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卷四 (17)
卷四 (17)
1.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2. 論一首、脈證二十七條、方二十三首
夫嘔家有癰膿。不可治。嘔膿儘自愈。
〔鑑〕嘔家嘔吐或谷或水。或痰涎。或冷沫。令嘔而有膿。此內有癰。膿潰而嘔。非嘔病也。故曰。不可治。嘔膿儘自愈。趙良曰。此癰之在胃脘上口者也。若過半中。在肺之下者。膿則不從嘔出。而從大便出矣。(詳傷寒論輯義厥陰篇。)
先嘔卻渴者。此為欲解。先渴卻嘔者。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
嘔家本渴。令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飲故也。此屬支飲。(此屬飲家四字。千金作小半夏湯主之。嘔家本渴以下。見飲病篇。此屬支飲。飲病篇。作小半夏湯主之。)
〔尤〕嘔家必有停痰宿水。先嘔卻渴者。痰水已去。而胃陽將復也。故曰此為欲解。先渴卻嘔者。因熱飲水過多。熱雖解而飲旋積也。此嘔因積飲所致。故曰此屬飲家。嘔家本渴。水從嘔去故也。今反不渴者。以宿有支飲。在心下。愈動而愈出也。故曰此屬支飲。
外臺。載嘔家本渴以下。而注云。張仲景雜方。此證當用小半夏加茯苓湯。方在支飲門中。
問曰。病人脈數。數為熱。當消穀引食。而反吐者何也。師曰。以發其汗。令陽微膈氣虛。脈乃數。數為客熱。不能消穀。胃中虛冷故也。脈弦者虛也。胃氣無餘。朝食暮吐。變為胃反。寒在於上。醫反下之。今脈反弦。故名曰虛。(太陽中篇。陽微作陽氣微。故也之間有吐字。無問曰及何也師曰字。)
〔尤〕脈數為熱。乃不能消穀引飲。而反吐。以發汗過多。陽微膈虛所致。則其數為客熱上浮之數。而非胃實氣熱之數矣。客熱如客之寄。不久即散。故不能消穀也。脈弦為寒。乃不曰寒。而曰虛者。以寒在於上。而醫反下之所致。故其弦。非陰寒外加之弦。而為胃虛生寒之弦矣。
胃虛且寒。陽氣無餘。則朝食暮吐。而變為胃反也。讀此知數脈弦脈。均有虛候。曰熱曰寒。蓋淺之乎言脈者耳。
〔鑑〕問曰病人脈數。至胃中虛冷故也等句。已詳傷寒論陽明篇內。錯簡在此。且與脈弦者虛也。文義不屬。
巢源云。夫榮衛俱虛。血氣不足。停水積飲。在於胃管。則臟冷。臟冷而脾不磨。脾不磨則宿穀不化。其氣逆而成胃反也。則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心下牢大如柸。往來寒熱。甚者食已則吐。其脈緊而弦。緊則為寒。弦則為虛。虛寒相搏。故食已則吐。名為反胃也。聖惠論云。
夫反胃者。為食物嘔吐。胃不受食。言胃口翻也。則有因飲酒過傷所致。則有因憂悒怏。蓄怒腸結。胃翻所致。則有宿滯痼癖。積聚冷痰。久不全除。致成茲疾。其中有才食便吐。有食久乃翻。不可一概用方。切在仔細體認也。案反翻同。
寸口脈微而數。微則無氣。無氣則榮虛。榮虛則血不足。血不足則胸中冷。
〔鑑〕按此條文義不屬。必是錯簡。
白話文:
論一首、脈證二十七條、方二十三首
嘔吐帶膿,不可治療,膿液會自行排出痊癒。嘔吐物可能是食物、水、痰涎或冷沫,若帶膿,表示體內有癰疽,膿液潰破後才會嘔吐,這並非嘔吐的本症,故不可治療,膿液會自行排出痊癒。趙良說,這是癰疽長在胃脘上口所致。如果癰疽位置超過胃脘一半,在肺部下方,膿液就不會從嘔吐物中排出,而是從大便排出。(詳見《傷寒論輯義》厥陰篇)
先嘔吐後口渴,表示病情將要好轉;先口渴後嘔吐,表示體內水分停滯在下焦,屬於飲證。
本來口渴,嘔吐後反而不渴了,是因為心下有支飲的緣故,屬於支飲。(此處「此屬飲家」四字,《千金要方》以小半夏湯主治。從「嘔家本渴」以下,《飲病篇》列為支飲,並以小半夏湯主治。)
脈數代表發熱,應該消穀引食,卻反而嘔吐,是因為發汗過度,導致陽氣虛弱,氣機阻滯,脈象才數,此數是客熱,而非胃實氣熱,所以無法消化食物。脈弦代表虛弱,胃氣不足,早晨吃東西晚上吐,演變成胃反,寒邪在上,卻誤用下法治療,如今脈象反而是弦脈,所以稱為虛證。(《傷寒論太陽中篇》,“陽微”作“陽氣微”,在“故也”之間有“吐”字,無“問曰”及“何也師曰”等字。)
脈數為熱,卻不能消化食物飲水而嘔吐,是因為發汗太多,陽氣虛弱,氣機阻滯所致,這種脈象的數是客熱上浮的表現,而非胃實氣熱;客熱像客人一樣暫時寄居,不久就會散去,所以不能消化食物。脈弦為寒,卻不說寒而說虛,是因為寒邪在上,而醫生卻用下法治療,所以脈象弦,不是陰寒外加的弦脈,而是胃虛生寒的弦脈。
胃虛且寒,陽氣不足,就會早晨吃東西晚上吐,演變成胃反。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數脈和弦脈都有虛證,說熱說寒,只是淺顯地說明脈象而已。
關於“問曰病人脈數,至胃中虛冷故也”等句,已詳見《傷寒論》陽明篇,此處是錯簡,且與“脈弦者虛也”意思不通。
巢元方說,榮衛都虛弱,氣血不足,水分停滯在胃管,則臟腑寒冷,臟腑寒冷脾胃運化功能失調,宿穀不能消化,氣機逆亂而導致胃反,就會早晨吃東西晚上吐,晚上吃東西早晨吐,心下痞滿堅硬如碗,往來寒熱,嚴重者飯後就吐,脈象緊而弦,緊代表寒,弦代表虛,虛寒互相搏結,所以飯後就吐,稱為反胃。 《聖惠方》說:
反胃是指食物嘔吐,胃不能接受食物,說明胃口翻轉。有的因為飲酒過度所致,有的因為憂愁鬱悶,積怒傷肝,導致胃翻,有的因為宿滯、痼癖、積聚寒痰,長期未除,導致此病。其中有的才吃就吐,有的吃很久才吐,不能一概而論,必須仔細辨證。反、翻同義。
寸口脈微細而數,微細代表氣虛,氣虛則榮氣虛弱,榮氣虛弱則血不足,血不足則胸中寒冷。
這一段文字意思不通,一定是錯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