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卷四 (20)
卷四 (20)
1. 論一首、脈證二十七條、方二十三首
〔尤〕嘔吐之餘。中氣未復。不能勝水。設過與之。則舊飲方去。新飲復生。故宜豬苓散。以崇土而逐水也。
蘭臺軌範云。傷飲惡飲。此乃常理。若胸中有水。則津液下流。反口乾思水。但不能多飲耳。
豬苓散方(外臺。引仲景傷寒論。)
豬苓,茯苓,白朮(各等分○千金云各三兩)
上三味。杵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千金。豬苓散。治嘔而膈上寒。(即本方。)
外臺。服法後云。欲飲水者。極與之。本虛與水。則噦。攻其熱亦噦。
嘔而脈弱。小便複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
〔魏〕嘔而脈弱者。胃氣虛也。小便複利。氣不足以統攝之。脫而下泄也。身有微熱見厥。內積陰寒。外越虛陽。陽衰陰盛。其嘔為陽浮欲越之機也。見此知為難治。非尋常火邪痰飲之嘔也。主之以四逆湯。益陽安胃。溫中止逆。亦大不同於尋常寒熱錯雜治嘔之方也。附子辛熱。
乾薑辛溫。甘草甘平。強人倍用。以急回其陽。勿令飛越。則嘔可止也。(詳傷寒論輯義厥陰篇。)
四逆湯方(外臺。引仲景傷寒論。)
附子(一枚生用),乾薑(一兩半),甘草(二兩炙)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強人可大附子一枚。乾薑三兩。
〔程〕神農經曰。療寒者。以熱藥。內經云。寒淫於內。治以甘熱。四逆湯者。辛甘大熱之劑也。故用附子以回陽散厥。乾薑以去寒止嘔。甘草以調和血脈。
三因方。四逆湯。治寒厥。或表熱裡寒。下利清穀。食入則吐。或乾嘔。或大汗大吐大下之後。四肢冰冷。五內拘急。舉體疼痛不渴。脈沉伏。(即本方。)
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亦見厥陰篇。)
〔魏〕嘔而皮膚髮熱者。傷寒病。少陽經證也。合以口苦咽乾目眩。而少陽病全。但見嘔而發熱。雖非傷寒正病。亦少陽經之屬也。主之以小柴胡。表解里和而病愈。
小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黃芩(三兩),人參(三兩),甘草(三兩),半夏(半升),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詳傷寒論輯義太陽中篇。)
胃反嘔吐者。大半夏湯主之。(〔原注〕千金云。治胃反不受食。食入即吐。外臺云。治嘔心下痞硬者。○案今千金。入。作已。即吐。作即嘔吐。)
〔鑑〕高世栻曰。朝食暮吐。宿穀不化。名曰胃反。胃反但吐不嘔。然吐不離乎嘔。故曰胃反。嘔吐者用半夏。助燥氣以消穀。人參補元氣。以安胃。白蜜入水揚之。使甘味散於水中。水得蜜而和緩。蜜得水而淡滲。庶胃反平而嘔吐愈。李升璽曰。嘔家不宜甘味。此用白蜜。
何也。不知此胃反。自屬脾虛。經所謂甘味入脾。歸其所喜是也。況君以半夏。味辛而止嘔。佐以人參溫氣而補中。胃反自立止矣。
白話文:
嘔吐之後,中氣尚未恢復,無法承受飲水,若勉強給予,則舊有的積飲剛去除,新的積飲又會產生,因此應該服用豬苓散,以健脾益土來利水消腫。
《蘭臺軌範》記載,傷飲、惡飲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如果胸中有水,津液會向下流動,反而會口乾想喝水,只是不能喝太多而已。
豬苓散方(出自《外臺》引《傷寒論》)
豬苓、茯苓、白朮(各等分,或按《千金方》所載,各三兩)
以上三味藥,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小匙(方寸匕),一天服用三次。
《千金方》記載,豬苓散可以治療嘔吐且膈上寒證。(即此方)
《外臺》在服法後面記載:想要喝水的人,盡量給他喝。本就虛弱的人喝水,會出現呃逆;若攻治其熱證也會呃逆。
如果嘔吐而且脈象虛弱,小便又頻繁,身體略微發熱,並且出現厥逆症狀,則難以治療,此時應該用四逆湯主治。
嘔吐且脈象虛弱,是胃氣虛弱的表現;小便頻繁,是因為氣不足以約束,導致氣脫而下泄;身體略微發熱且出現厥逆,是內在陰寒積聚,而外在虛陽外洩,陽氣衰弱陰氣盛的表現,嘔吐是陽氣浮動想要外洩的徵兆。見到這種情況就知道很難治癒,它不是普通的火邪、痰飲引起的嘔吐,應該用四逆湯來治療,以益陽氣、安胃氣,溫中止嘔逆,這與一般的寒熱錯雜所致的嘔吐的治療方法大相逕庭。附子辛熱,乾薑辛溫,甘草甘平,體質強壯者可以加倍用藥,以迅速回補陽氣,防止陽氣外洩,這樣嘔吐就能止住了。(詳見《傷寒論輯義》厥陰篇)
四逆湯方(出自《外臺》引《傷寒論》)
附子(一枚,生用),乾薑(一兩半),炙甘草(二兩)
以上三味藥,用水三升,煮至一升二合,去渣,分溫熱兩次服用。體質強壯者可用附子一枚,乾薑三兩。
《神農本草經》說:治療寒證要用熱藥。《內經》說:寒邪侵犯體內,要用甘溫的藥物治療。四逆湯是辛甘大熱的藥方,因此用附子來回陽散寒,用乾薑來祛寒止嘔,用甘草來調和氣血。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記載,四逆湯治療寒厥,或表熱裡寒,下利清穀,飲食入口就嘔吐,或乾嘔,或大汗、大吐、大瀉之後,四肢冰冷,五臟拘急,全身疼痛,不渴,脈象沉細微弱。(即此方)
嘔吐並且發熱,則用小柴胡湯主治。(也見於《傷寒論輯義》厥陰篇)
嘔吐且皮膚發熱,是傷寒病,少陽經的證候。如果伴隨口苦、咽乾、目眩,則是少陽病的全部症狀;即使只是嘔吐發熱,雖然不是傷寒的本病,但也屬於少陽經的病症,應該用小柴胡湯治療,以解表和裡,使疾病痊癒。
小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黃芩(三兩),人參(三兩),甘草(三兩),半夏(半升),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以上七味藥,用水一斗二升,煮至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一天服用三次。(詳見《傷寒論輯義》太陽中篇)
胃反嘔吐,用大半夏湯主治。(原注:《千金方》記載,治療胃反不受食,飲食入口即嘔吐。《外臺》記載,治療嘔心、下痞硬者。今按《千金方》原文,“入”作“已”,“即吐”作“即嘔吐”)
高世栻說:早晨吃飯晚上嘔吐,宿穀不消化,稱為胃反。胃反只是吐而不嘔,但吐和嘔是相通的,因此稱為胃反。嘔吐者用半夏,以助燥氣來消化穀物;人參補益元氣以安胃;白蜜溶於水中,使甘味散於水中,水因為蜜而溫和,蜜因為水而稀釋滲透,這樣庶幾胃反平復,嘔吐痊癒。李升璽說:嘔吐的人不宜用甘味,這裡為什麼用白蜜呢?因為不知道這個胃反,是屬於脾虛,經書上說甘味入脾,歸於其所喜,況且以半夏辛味來止嘔,輔以人參溫補脾胃,胃反自然會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