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集解》~ 理氣之劑第七 (4)
理氣之劑第七 (4)
1. 四磨湯
(嚴氏)
治七情氣逆,上氣喘急,妨悶不食(怒則氣上,思則氣結,憂愁不已,氣多厥逆,重則眩僕,輕則上氣喘急,滿悶妨食)。
檳榔,沉香,烏藥,人參。等分,濃磨煎三四沸,溫服。一方人參易枳殼。一方去人參,加枳實、木香,白酒磨服,名五磨飲子:治暴怒卒死,名曰氣厥。
此手太陰藥也。氣上宜降之,故用檳榔、沉香(檳榔性如鐵石,沉香入水獨沉,故皆能下氣);氣逆宜順之,故用烏藥;加人參者,降中有升,瀉中帶補,恐傷其氣也。大實者仍宜枳殼。
白話文:
四磨湯
治療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導致的氣逆、上氣喘急、胸悶食慾不振(例如:生氣則氣往上衝,思慮過度則氣機阻塞,憂愁過度則氣機逆亂,嚴重時頭暈目眩甚至昏倒,輕則上氣喘急,胸悶食慾不振)。
藥方成分:檳榔、沉香、烏藥、人參,各等份,研磨成細末後,加水煎煮三四沸,溫服。另一個方子是用枳殼代替人參。還有一個方子是去掉人參,加入枳實、木香,用白酒磨服,稱為五磨飲子,主治因暴怒而突然昏厥的情況,稱為氣厥。
此方屬於手太陰經的藥方。氣往上衝應該要使其下降,所以使用檳榔、沉香(檳榔堅硬如鐵石,沉香入水即沉,都能下氣);氣逆則應該使其順暢,所以使用烏藥;加入人參,是為了在下降的同時也有提升的作用,瀉中有補,避免傷及元氣。如果實證比較明顯,則仍然可以使用枳殼。
2. 越鞠丸
(丹溪)
統治六郁,胸膈痞悶,吞酸嘔吐,飲食不消(六郁:氣鬱、血鬱、痰鬱、火鬱、濕鬱、食鬱也。六者之中,以氣為主,氣行則鬱散矣。吞酸嘔吐,由於痰火;飲食不消,由氣不運行。丹溪曰:氣升則食自降,六郁不言風寒者,風寒鬱則為熱也。滑伯仁曰:郁者,結聚而不得發越,當升者不得升。
當降者不得降,當變化者不得變化,所以傳化失常而病見矣。氣鬱者,胸膈痛;濕鬱者,周身痛,遇陰寒即發;痰鬱者,動則氣喘,寸口沉滑;熱鬱者,昏瞀便赤,脈沉數;血鬱者,四肢無力,能食;食鬱者,噯酸腹飽,不能食,寸口緊盛。經曰:木鬱達之,火鬱發之,土鬱奪之,金鬱泄之,水鬱折之)。
香附(醋炒),蒼朮(泔浸。炒),撫芎,神麯(炒),梔子(炒黑。等分,)曲糊為丸。如濕鬱加茯苓、白芷;火鬱加青黛;痰鬱加南星、半夏、栝蔞、海石;血鬱加桃仁、紅花;氣鬱加木香、檳榔;食鬱加麥芽、山楂、砂仁。挾寒加吳茱萸。又或春加防風,夏加苦參,冬加吳茱萸,經所謂升降浮沉則順之,寒熱溫涼則逆之也。
此手足太陰、手少陽藥也。吳鶴皋曰:越鞠者,發越鞠郁之謂也。香附開氣鬱,蒼朮燥濕鬱,撫芎調血鬱,梔子解火鬱,神麯消食鬱。陳來章曰:皆理氣也,氣暢而鬱舒矣(朱丹溪曰:郁為燥淫,燥乃陽明秋金之位,肺屬金,主氣,主分布陰陽,傷則失職,不能升降,故經曰:諸氣膹郁,皆屬於肺。又郁病多在中焦。
