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卷二 (38)
卷二 (38)
1. 論一首、脈證十六條、方十三首
〔徐〕真朱。即硃砂也。
案千金傷寒神丹丸。治傷寒敕澀。惡寒發熱體疼者。即本方。用人參。不用細辛。更有附子。並硃砂凡六味。徐釋本條云。此即傷寒論。直中之類也。蓋據於千金與。
腹痛脈弦而緊。弦則衛氣不行。即惡寒。緊不欲食。邪正相搏。即為寒疝。寒疝繞臍痛。若發則白汗出。手足厥逆。其脈沉緊者。大烏頭煎主之。(腹痛。脈經千金作寸口。至即為寒疝。為別條。外臺不載腹痛以下二十八字。即為寒疝下。脈經有跗陽脈浮而遲。浮則為風虛。
遲則為寒疝十六字。明是寒疝繞臍以下。為別作矣。原本。若發。作苦發。白汗。作白津。今依程本及千金外臺。改定。其脈沉緊。趙本脈經千金外臺。程徐諸本。作其脈沉弦。)
〔尤〕弦緊脈皆陰也。而弦之陰從內生。緊之陰從外得。弦則衛氣不行。而惡寒者。陰出而痹其外之陽也。緊則不欲食者。陰入而痹其胃之陽也。衛陽與胃陽並衰。而外寒與內寒交盛。由是陰反無畏而上衝。陽反不治而下伏。所謂邪正相搏。即為寒疝者也。
〔鑑〕疝病犯寒即發。故謂之寒疝也。
〔魏〕平素陽虛陰盛。積寒在裡。以召外寒。夾雜於表裡。而為患者也。表裡之寒邪既盛。而正陽與之相搏。寒邪從下起。結聚於至陰之分。而寒疝成矣。寒疝既成。伏於少腹。繞臍痛。發止有時。發則白津出。此汗本下部虛寒。陰邪逼迫外越故也。及陰寒積久而發。四肢厥冷。脈得沉緊。何非寒厥之氣為害也耶。
案素長刺節論云。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王氏注大奇論云。疝者。寒氣結聚之所為也。急就篇。顏師古注云。疝。腹中氣疾。上下引也。樓氏綱目云。疝名雖七。寒疝即疝之總名也。巢源云。疝者。痛也。此由陰氣積於內。寒氣結搏而不散。腑臟虛弱。風冷邪氣相擊。則腹痛裡急。故云寒疝腹痛也。
案陰陽別論。白汗王氏釋為流汗。淮南修務訓云。奉一爵酒。不知於色。挈一石之尊。則白汗交流。此云白汗出者。蓋不堪痛苦之甚。而汗出也。程云。冷汗也。徐沈尤魏仍原文。作白津。而解之。趙本作自汗。並非。
烏頭煎方(千金注云。仲景名二物烏頭煎。三因。名大烏頭湯。)
烏頭(大者五枚。熬去皮。不㕮咀。○千金。作十五枚。外臺引仲景傷寒論。亦作十五枚。千金。熬下。有黑字。三因云。大烏頭。五個。洗淨。細沙炒令黑。不㕮咀。)
上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蜜二升。煎令水氣盡。取二升。強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不瘥明日更服。不可一日再服。(二升。千金外臺。作二斤。)
〔程〕烏頭。大熱大毒。破積聚寒熱。治臍間痛不可俯仰。故用之以治繞臍寒疝痛苦。治下焦之藥味。不宜多。多則氣不專。此沉寒痼冷。故以一味單行。則其力大而厚。甘能解藥毒。故內蜜以制烏頭之大熱大毒。
白話文:
論一首、脈證十六條、方十三首
硃砂,就是硃砂。
