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卷四 (16)
卷四 (16)
1. 脈證十二條、方五首
冬三月黃芩(三兩),大黃(五兩),黃連(二兩)
上三味。隨時加減。和搗以蜜為丸。如大豆。飲服五丸。日三。不知。稍加至七丸。取下而已。
又三黃散。治黃疸身體面目盡黃。(外臺。集驗。大黃散同。)
本方三味。各四兩。治下篩。先食服方寸匕。日三。
和劑局方。三黃丸。治丈夫婦人。三焦積熱。上焦有熱。攻衝眼目。赤腫頭項腫痛。口舌生瘡。中焦有熱。心膈煩躁。不美飲食。下焦有熱。小便赤澀。大便秘結。五臟俱熱。即生㾬癤瘡痍。及治五般痔疾。糞門腫痛。或下鮮血。小兒積熱。
本方三味。各十兩。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用熟水吞下。如臟腑壅實。加服丸數。
本事方。三黃散。治衄血無時。
本方三味。細末。每服二錢。新汲水調下。蜜水亦得。
直指方。川芎三黃散。治實熱衄血。
於本方。加川芎。各等分。為末。每服二錢。食後井水調服。
拔萃方。犀角地黃湯。治熱甚血積胸中。
於本方。加犀角地黃。
神效名方。黃連散。治黃疸。大小便秘澀壅熱。
於本方。用黃連三兩。加甘草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後。溫水調下。一日三服。
白話文:
冬三月,用黃芩三兩、大黃五兩、黃連二兩,隨時增減用量,混合搗碎,加蜂蜜做成如大豆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五丸,一天三次。若無效,可逐漸增加劑量至七丸,直到瀉下為止。
三黃散,治療黃疸,使全身皮膚和面部都發黃。(此方與外台秘要、集驗方中的大黃散類似)
此方用黃芩、大黃、黃連各四兩,治療下痢。飯前服用一匙(約方寸匕),一天三次。
和劑局方記載的三黃丸,治療男女三焦積熱:上焦有熱,則眼睛紅腫疼痛,頭項腫痛,口舌生瘡;中焦有熱,則心煩意燥,食慾不振;下焦有熱,則小便灼熱澀痛,大便秘結;五臟俱熱,則容易長癰疽瘡癤等皮膚病,以及治療各種痔瘡,肛門腫痛,或排出鮮血;小兒積熱也可服用。
此方用黃芩、大黃、黃連各十兩,研磨成細粉,用煉蜜做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三十丸,用溫開水送服。若臟腑壅塞不通,可增加服藥量。
本事方記載的三黃散,治療時常流鼻血。
此方將三味藥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二錢,用新汲的水調服,蜂蜜水也可。
直指方記載的川芎三黃散,治療因實熱引起的鼻出血。
此方在三黃散的基礎上,加入等量的川芎,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二錢,飯後用井水調服。
拔萃方記載的犀角地黃湯,治療熱盛血瘀積聚於胸中的症狀。
此方在原方基礎上,加入犀角和地黃。
神效名方記載的黃連散,治療黃疸,以及大小便不通、燥熱等症狀。
此方用黃連三兩,加甘草一兩,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二錢,飯後用溫水調服,一天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