中焦,脾胃也,水穀之海,五臟六腑之主,四臟一有不平,則中氣不得其和而先郁矣。此方藥兼升降者,將欲升之,必先降之;將欲降之,必先升之。蒼朮辛烈雄壯,固胃強脾,能徑入諸經,疏泄陽明之濕,通行斂澀;香附,陰中快氣之藥,下氣最速,一升一降,故郁散而平;撫芎,足厥陰藥,直達三焦,上行頭目,下行血海,為通陰陽血氣之使,不但開中焦而已。
胃主行氣於三陽,脾主行氣於三陰,脾胃既布,水穀之氣得行,則陰陽臟腑,不受燥金之郁,皆由胃氣而得通利矣。或問丹溪曰:《脈訣》云熱則生風,冷則生氣,吾子引仲景之言而斥其非,然則諸氣、諸飲、嘔吐吞酸、反胃諸病,將無寒證耶。曰:五臟各有火,五志激之,其火隨起,若諸寒為病,必須身犯寒氣,口食寒物,非若諸火病自內作,所以氣病寒者,十無一二)。
白話文:
越鞠丸
此方主治六鬱導致的胸悶、痞塞、吞酸嘔吐、消化不良等症狀。六鬱分別為氣鬱、血鬱、痰鬱、火鬱、濕鬱、食鬱,其中氣鬱為根本,氣機通暢則鬱結可散。吞酸嘔吐是痰火所致,飲食不消則因氣機不暢。丹溪認為氣機上升則食物自然下降,六鬱不論及風寒,因風寒鬱結也會化為熱證。滑伯仁則認為鬱結是氣機阻滯不通,該升的不升,該降的不降,該轉化的不能轉化,因此造成氣機失調而發病。
氣鬱則胸膈疼痛;濕鬱則全身疼痛,遇陰寒則加重;痰鬱則活動則氣喘,脈象沉滑;熱鬱則神志昏迷,大便赤,脈象沉數;血鬱則四肢無力但能進食;食鬱則噯氣、飽脹,不能進食,脈象緊實有力。經書記載,木鬱需疏通,火鬱需宣洩,土鬱需奪取,金鬱需瀉泄,水鬱需折服。
方中藥材包括香附(醋炒)、蒼朮(泔浸、炒)、川芎、神曲(炒)、梔子(炒黑),等分,用麥芽糊做成丸劑。若為濕鬱,加茯苓、白芷;火鬱,加青黛;痰鬱,加天南星、半夏、栝樓、海石;血鬱,加桃仁、紅花;氣鬱,加木香、檳榔;食鬱,加麥芽、山楂、砂仁;若兼有寒邪,加吳茱萸;春加防風,夏加苦參,冬加吳茱萸,遵循升降浮沉、寒熱溫涼的原則加減。
此方屬於手足太陰、手少陽經藥。吳鶴皋認為「越鞠」意指疏通鬱結,香附開氣鬱,蒼朮燥濕鬱,川芎調血鬱,梔子解火鬱,神曲消食鬱。陳來章認為此方皆為理氣之藥,氣機通暢則鬱結自解。
朱丹溪認為鬱證是燥熱所致,燥熱屬秋金之氣,肺主氣,主司陰陽調節,肺受損則氣機升降失常,所以經書說:「諸氣鬱結,皆屬於肺。」鬱證多見於中焦(脾胃),脾胃為水穀之海,五臟六腑之主,任何臟腑功能失調都會影響中焦,導致氣機鬱結。此方藥物兼具升降作用,欲使其上升,必先使其下降;欲使其下降,必先使其上升。蒼朮辛溫,能健脾胃,通行諸經,疏泄陽明之濕;香附,為下氣要藥,能迅速下降,一升一降,使鬱結得以疏通;川芎,能通達三焦,上行頭目,下行血海,能通調陰陽氣血,不僅能疏通中焦。
胃主氣於三陽,脾主氣於三陰,脾胃功能正常,水穀之氣得以運行,則陰陽臟腑就不會受燥金之氣鬱結的影響。
有人問丹溪:「《脈訣》說熱則生風,冷則生氣,你引用張仲景的觀點來反駁,那麼諸氣鬱結、嘔吐吞酸、反胃等病,難道沒有寒證嗎?」丹溪答道:「五臟各有相應的火,五志過度則會激發臟腑之火,這類火熱病是內生之火,與因為外感寒邪或飲食寒涼引起的寒證不同,所以氣病中寒證很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