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金匱玉函要略輯義》乃日本江戶時代著名漢方醫家丹波元簡(1756-1822)的醫學鉅著,成書於清嘉慶十一年(1806),收錄於其父丹波元德編纂的《聿修堂醫學叢書》中。這部著作是對張仲景《金匱要略》進行深入研究、整理和闡釋的重要成果,體現了丹波元簡在經方研究上的深厚功力和嚴謹的學術態度。

《金匱要略》源自東漢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原書共十六卷,其中十卷論傷寒,六卷論雜病。然而,原書的傳承歷經波折,宋代以前已散佚不全。至宋仁宗時,翰林學士王洙在館閣蠹簡中偶然發現《金匱玉函要略方》三卷,包含了雜病的內容,經由高保衡、孫奇、林億等校正醫書局的儒臣校訂,並將散見於諸家方書的仲景方劑附錄其後,合二百六十二方,最終定名為《金匱方論》,勒成三卷並刻版流傳。雖然此書在歷史上曾有《金匱玉函要略方》、《金匱玉函經》、《金匱方論》等多個名稱及不同的卷帙記錄(如元代鄧珍序和明代徐熔按所考),且歷代傳抄中或有訛誤、或有佚失,但其作為仲景雜病部分的價值始終為醫家所重。丹波元簡所輯之書,即是以這部宋代校定本《金匱要略》為基礎。

丹波元簡所處的時代,日本漢方醫學對中國古代經典的研習蔚為風潮,其中又以仲景學說為核心。丹波元簡繼承家學,並師從多位名家,對《傷寒論》和《金匱要略》有著深刻的理解和獨到的見解。《金匱玉函要略輯義》正是在這樣的學術背景下,歷經多年潛心研究的結晶。

「輯義」之名,開宗明義地指出了本書的編纂體例和核心方法。丹波元簡並非僅僅是個人的臆測發揮,而是博採眾長,廣泛搜羅了當時流傳的《金匱要略》註本,其中包括宋代的校正本、金元的成無己、近代的徐彬、程林、沈明宗、魏荔彤等諸家學說,以及《醫宗金鑒·訂正金匱要略註》等有影響力的註解。他對這些註本的內容進行認真梳理、比較和甄別,吸取其精華,並結合自己對仲景原文的理解和多年行醫的心得體會,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的解釋系統。

本書最為突出的特點之一在於其深厚的考據學功力。丹波元簡對《金匱要略》的原文進行了逐條的嚴謹分析和校訂。他比對不同版本,考證字詞的含義,辨析文句的結構,力求恢復仲景原文的本來面貌,減少傳抄和註解過程中可能產生的訛誤和偏差。這種精詳的考核校訂工作,對於理解複雜深奧的仲景醫理至關重要,為讀者提供了更為可靠的文本基礎。

在對仲景原文進行闡釋時,丹波元簡不僅僅是簡單地引用前人的註解,而是通過自己的醫學見解進行再詮釋。他深入剖析病因病機、辨證思路和治則方藥之間的邏輯關係,使讀者能夠更清晰地把握仲景辨證論治的精髓。這種結合前人智慧與個人心得的闡釋方式,使得本書既具有歷史文獻的價值,又不乏臨床實踐的指導意義。

《金匱玉函要略輯義》的方解部分是其另一個重要特色。張仲景方劑是經方的基礎,其配伍嚴謹、療效卓著。丹波元簡在分析仲景方劑時,除了選取前人註本中的精闢詮釋外,還廣泛參考了古今醫學方書。他不僅闡述了原方的組成、用法、主治,更在此基礎上,有選擇地增補了一些他認為臨床上有效、與仲景思路相契合或能補充仲景原方不足的方劑。這種做法擴展了《金匱要略》的臨床應用範圍,為讀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療選擇和啟發,體現了編者將經典理論與臨床實際相結合的務實態度。

根據書籍介紹,丹波元簡將此書結構分為上、下兩卷。上卷主要涵蓋了《金匱要略》的總論性內容,包括病因、病機、辨證原則、治則方法以及方劑的通論等。這些內容是理解仲景雜病理論的基礎框架。下卷則主要針對《金匱要略》中的各個具體病證進行詳細論述。雖然《金匱要略》的核心是雜病,但也涉及從傷寒病過程轉歸而來的相關病證,以及婦人雜病、飲食禁忌等內容。本書下卷的安排應是依循《金匱要略》原有的篇章順序,逐一對各類病證的條文、脈證、方藥進行深入闡釋和討論。這種總論與各論相結合的體例,有助於讀者系統地學習和掌握《金匱要略》的內容。

《金匱玉函要略輯義》的價值和影響不容忽視。首先,它作為一部集大成的註解著作,為後世研究《金匱要略》提供了豐富的參考資料。通過對諸家註解的輯錄和比較,讀者可以了解到不同歷史時期醫家對仲景學說的理解和發展,這對於深入研究《金匱要略》的學術思想和其傳承演變脈絡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其次,丹波元簡個人的精詳考訂和獨到見解,特別是方解部分的增補,為臨床醫家應用《金匱要略》方劑提供了更多的啟示和借鑒。他的嚴謹學風也對後來的醫學研究者產生了積極影響。最後,此書的編撰與流傳,也見證了中醫學在東亞地區的傳播和發展,是日本漢方醫學研究《金匱要略》成就的重要體現。即使在1949年之後,本書仍有排印本行世,說明其在現代中醫界依然被認為具有重要的學術和臨床參考價值。

