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簡

《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卷四 (19)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9)

1. 論一首、脈證二十七條、方二十三首

〔徐〕乾嘔者。有聲無物也。物雖無。而吐涎沫。仲景曰。上焦有寒。其口多涎。上焦既有寒。寒為陰邪。格陽在上。故頭痛。比胸滿而嘔。似有輕重表裡不同。然邪必乘虛。故亦用茱萸湯。兼補以驅濁陰。謂嘔有不同。寒則一也。(詳傷寒論輯義厥陰篇。)

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

〔尤〕邪氣乘虛。陷入心中。中氣則痞。中氣既痞。升降失常。於是陽獨上逆而嘔。陰獨下走而腸鳴。是雖三焦俱病。而中氣為上下之樞。故不必治其上下。而但治其中。黃連黃芩。苦以降陽。半夏乾薑。辛以升陰。陰升陽降。痞將自解。人參甘草。則補養中氣。以為交陰陽通上下之用也。

〔徐〕親見一乳母。吐嘔五日。百藥不能止。後服乾薑黃連二味。立止。即此方之意也。

半夏瀉心湯方

半夏(半升洗),黃芩,乾薑,人參(各三兩),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甘草(三兩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詳傷寒論輯義太陽下篇。)

外臺。刪繁。半夏瀉心湯。療上焦虛寒。腸鳴下利。心下痞堅。

於本方。去大棗。加桂心三兩。(出霍亂門。)

乾嘔而利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

〔徐〕傷寒論。芩甘棗芍四味。為黃芩湯。治太陽少陽合病。蓋太少之邪合。而內入則協熱而利。故以黃芩為主也。然邪既內入。或有復搏飲者嘔多。此其明證矣。故加半夏生薑。

〔程〕乾嘔者。無物嘔出也。中焦不和。則氣逆於上。而作嘔。迫於下而為利。故用半夏生薑。入上焦以止嘔。甘草大棗入中焦以和脾。黃芩芍藥。入下焦以止利。如是則正氣安。而邪氣去。三焦和。而嘔利止。

巢源云。乾嘔者。胃氣逆故也。但嘔而欲吐。吐而無所出。故謂之乾嘔也。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方

黃芩(三兩),甘草(二兩炙),芍藥(二兩),半夏(半升),生薑(三兩),大棗(十二個)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諸嘔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湯主之。(方見痰飲中。)

〔鑑〕趙良曰。嘔吐谷不得下者。有寒有熱。不可概論也。食入即吐。熱也。朝食暮吐。寒也。此則非寒非熱。由中焦停飲氣結而逆。故用小半夏湯。

外臺。傷寒嘔噦門。仲景傷寒論。嘔噦。心下悸痞硬不能食。小半夏湯。又嘔噦。心下痞硬者。以膈間有水。頭眩悸。小半夏加茯苓湯。

嘔吐而病在膈上。後思水者解。急與之。思水者豬苓散主之。(外臺無而字解字。)

〔程〕上章言先嘔卻渴。此為欲解。今嘔吐而病在膈上。後思水者解。亦與上證不殊。故急與之。以和胃。然思水之人。又有得水而貪飲。則胃中熱少。不能消水更與人作病。故思水者。用豬苓。以散水飲。

白話文:

論一首、脈證二十七條、方二十三首

乾嘔,就是有嘔吐的聲音,卻吐不出東西。雖然沒有吐出東西,卻會吐出涎沫。張仲景說,上焦有寒,就會口多涎。上焦有寒,寒邪屬陰,阻礙陽氣在上焦,所以頭痛、胸悶而嘔吐,症狀輕重、表裡有所不同。但邪氣乘虛而入,所以也用茱萸湯,兼以補益驅除陰邪。嘔吐的成因不同,但寒邪為其共同病機。(詳見《傷寒論輯義》厥陰篇)

嘔吐伴隨腸鳴、心下痞滿,用半夏瀉心湯治療。

邪氣乘虛而入,侵犯心臟,導致中氣痞塞。中氣痞塞,則升降失調,陽氣上逆而嘔吐,陰氣下行而腸鳴。雖然三焦都病了,但中氣是上下之樞紐,所以不必治療上下,只需治療中間。黃連、黃芩苦寒瀉降陽氣,半夏、乾薑辛溫升散陰氣,陰氣上升,陽氣下降,痞滿自然會消除。人參、甘草補益中氣,使陰陽調和,上下通暢。

親眼見到一位乳母,嘔吐五日,百藥無效,後來服用乾薑、黃連二味藥,立即止住嘔吐。這就是此方(指乾薑黃連湯,文中未列方,但提及)的用意。

半夏瀉心湯方:

半夏(半升,洗淨),黃芩、乾薑、人參(各三兩),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炙甘草(三兩)

以上七味藥,加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後再煮,取三升,溫服一升,一日三次。(詳見《傷寒論輯義》太陽下篇)

《外臺秘要》簡化此方,半夏瀉心湯治療上焦虛寒、腸鳴下瀉、心下痞堅。

於本方中,去掉大棗,加入桂心三兩。(出自霍亂門)

乾嘔並腹瀉,用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治療。

《傷寒論》中,黃芩、甘草、大棗、芍藥四味藥組成黃芩湯,治療太陽少陽合病。太陽少陽的邪氣相合,內入則導致發熱腹瀉,故以黃芩為主。但邪氣內入後,有時又兼夾飲邪,導致嘔吐加劇,這是明顯的證候,所以加入半夏、生薑。

乾嘔,指沒有東西吐出來。中焦不和,則氣逆於上而嘔吐,迫於下而腹瀉。所以用半夏、生薑升散上焦止嘔,甘草、大棗和中焦以調和脾胃,黃芩、芍藥降下焦以止瀉。這樣,正氣安和,邪氣去除,三焦調和,嘔吐腹瀉自然停止。

巢元方說,乾嘔是胃氣逆亂造成的。只是想吐,卻吐不出東西,所以叫乾嘔。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方:

黃芩(三兩),炙甘草(二兩),芍藥(二兩),半夏(半升),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以上六味藥,加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一日二次,夜服一次。

各種嘔吐,食物下不去,用小半夏湯治療。(方劑見於痰飲篇)

趙良說,嘔吐食物下不去,有寒有熱,不能一概而論。食物入口即吐是熱證,早晨吃飯晚上吐是寒證。這個症狀既非寒非熱,是由於中焦停飲、氣機阻滯而導致氣逆,所以用小半夏湯。

《外臺秘要》傷寒嘔噦門:張仲景《傷寒論》中提到,嘔噦,心下悸動、痞滿堅硬,不能進食,用小半夏湯;又說,嘔噦,心下痞滿堅硬,由於膈間有水,頭暈、心悸,用小半夏加茯苓湯。

嘔吐,病在膈上,後來想喝水,用豬苓散治療。(《外臺秘要》無「而」字,此處是解字)

上文說先嘔吐後口渴,這是想喝水的表現。現在嘔吐,病在膈上,後來想喝水,症狀與上文相似,所以要及時治療,以和胃氣。但想喝水的人,又可能喝水過多,胃中熱少,不能消水,反而加重病情,所以想喝水的人,用豬苓散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