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簡

《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卷二 (37)

回本書目錄

卷二 (37)

1. 論一首、脈證十六條、方十三首

張氏千金衍義云。虛寒積聚之治。此方最力。其方中人參輔椒姜。溫散之法。人皆得之。至於膠飴。為助滿之首。列而反用。以治痛嘔不能食。是專用助滿之味。引領椒姜人參。為泄滿之通使也。

千金大建中湯,治虛勞。寒澼飲在脅下。決決有聲。飲已如從一邊下。決決然也。有頭並沖皮起。引兩乳內痛。裡急善夢。失精氣短。目䀮䀮惚惚多忘。

蜀椒(二合),半夏(一升),生薑(一斤),甘草(二兩),人參(三兩),飴糖(八兩)

上六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內糖。溫服七合。裡急拘引。加芍藥桂心各三兩。手足厥。腰背冷。加附子一枚。勞者加黃耆一兩。

脅下偏痛發熱。其脈緊弦。此寒也。以溫藥下之。宜大黃附子湯。(脈經。無發熱二字。)

〔尤〕脅下偏痛。而脈緊弦。陰寒成聚。偏著一處。雖有發熱。亦是陽氣被郁所致。是以非溫不能已其寒。非下不能去其結。故曰宜以溫藥下之。程氏曰。大黃苦寒。走而不守。得附子細辛之大熱。則寒性散。而走泄之性存是也。

〔魏〕此發熱。或有形之物。積於腸胃。而皮膚熱作。故在可下之例。未必為假熱症。

〔徐〕附子細辛與大黃。今用並行。而不倍。此即傷寒論大黃附子瀉心湯之法也。

千金衍義云。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用麻黃附子細辛湯。以治太陽少陰之兩感。此治脅下偏痛。發熱脈緊。變表法為下法。立大黃附子湯。以治寒從下上之瘕積。賴附子把守真陽。不隨汗下亡脫。設無發熱外證。豈不可變大黃附子甘草之治乎。況治食已則吐之大黃甘草湯。具有成法。始知權變之方。不在規矩之外也。

張氏醫通云。色癉者。身黃額上微黃。小便利。大便黑。此因房事過傷。血蓄小腹。而發黃。故小腹連腰下痛。大黃附子湯。去細辛。加肉桂。

案篇首第一條云。不滿者。必便難兩胠疼痛。此虛寒從下上也。當以溫藥服之。大黃附子湯。蓋其方也。金鑑。改偏痛。作滿痛。不可從。

大黃附子湯方

大黃(三兩),附子(三枚炮),細辛(二兩)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若強人煮取二升半。分溫三服。服後如人行四五里。進一服。(外臺。引小品云。仲景同。)

寒氣厥逆。赤丸主之。(此條。脈經無。)

〔鑑〕此條之文之方。必有簡脫。難以為後世法。不釋。

〔程〕溫經散寒。無非辛熱之劑。四逆湯輩。可選用之。不必拘泥。

赤丸方(千金。載痼冷積熱門。主療同。)

茯苓(四兩),半夏(四兩洗一方用桂○案千金用桂枝不用半夏),烏頭(二兩炮),細辛(一兩千金作人參○案今考千金用細辛不用人參更有附子二兩射罔一兩凡六味)

上四味。末之。內真朱為色。煉蜜丸。如麻子大。先食。酒飲下三丸。日再夜一服。不知。稍增之。以知為度。(四味。原本作六味。今依趙本改之。)

白話文:

論一首、脈證十六條、方十三首

張仲景《傷寒論》提到治療虛寒積聚的最佳方法。此方中人參、附子、生薑溫散寒邪,人人皆可使用。而麥芽糖(飴糖)是益氣的藥物,在此方中反其道而用之,用以治療嘔吐、不能進食等症狀。此處專用益氣之藥引導椒姜人參等藥物,以達到通泄積聚的作用。

