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簡

《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卷四 (18)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8)

1. 論一首、脈證二十七條、方二十三首

趺陽脈浮而澀。浮則為虛。虛則傷脾。脾傷則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穀不化。名曰胃反。脈緊而澀。其病難治。(虛則。脈經。千金。趙本尤本。並作澀則。千金。脈緊上。有趺陽二字。案金鑑云。虛則傷脾之虛字當是澀字。是傳寫之訛。未考諸本也。)

〔程〕經曰。趺陽脈浮而澀。知脾氣不足。胃氣虛也。夫浮為虛。澀為血不足。趺陽得之。必知脾氣不治。華佗曰。脾主消磨水穀。聞聲則動。動則磨胃。而主運化。今胃能納。而脾不能磨。則胃中之谷。必不能消。是以朝食而暮吐。暮食而朝吐。為胃反之證也。

〔尤〕胃為陽。脾為陰。浮則為虛者。胃之陽虛也。澀則傷脾者。脾之陰傷也。谷入於胃。而運於脾。脾傷則不能磨。脾不磨。則穀不化。而朝食者暮當下。暮食者朝當下。若穀不化。則不得下。不得下。必反而上出也。

〔魏〕緊者。寒盛也。澀者。津亡也。胃中因虛而寒。因寒而燥。因燥而津枯。正不足而邪有餘。反胃之病。難治可決矣。欲補陽而津枯。有妨於補陽。欲生津而陽衰。有礙於補陰。棘手難下者。要在乎失治於早而已。

病人慾吐者。不可下之。

〔尤〕病人慾吐者。邪在上而氣方逆。若遽下之。病氣必與藥氣相爭。而正乃蒙其禍矣。否則裡虛邪入。病氣轉深。或痞或利。未可知也。故曰不可下之。

〔程〕欲字。作吐而未吐之義。使人溫溫欲吐也。

噦而腹滿。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徐云。噦。恐嘔字。案厥陰篇。亦作噦。)

〔沈〕此明實噦之治也。噦者。俗謂呃也。

〔鑑〕趙良曰。腹滿為實。實則氣上逆。而作噦。故必視其前後。何部不利。而利之則滿去。而噦止。

〔魏〕胃氣上逆。沖而為噦。治法當視其前後。審大小便調不調也。前部不利者。水邪之逆也。當利其小便。而噦愈。後部不利者。熱邪實也。當利其大便。而噦愈。

活人書云。前部不利。豬苓湯。後部不利。調胃承氣湯。

嘔而胸滿者。茱萸湯主之。

〔尤〕胸中。陽也。嘔而胸滿。陽不治而陰乘之也。故以吳茱萸。散陰降逆。人參薑棗。補中益陽氣。

茱萸湯方

吳茱萸(一升),人參(三兩),生薑(六兩),大棗(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溫服七合。日三服。(詳傷寒輯義陽明篇。)

肘後方云。治人食畢噫醋。及醋心。(即本方。外臺。引延年。作食訖醋咽多噫。)

三因方云。病者心膈脹滿。氣逆於胸間。食入即嘔。嘔盡卻快。名曰氣嘔。胃者足陽明合。榮於足。今隨氣上逆。結於胃口。故生嘔病也。茱萸人參湯。治氣嘔胸滿不納食。嘔吐涎沫。頭疼。(即本方。)

乾嘔吐涎沫。頭痛者。茱萸湯主之。(方見上。)

白話文:

趺陽脈浮而澀,浮代表氣虛,氣虛則傷脾,脾受損則無法消化食物,導致早晨吃飯晚上吐,晚上吃飯早晨吐,宿食不消化,稱為胃反。脈象緊澀,此病難治。(古籍記載有出入,這裡根據《金鑑》的說法,認為「虛」字應為「澀」字,是抄寫錯誤。)

程氏解釋:經書說,趺陽脈浮而澀,表示脾氣不足,胃氣虛弱。浮脈代表虛,澀脈代表血不足,趺陽脈出現這種情況,就知道脾氣功能失調。華佗說,脾負責消化食物,聽到聲音就開始運作,運作才能磨化食物,並主導運化。現在胃能接受食物,但脾不能消化,所以胃裡的食物無法消化,因此早晨吃飯晚上吐,晚上吃飯早晨吐,這就是胃反的症狀。

尤氏解釋:胃屬陽,脾屬陰。浮脈代表虛,是胃陽虛;澀脈代表受損,是脾陰受損。食物進入胃,再由脾運化,脾受損則無法消化,脾無法消化,食物就不能化解,早晨吃的東西晚上會吐出來,晚上吃的東西早晨會吐出來。如果食物不消化,就不會排出,排不出去就會逆行往上吐。

魏氏解釋:脈象緊代表寒邪盛,澀代表津液不足。胃因虛而寒,因寒而燥,因燥而津液枯竭,正氣不足邪氣有餘,反胃病難治。想補陽,但津液枯竭,妨礙補陽;想滋陰,但陽氣衰弱,妨礙補陰,很難治療,關鍵在於早期沒有得到正確治療。

病人想吐時,不能用下瀉的方法治療。

尤氏解釋:病人想吐時,邪氣在上,氣機逆亂,如果貿然使用下瀉的方法,病邪會與藥物相爭,反而損傷正氣。否則,如果內虛邪入,病邪會加深,可能出現痞塊或腹瀉,結果難以預料,所以不能用下瀉的方法。

程氏解釋:「欲」字指想吐但還沒吐出來的意思,就是病人覺得想吐的感覺。

呃逆伴隨腹脹,觀察其前後(大小便),知道哪個部位不通暢,通暢了就好了。(徐氏說,「噦」可能是「嘔」字的錯誤,古代醫書裡也有寫作「噦」的。)

沈氏解釋:這說明了治療實證呃逆的方法。呃逆,俗稱呃。

鑑氏解釋:趙良說,腹脹是實證,實證則氣逆而導致呃逆,所以必須觀察前後(大小便),哪個部位不通暢,疏通它,脹滿就會消除,呃逆就會停止。

魏氏解釋:胃氣逆上,衝擊而引起呃逆,治療方法應觀察前後(大小便),看看大小便是否通暢。前部(小便)不通暢,是水邪逆盛,應利小便,呃逆就會好轉;後部(大便)不通暢,是熱邪實證,應利大便,呃逆就會好轉。

《活人書》說,前部不通暢用豬苓湯,後部不通暢用調胃承氣湯。

嘔吐伴隨胸悶,用茱萸湯治療。

尤氏解釋:胸部屬陽,嘔吐伴隨胸悶,是陽氣不足陰邪乘虛而入,所以用吳茱萸散寒降逆,人參、生薑、大棗補中益陽。

茱萸湯方:吳茱萸一升,人參三兩,生薑六兩,大棗十二枚。以上四味藥,加水五升,煮成三升,溫服七合,一日三次。(詳見《傷寒輯義》陽明篇)

《肘後方》記載,治療飯後打嗝帶酸味,以及心中泛酸。(即此方,《外台秘要》引《延年方》記載為飯後酸水咽喉多打嗝。)

《三因方》記載,病人心膈脹滿,氣逆於胸間,進食即嘔,嘔吐後反而舒服,稱為氣嘔。胃是足陽明經的合穴,氣血在此匯聚,現在氣逆上衝,結於胃口,所以產生嘔吐病症。茱萸人參湯治療氣嘔、胸悶、不思飲食、嘔吐涎沫、頭痛。(即此方。)

乾嘔吐涎沫,頭痛,用茱萸湯治療。(方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