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簡

《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卷四 (21)

回本書目錄

卷四 (21)

1. 論一首、脈證二十七條、方二十三首

大半夏湯方

半夏(二升洗完用),人參(三兩),白蜜(一升○千金有白朮一升生薑三兩)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揚之二百四十遍。煮藥。取二升半。溫服一升。余分再服。(千金云。揚之二三百下。外臺云。本論。治反胃支飲。水用泉水。)

三因痰嘔門。大半夏湯。治心氣不行。郁生涎飲。聚結不散。心下痞硬。腸中瀝瀝有聲。食入即吐。(即本方。)

食已即吐者。大黃甘草湯主之。(〔原注〕外臺方。又治吐水。○外臺引必效云。療胃反吐水。及吐食。)

〔鑑〕吐者。有物無聲之謂也。朝食暮吐者寒也。食已而吐者火也。以寒性遲。火性急也。故以大黃甘草湯。緩中瀉火。火平自不吐也。王肯堂曰。病人慾吐者。不可下之。又用大黃甘草。治食已即吐何也。曰欲吐者。其病在上。因而越之可也。而逆之使下。則必抑塞憤亂而益甚。

故禁之。若既已吐矣。吐而不已。有升無降。則當逆而折之。引令下行。無速於大黃。故取之也。

〔尤〕東垣通幽湯。治幽門不通。上衝吸門者。亦是此意。但有緩急之分耳。

案食入即吐。名回食。出於龔氏回春。當考。

肘後云。治人胃反不受食。食畢輒吐出。

大黃甘草湯方

大黃(四兩),甘草(一兩○肘後作二兩千金外臺同)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千金。味下。有㕮咀二字。○外臺云。如得可則隔兩日。更服一劑。神驗。千金不傳。此本仲景傷寒論方。)

千金翼云。主脾氣實。其人口中淡甘。臥憒憒痛無常處。嘔吐反胃方。

大黃(六兩)

上一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分再服。又主食即吐。並大便不通者。加甘草二兩。煮取二升半。分為三服。

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茯苓澤瀉湯主之。

〔尤〕豬苓散。治吐後飲水者。所以崇土氣勝水氣也。茯苓澤瀉湯。治吐未已。而渴欲飲水者。以吐未已。知邪未去。則宜桂枝甘姜。散邪氣。苓朮澤瀉。消水氣也。

〔鑑〕李彣云。吐而渴者。津液亡而胃虛燥也。飲水則水停心下。茯苓澤瀉降氣行飲。白朮補脾生津。此五苓散原方之義也。然胃反。因脾氣虛逆。故加生薑散逆。甘草和脾。又五苓散。治外有微熱。故用桂枝。此胃反無表熱。而亦用之者。桂枝非一於攻表藥也。乃徹上徹下。達表裡。為通行津液。和陽治水之劑也。

茯苓澤瀉湯方(〔原注〕外臺治消渴脈絕。胃反吐食者。有小麥一升。○案外臺。脈上。有陰字。此本出千金。並用小麥三升。外臺。引千金。出消渴門。)

茯苓(半斤),澤瀉(四兩○外臺作茯苓),甘草(一兩),桂枝(二兩○千金外臺作三兩),白朮(三兩),生薑(四兩○千金外臺用三兩)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內澤瀉。再煮取二升半。溫服八合。日三服。

白話文:

論一首、脈證二十七條、方二十三首

大半夏湯方

藥材:半夏(二升,洗淨後使用)、人參(三兩)、白蜜(一升)(另有記載:白朮一升、生薑三兩)

製法:將以上三味藥材,用一斗二升的水,和入蜂蜜,攪拌二百四十遍後,煮沸,取二升半藥液,溫服一升,剩餘藥液分次服用。(另有記載:攪拌二三百遍,用水以泉水為佳,此方主治反胃、支飲。)

功效:治心氣不通暢,導致痰飲鬱結不散,心下痞硬,腸鳴如水流聲,進食即吐。(即本方)

食後即吐者,宜用大黃甘草湯。(原注:外臺方,又治吐水。另有記載:療胃反吐水及吐食。)

**鑑別:**嘔吐,是指有東西吐出,沒有聲音的狀態。早晨吃東西,晚上吐出來,是寒證;吃完東西就吐,是熱證。寒證發作緩慢,熱證發作迅速,因此用大黃甘草湯緩解中焦,瀉去火氣,火氣平息後,嘔吐自然會停止。王肯堂說:病人想吐時,不可使用下瀉藥物。又問:為何用大黃甘草湯治療食後即吐?答:想吐時,病在上焦,因此可以瀉下;如果逆行使其下瀉,則會加重病情,所以禁止使用。如果已經嘔吐不止,有上升沒有下降,則應逆轉其勢,引導其下降,沒有比大黃更快速的藥物了,所以使用它。

**尤論:**東垣通幽湯,治療幽門不通,氣衝吸門,也是這個意思,只是緩急之分而已。

**考證:**食入即吐,稱為回食,出自龔氏《回春》,應當考證。

《肘後備急方》記載:治療胃反,不能進食,吃完東西就吐出來。

大黃甘草湯方

藥材:大黃(四兩)、甘草(一兩)(另有記載:甘草二兩)

製法:用三升水煎煮,取一升藥液,分次溫服。(另有記載:咀嚼藥材,如病情允許,可隔兩日再服用一劑,療效神奇。此方出自《傷寒論》)

功效:治脾氣實,患者口中感覺淡而甘,臥床時腹部隱痛部位不定,嘔吐反胃。

大黃(六兩)

製法:用六升水煎煮,取一升藥液,分次服用。又主治食後即吐且大便秘結者,加甘草二兩,煮取二升半藥液,分三次服用。

胃反,嘔吐且口渴,想喝水,宜用茯苓澤瀉湯。

**尤論:**豬苓散,治療嘔吐後想喝水,目的是增強脾土之氣,克服水氣。茯苓澤瀉湯,治療嘔吐未止,且口渴想喝水,因為嘔吐未止,說明邪氣未除,因此宜用桂枝甘草湯散邪氣,茯苓白朮澤瀉消水氣。

**鑑別:**李彣說:嘔吐且口渴,是津液損失,胃陰虛燥。喝水則水停留在心下,茯苓澤瀉能降氣行水,白朮補脾生津,這是五苓散的原意。然而胃反,是因脾氣虛弱逆亂,所以加入生薑以散逆,甘草和中。又五苓散治外感微熱,故用桂枝,此胃反無表熱,而也用它,是因為桂枝不單是攻表藥,而是能通達表裡,通行津液,和陽利水的藥物。

茯苓澤瀉湯方(原注:外臺方治消渴,脈絕,胃反吐食者,加小麥一升;另有記載:脈象上,有陰字,此方出自《千金要方》,並用小麥三升,外臺引《千金要方》,出自消渴門。)

藥材:茯苓(半斤)、澤瀉(四兩)(另有記載:茯苓)、甘草(一兩)、桂枝(二兩)(另有記載:三兩)、白朮(三兩)、生薑(四兩)(另有記載:三兩)

製法:用一斗水煎煮,取三升藥液,加入澤瀉,再煮取二升半藥液,溫服八合,一日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