總而言之,《金匱玉函要略輯義》是丹波元簡基於對《金匱要略》的深刻理解,融合眾家學說與個人心得,運用考據學方法對仲景原著進行系統整理和精詳闡釋的經典之作。它不僅是研究《金匱要略》的重要工具書,也是了解日本漢方醫學研究經方成就的代表性著作,對於促進後世醫家對仲景學說的認識、繼承與發展,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和學術價值。


金匱玉函要略方論序

金匱要略序 (1)

金匱要略序 (2)

金匱玉函要略綜概 (1)

金匱玉函要略綜概 (2)

卷一 (1)

卷一 (2)

卷一 (3)

卷一 (4)

卷一 (5)

卷一 (6)

卷一 (7)

卷一 (8)

卷一 (9)

卷一 (10)

卷一 (11)

卷一 (12)

卷一 (13)

卷一 (14)

卷一 (15)

卷一 (16)

卷一 (17)

卷一 (18)

卷一 (19)

卷一 (20)

卷一 (21)

卷一 (22)

卷一 (23)

卷一 (24)

卷一 (25)

卷一 (26)

卷一 (27)

卷一 (28)

卷一 (29)

卷一 (30)

卷一 (31)

卷一 (32)

卷一 (33)

卷一 (34)

卷一 (35)

卷一 (36)

卷一 (37)

卷一 (38)

卷一 (39)

卷一 (40)

卷一 (41)

卷一 (42)

卷一 (43)

卷一 (44)

卷一 (45)

卷二 (1)

卷二 (2)

卷二 (3)

卷二 (4)

卷二 (5)

卷二 (6)

卷二 (7)

卷二 (8)

卷二 (9)

卷二 (10)

卷二 (11)

卷二 (12)

卷二 (13)

卷二 (14)

卷二 (15)

卷二 (16)

卷二 (17)

卷二 (18)

卷二 (19)

卷二 (20)

卷二 (21)

卷二 (22)

卷二 (23)

卷二 (24)

卷二 (25)

卷二 (26)

卷二 (27)

卷二 (28)

卷二 (29)

卷二 (30)

卷二 (31)

卷二 (32)

卷二 (33)

卷二 (34)

卷二 (35)

卷二 (36)

卷二 (37)

卷二 (38)

卷二 (39)

卷二 (40)

卷二 (41)

卷二 (42)

卷二 (43)

卷三 (1)

卷三 (2)

卷三 (3)

卷三 (4)

卷三 (5)

卷三 (6)

卷三 (7)

卷三 (8)

卷三 (9)

卷三 (10)

卷三 (11)

卷三 (12)

卷三 (13)

卷三 (14)

卷三 (15)

卷三 (16)

卷三 (17)

卷三 (18)

卷三 (19)

卷三 (20)

卷三 (21)

卷三 (22)

卷三 (23)

卷三 (24)

卷三 (25)

卷三 (26)

卷三 (27)

卷三 (28)

卷三 (29)

卷三 (30)

卷三 (31)

卷三 (32)

卷三 (33)

卷三 (34)

卷三 (35)

卷三 (36)

卷三 (37)

卷三 (38)

卷三 (39)

卷四 (1)

卷四 (2)

卷四 (3)

卷四 (4)

卷四 (5)

卷四 (6)

卷四 (7)

卷四 (8)

卷四 (9)

卷四 (10)

卷四 (11)

卷四 (12)

卷四 (13)

卷四 (14)

卷四 (15)

卷四 (16)

卷四 (17)

卷四 (18)

卷四 (19)

卷四 (20)

卷四 (21)

卷四 (22)

卷四 (23)

卷四 (24)

卷四 (25)

卷四 (26)

卷四 (27)

卷四 (28)

卷四 (29)

卷四 (30)

卷四 (31)

卷四 (32)

卷四 (33)

卷四 (34)

卷四 (35)

卷四 (36)

卷四 (37)

卷四 (38)

卷五 (1)

卷五 (2)

卷五 (3)

卷五 (4)

卷五 (5)

卷五 (6)

卷五 (7)

卷五 (8)

卷五 (9)

卷五 (10)

卷五 (11)

卷五 (12)

卷五 (13)

卷五 (14)

卷五 (15)

卷五 (16)

卷五 (17)

卷五 (18)

卷五 (19)

卷五 (20)

卷五 (21)

卷五 (22)

卷五 (23)

卷五 (24)

卷六 (1)

卷六 (2)

卷六 (3)

卷六 (4)

卷六 (5)

卷六 (6)

卷六 (7)

卷六 (8)

卷六 (9)

卷六 (10)

卷六 (11)

卷六 (12)

卷六 (13)

卷六 (14)

卷六 (15)

卷六 (16)

卷六 (17)

卷六 (18)

卷六 (19)

卷六 (20)

卷六 (21)

卷六 (22)

卷六 (23)

卷六 (24)

卷六 (25)

卷六 (26)

卷六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