千金大建中湯,主治虛勞,寒邪停滯於脅下,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好像從一邊向下流動,伴隨有頭部脹痛、皮膚腫起,牽連兩乳內疼痛,裡急後重,多夢,遺精、氣短,視物模糊不清,健忘。

組成:蜀椒(二合)、半夏(一升)、生薑(一斤)、甘草(二兩)、人參(三兩)、飴糖(八兩)

用法:上六味藥材研磨後,加水一斗,煎煮至三升,去渣,加入飴糖,溫服七合。若有裡急腹痛,加芍藥、桂心各三兩;若手足厥冷、腰背寒冷,加附子一枚;若體虛者,加黃耆一兩。

脅下偏痛伴發熱,脈象緊弦,這是寒邪引起的,要用溫熱的藥物瀉下治療,宜用大黃附子湯。(《脈經》中無「發熱」二字。)

〔尤氏注〕脅下偏痛,脈象緊弦,是陰寒凝滯,偏聚一處,即使有發熱,也是陽氣被鬱結所致,因此非溫熱藥物不能散寒,非瀉下藥物不能去其結聚,所以說應該用溫熱藥物瀉下。程氏注云:大黃苦寒,藥性走而不守,藉助附子、細辛的大熱之性,則寒性可散,而瀉下之性得以保留。

〔魏氏注〕此發熱,可能是由於某些形體的物質積聚在腸胃,而導致皮膚發熱,故屬於可以瀉下的情況,未必是虛假發熱。

〔徐氏注〕附子、細辛與大黃,現在一起使用,而不加倍用量,這正是《傷寒論》中大黃附子瀉心湯的用法。

《千金要方》記載,少陰病初期,反而出現發熱、脈沉的現象,應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太陽少陰兩經同病。而治療脅下偏痛、發熱、脈緊,則將表證治療方法變為下法,使用大黃附子湯治療寒邪從下向上導致的癥瘕積聚,依靠附子溫補真陽,防止汗出亡陽。如果沒有發熱等外在表現,是否可以改用大黃附子甘草湯呢?況且治療食後嘔吐的大黃甘草湯,已有成熟的治療方法,可見權變的治療方法並不在固定的規矩之外。

張氏《醫通》記載:面色萎黃,身體發黃,額頭略黃,小便不利,大便黑色,這是由於房事過度,導致瘀血蓄積於小腹而發黃,所以小腹及腰部以下疼痛,使用大黃附子湯,去細辛,加肉桂。

書中第一條記載:腹部脹滿,必然排便困難,兩脅疼痛,這是虛寒從下向上引起的,應該用溫熱的藥物治療,大黃附子湯就是此方。《金匱要略》將「偏痛」改為「滿痛」,不可取。

大黃附子湯方:

組成:大黃(三兩)、附子(三枚,炮製)、細辛(二兩)

用法:上三味藥材,加水五升,煎煮至二升,分三次溫服。體質強壯者,煎煮至二升半,分三次溫服。服藥後,如同步行四五里路程後再服一劑。(《外臺秘要》引自《小品方》,與仲景方相同。)

寒邪厥逆,赤丸主之。(此條,《脈經》中無。)

〔鑑氏注〕此條文字及處方,必然有遺漏簡略之處,難以作為後世遵循的標準,故不作解釋。

〔程氏注〕溫經散寒,無非辛熱之藥,四逆湯之類,都可以選用,不必拘泥於此方。

赤丸方:(《千金方》載於痼冷積熱門,主治相同。)

組成:茯苓(四兩)、半夏(四兩,洗淨;一方用桂枝,此方不用半夏)、烏頭(二兩,炮製)、細辛(一兩;《千金要方》用人參,此方不用人參,另有附子二兩,射罔一兩,共六味)

用法:上四味藥材研磨成粉末,加入朱砂調色,用煉蜜製成丸劑,如麻子大小,飯前用酒送服三丸,每日二次,夜服一次。療效不明顯者,可適當增加服藥量,以療效為度。(原方為六味,今依趙氏本改為四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