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昂

《醫方集解》~ 理氣之劑第七 (4)

回本書目錄

理氣之劑第七 (4)

1. 四磨湯

(嚴氏)

治七情氣逆,上氣喘急,妨悶不食(怒則氣上,思則氣結,憂愁不已,氣多厥逆,重則眩僕,輕則上氣喘急,滿悶妨食)。

白話文:

治療七情引起的氣機逆亂,出現上氣喘急、胸悶憋氣、飲食不下的症狀。

怒則氣上:發怒時,氣往上衝,容易出現頭暈目眩、頭痛等症狀。

思則氣結:思考過度時,氣機鬱結於胸,容易出現胸悶、氣短等症狀。

憂愁不已,氣多厥逆:憂愁不己,氣機鬱結,容易出現氣機逆亂、胸悶、氣短等症狀。嚴重時,可出現眩暈、昏僕等症狀,輕則出現上氣喘急、胸悶、飲食不下等症狀。

檳榔,沉香,烏藥,人參。等分,濃磨煎三四沸,溫服。一方人參易枳殼。一方去人參,加枳實、木香,白酒磨服,名五磨飲子:治暴怒卒死,名曰氣厥。

白話文:

將檳榔、沉香、烏藥、人參四樣藥物等分成等分,用濃汁煎三四次,趁溫熱時服下。

另一種藥方可以用枳殼代替人參。

還有一種藥方去掉了人參,加入枳實、木香,用白酒磨服,叫做「五磨飲子」:用來治療暴怒而猝死的疾病,這種疾病叫做「氣厥」。

此手太陰藥也。氣上宜降之,故用檳榔、沉香(檳榔性如鐵石,沉香入水獨沉,故皆能下氣);氣逆宜順之,故用烏藥;加人參者,降中有升,瀉中帶補,恐傷其氣也。大實者仍宜枳殼。

白話文:

這個藥方是調理手太陰經的。氣逆宜降,所以用檳榔、沉香(檳榔堅硬如鐵石,沉香丟進水中會沉下去,所以都能降氣);氣逆上行宜順氣,所以用烏藥;加入人參,是為了在降氣的同時也有補氣的作用,以避免損傷氣血。大便實結的人,仍然宜用枳殼。

2. 越鞠丸

(丹溪)

統治六郁,胸膈痞悶,吞酸嘔吐,飲食不消(六郁:氣鬱、血鬱、痰鬱、火鬱、濕鬱、食鬱也。六者之中,以氣為主,氣行則鬱散矣。吞酸嘔吐,由於痰火;飲食不消,由氣不運行。丹溪曰:氣升則食自降,六郁不言風寒者,風寒鬱則為熱也。滑伯仁曰:郁者,結聚而不得發越,當升者不得升。

白話文:

調理六種鬱結,多表現為胸膈痞悶,吞酸嘔吐,飲食不消。六鬱包括氣鬱、血鬱、痰鬱、火鬱、濕鬱、食鬱。六種鬱結中,又以氣鬱為主,只要氣能運行順暢,鬱結就都可以消除。吞酸嘔吐,是痰火鬱結所致;飲食不消,是氣不運行所致。劉河間說:氣升則食自降,六鬱所指,均不包括風寒,因為風寒鬱結,就會變成熱鬱。滑伯仁說:鬱結是指氣血凝聚在一起,而不能發散疏通,升發的升不上去。

當降者不得降,當變化者不得變化,所以傳化失常而病見矣。氣鬱者,胸膈痛;濕鬱者,周身痛,遇陰寒即發;痰鬱者,動則氣喘,寸口沉滑;熱鬱者,昏瞀便赤,脈沉數;血鬱者,四肢無力,能食;食鬱者,噯酸腹飽,不能食,寸口緊盛。經曰:木鬱達之,火鬱發之,土鬱奪之,金鬱泄之,水鬱折之)。

白話文:

  1. 當降的氣降不下來,當變化的氣不能變化,因此傳化失常而出現疾病。

  2. 氣鬱結:表現為胸膈疼痛。

  3. 濕氣鬱結:表現為全身疼痛,遇陰寒天氣或受寒而發作。

  4. 痰鬱結:表現為活動後氣喘,寸口脈沉滑。

  5. 熱鬱結:表現為頭暈昏沉,大便赤紅,脈象沉數。

  6. 血鬱結:表現為四肢無力,但能吃東西。

  7. 食鬱結:表現為噯氣酸臭,腹部飽脹,不能吃東西,寸口脈緊盛。

  8. 古經雲:木鬱結者,應當疏通宣達;火鬱結者,應當發散瀉下;土鬱結者,應當攻取奪取;金鬱結者,應當泄瀉通降;水鬱結者,應當折斷阻滯。

香附(醋炒),蒼朮(泔浸。炒),撫芎,神麯(炒),梔子(炒黑。等分,)曲糊為丸。如濕鬱加茯苓、白芷;火鬱加青黛;痰鬱加南星、半夏、栝蔞、海石;血鬱加桃仁、紅花;氣鬱加木香、檳榔;食鬱加麥芽、山楂、砂仁。挾寒加吳茱萸。又或春加防風,夏加苦參,冬加吳茱萸,經所謂升降浮沉則順之,寒熱溫涼則逆之也。

