《針灸甲乙經》說:損傷血液則無汗,損傷汗液則無血。王海藏說:仲景說鼻出血者不可發汗,是因為脈象微弱;如果脈象浮緊,則可用麻黃湯;脈象浮緩,則可用桂枝湯。《活人通書》說:脈象微弱者,可用黃芩芍藥湯、犀角地黃湯。
即使是瘡瘍患者出現傷寒身痛,也不可發汗,因為發汗會導致痙攣;表虛熱邪聚集而生瘡,發汗則表虛更甚,熱邪更盛而生風,導致痙攣。少陰病脈象沉細數,病邪在裡,不可發汗;少陰病患者即使厥逆無汗,也不可強行發汗,否則會損傷血液,可能從口鼻或眼睛出血,稱為上厥下竭,難以治療。脈象動而數,微弱者,不可發汗。脈象沉遲,病邪在裡,反過來發汗,則津液外泄,大便困難,表虛里實,必將神志不清。
已經發汗的患者再次發汗,必將神志恍惚,心神不寧,因為汗液是心臟的津液,心臟損傷血液就會神志錯亂。腹部上下左右有氣機活動者,不可發汗。)
傷寒與傷風的辨別(傷寒是邪氣鬱結後才發熱,傷風則立即發熱;傷寒無汗,傷風有汗;傷寒無鼻涕,傷風有鼻涕;傷寒手足微厥,傷風手足皆溫;傷寒脈象緊,傷風脈象緩。)
陰陽表裡的辨別(陽證的表證,表現為發熱惡寒,頭痛,項強,大便稀溏,不渴,手足溫和;陰證的表證,表現為不發熱但惡寒,面色蒼白,呼吸微弱,手足厥逆。陽證的裡證,表現為口唇乾燥,舌燥,煩渴,掀衣露體,躁動不安,大便秘結,小便短赤,指甲紅潤,身體輕盈易於翻身,脈象浮洪數;陰證的裡證,表現為不渴,蜷臥,裹衣蓋體,口唇紫暗,舌苔卷縮,大便稀溏,小便清長,指甲青黑,身體沉重難以翻身,脈象沉細數;只有腹痛和嘔吐,陰陽裡證皆可有之。
三陽經也有陰陽表裡之分;太陽經的表證,表現為熱在皮膚,頭痛項強,屬於經絡表證,可用麻黃湯、桂枝湯、九味羌活湯;如果口渴尿赤,熱邪入膀胱,屬於腑證,可用五苓散。陽明經的表證,表現為熱在肌肉,目痛失眠,屬於經絡表證,可用葛根解肌湯;如果口渴,背寒,熱邪漸入裡,可用白虎加參湯;如果自汗,狂躁,譫語,熱邪已入胃腑,屬於全入裡證,可用調胃承氣湯。少陽經,胸脅部位為半表半裡,表證多用小柴胡湯;裡證多,熱盛者,用黃芩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