千金方中的傷寒神丹丸,治療傷寒、小便澀痛、惡寒發熱、身體疼痛的病症,就是這個方子。方中用人參,不用細辛,另加附子及硃砂,共六味藥。徐氏解釋本條說,這與傷寒論中直中之類的病症相符,其根據是千金方。
腹痛,脈象弦而緊。弦則衛氣不通,即惡寒;緊則不想吃東西,邪氣與正氣相搏鬥,就是寒疝。寒疝疼痛繞臍,發作時會出白汗,手腳厥逆,脈象沉而緊,用大烏頭煎治療。(腹痛,脈象,千金方中記載為寸口脈,即為寒疝,為另一條記載。外臺秘要方中沒有記載「腹痛以下二十八字」,即寒疝以下的描述;脈經中記載「跗陽脈浮而遲」,浮則為風虛,遲則為寒疝十六字,說明寒疝繞臍以下的描述,是另外撰寫的。原本中「若發」作「苦發」,「白汗」作「白津」,今依據程氏本、千金方及外臺秘要方修改。脈象沉緊,趙氏本脈經、千金方、外臺秘要方、程氏本、徐氏本等諸本,都作「脈象沉弦」。)
弦緊脈象都是陰邪,但弦脈的陰邪從內生,緊脈的陰邪從外得。弦脈則衛氣不通而惡寒,是陰邪外出,痹阻外陽;緊脈則不想吃東西,是陰邪內入,痹阻胃陽。衛陽與胃陽俱衰,外寒與內寒交盛,因此陰邪反而不受約束而上衝,陽氣反而不能發揮作用而下伏。所謂邪氣與正氣相搏鬥,就是寒疝。
疝病犯寒即發,故稱寒疝。
平素陽虛陰盛,積寒在裡,又招致外寒,夾雜於表裡,而致病。表裡寒邪盛極,正陽與之相搏,寒邪從下而起,聚集於至陰之處,寒疝就此形成。寒疝既成,伏於少腹,繞臍而痛,發作有時候。發作時會排出白津,這是因為下部虛寒,陰邪逼迫而外溢;以及陰寒積久而發作,四肢厥冷,脈象沉緊,這不就是寒厥之氣的危害嗎?
素問刺節論說:病在少腹,腹痛不能大小便,病名曰疝,因寒邪而得。王氏注大奇論說:疝,是寒氣聚集而成的。急就篇顏師古注說:疝,腹中氣疾,上下牽引。樓氏綱目說:疝名雖多,寒疝是疝的總稱。巢氏說:疝,疼痛也,這是由於陰氣積於內,寒氣結聚而不散,腑臟虛弱,風寒邪氣相搏擊,則腹痛裡急,故稱寒疝腹痛。
陰陽別論中,白汗,王氏解釋為流汗。淮南子修務訓說:奉一爵酒,不知於色;挈一石之尊,則白汗交流。這裡說白汗排出,大概是指痛苦極了,而汗水流出。程氏說,是冷汗。徐氏、沈氏、尤氏、魏氏仍然沿用原文「白津」,並加以解釋。趙氏本作自汗,並非如此。
烏頭煎方(千金方注說,仲景名為二物烏頭煎,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名為大烏頭湯)
烏頭(大的五枚,熬去皮,不切碎。千金方作十五枚,外臺秘要方引仲景傷寒論,也作十五枚。千金方「熬下」有黑字,三因極一病證方論說,大烏頭五個,洗淨,細沙炒至發黑,不切碎。)
上藥用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加入蜂蜜二升,煎至水氣盡,取二升。強壯者服七合,虛弱者服五合,若不痊癒,明日再服,不可一日服用兩次。(二升,千金方、外臺秘要方作二斤。)
烏頭,大熱大毒,破積聚寒熱,治療臍間疼痛不能俯仰,故用它來治療繞臍寒疝的痛苦。治療下焦的藥物,不宜多用,多則氣不專一。這是沉寒痼冷之症,故用一味單藥,則藥力強大而厚實。蜂蜜能解藥毒,故用蜂蜜來制約烏頭的大熱大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