白話文:

將香附(用醋炒過),蒼朮(用泔水浸泡,炒過),撫芎,神麯(炒過),梔子(炒至黑色。各用等分),加入曲糊做成丸劑。如果濕氣鬱結,則加入茯苓、白芷;火氣鬱結,則加入青黛;痰氣鬱結,則加入南星、半夏、栝蔞、海石;血氣鬱結,則加入桃仁、紅花;氣鬱結,則加入木香、檳榔;食鬱結,則加入麥芽、山楂、砂仁。如果同時有寒氣,則加入吳茱萸。也可以根據季節不同,加入不同的藥材:春天加入防風,夏天加入苦參,冬天加入吳茱萸。這樣就能夠順應升降浮沉、寒熱溫涼的變化,起到逆轉疾病的作用。

此手足太陰、手少陽藥也。吳鶴皋曰:越鞠者,發越鞠郁之謂也。香附開氣鬱,蒼朮燥濕鬱,撫芎調血鬱,梔子解火鬱,神麯消食鬱。陳來章曰:皆理氣也,氣暢而鬱舒矣(朱丹溪曰:郁為燥淫,燥乃陽明秋金之位,肺屬金,主氣,主分布陰陽,傷則失職,不能升降,故經曰:諸氣膹郁,皆屬於肺。又郁病多在中焦。

白話文:

這些都是手太陰肺經、手少陽三焦經的藥物。吳鶴皋說:越鞠意思是發散鞠鬱。香附可以疏導氣鬱,蒼朮可以去除濕鬱,撫芎可以調血鬱,梔子可以化解火鬱,神麯可以消除食鬱。陳來章說:這些藥物都是用於理氣的,使氣血通暢而鬱結舒展。(朱丹溪說:鬱結是燥淫,燥是陽明經秋金的位置,肺屬金,主氣,主管陰陽分佈,如果肺受傷,就會失職,不能升降,所以《內經》說:各種氣鬱結,都屬於肺。另外,鬱病多在中焦。

中焦,脾胃也,水穀之海,五臟六腑之主,四臟一有不平,則中氣不得其和而先郁矣。此方藥兼升降者,將欲升之,必先降之;將欲降之,必先升之。蒼朮辛烈雄壯,固胃強脾,能徑入諸經,疏泄陽明之濕,通行斂澀;香附,陰中快氣之藥,下氣最速,一升一降,故郁散而平;撫芎,足厥陰藥,直達三焦,上行頭目,下行血海,為通陰陽血氣之使,不但開中焦而已。

白話文:

中焦,也就是脾胃,是水谷的海洋,是五臟六腑的統帥,四臟如果有任何不平衡,那麼中氣就會不和諧,而首先會鬱結。方藥增補升降,先幫助升上去的東西降下來,再幫助要降下來的東西升上去。蒼朮辛辣猛烈,能夠健胃強脾,能直入各經絡,疏散陽明的濕氣,通行斂澀;香附,是陰中快氣的藥物,降氣最快,一升一降,所以鬱結就會散去而平和;芎藭,是足厥陰藥,直達三焦,往上直達頭部,往下直達血海,是通調陰陽血氣的使者,不但能疏通中焦。

胃主行氣於三陽,脾主行氣於三陰,脾胃既布,水穀之氣得行,則陰陽臟腑,不受燥金之郁,皆由胃氣而得通利矣。或問丹溪曰:《脈訣》云熱則生風,冷則生氣,吾子引仲景之言而斥其非,然則諸氣、諸飲、嘔吐吞酸、反胃諸病,將無寒證耶。曰:五臟各有火,五志激之,其火隨起,若諸寒為病,必須身犯寒氣,口食寒物,非若諸火病自內作,所以氣病寒者,十無一二)。

白話文:

胃主導氣血運行於三陽經脈,脾主導氣血運行於三陰經脈。脾胃正常運化,水穀精氣便能順利運行,則陰陽臟腑不受燥金之氣的鬱結,都能藉助胃氣而得到通利。

有人問丹溪說:《脈訣》上說熱則生風,冷則生氣,您引用仲景的說法而斥責這是錯誤的,那麼各種氣滯、各種水飲、嘔吐吞酸、反胃等病,難道就沒有寒證嗎?丹溪說:五臟各有各自的火,五志激動它,它隨之而發作。如果是各種寒邪致病,必須是身體接觸了寒氣,口中吃了寒冷食物,而不是像各種火病那樣是自己從體內產生的,所以氣病因寒引起的,十個當中沒有兩三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