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卷四 (22)
卷四 (22)
1. 論一首、脈證二十七條、方二十三首
〔程〕此方。乃五苓散。去豬苓。加甘草生薑。以豬苓過於利水。故去之。甘草生薑。長於和胃止吐。故加之。茯苓白朮澤瀉桂枝。相須宣導。補脾而利水飲。
〔魏〕服法。後煮澤瀉。取其陰性以利水。不宜煮之太過也。
蘭臺軌範云。此治蓄飲之吐。內澤瀉再煮。似先煮五味。後煮澤瀉。
外臺。集驗。茯苓小澤瀉湯。療胃反吐而渴者。(千金無方名。)
於本方。去白朮生薑。加半夏。(千金云。一方入生薑四兩。)
吐後。渴欲得水。而貪飲者。文蛤湯主之。兼主微風脈緊頭痛。
〔程〕此證貪飲。與上證欲飲水。豬苓散之思水不同。夫貪飲者。飲水必多。多則淫溢上焦。必有溢飲之患。故用此湯。以散水飲。方中皆辛甘發散之藥。故亦主微風脈緊頭痛。
〔尤〕用麻黃杏仁等發表之藥者。必兼有客邪。鬱熱於肺不解故也。觀方下云。汗出即愈。可以知矣。
文蛤湯方
文蛤(五兩),麻黃,甘草,生薑(各三兩),石膏(五兩),杏仁(五十個),大棗(十一枚)
上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溫服一升。汗出即愈。
〔程〕此大青龍湯。去桂枝。加文蛤。水停於裡。文蛤之鹹寒。可以利水而消飲。水溢於外。青龍之辛熱。可以勝濕而解表。此湯與茯苓澤瀉湯。豬苓散。皆預防水飲之劑。
張氏醫通云。是方即大青龍湯。無桂枝。有文蛤。大青龍主發散風寒兩感。今是證初不言外邪。而用取汗。何哉。蓋因陽明經中有實熱。所以貪飲。故用麻黃杏仁。開發腠理。甘草薑棗。調和營衛。石膏解利鬱熱。文蛤直入少陰。散水止渴。為太陽少陰二經散邪滌飲之聖藥。故又主微風脈緊頭痛之疾。
乾嘔吐逆。吐涎沫。半夏乾薑散主之。
〔魏〕乾嘔吐逆。吐涎沫者。亦胃中虛寒。津液變為涎沫。隨逆氣上衝作嘔也。乾嘔無物。止有涎沫。虛邪非實邪可知矣。主之以半夏乾薑散方。猶之小半夏湯惟易生薑為乾薑。以生薑性僭上而發越。不如乾薑之辛溫為度。專功理中也。用意亦甚微也。
〔尤〕與前乾嘔吐涎沫頭痛不同。彼為厥陰陰氣上逆。此是陽明寒涎逆氣不下而已。故以半夏止逆消涎。乾薑溫中和胃。漿水甘酸調中引氣。止嘔吐也。
半夏乾薑散方(千金無方名。)
半夏,乾薑(各等分)
上二味。杵為散。取方寸匕。漿水一升半。煎取七合。頓服之。(千金。作上二味。㕮咀。以漿水一升半。煮取七合。頓服之。日三。)
〔程〕脾寒則涎不攝。胃寒則氣上逆。故乾嘔吐涎沫也。半夏之辛以散逆。乾薑之熱以溫脾。煎以漿水者。藉其酸溫。以通關利膈也。此證與茱萸湯迥別。以不頭痛也。
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徹心中憒憒然。無奈者。生薑半夏湯主之。(無奈。外臺作徹無聊賴四字。噦下無徹字。)
白話文:
論一首、脈證二十七條、方二十三首
程氏所述此方,即五苓散去豬苓,並加生薑、甘草。因豬苓過於利水,故去之;生薑甘草則善於和胃止吐,故加之。茯苓、白朮、澤瀉、桂枝則互相協同,補益脾胃,同時利水消腫。
魏氏所述服法,應後煮澤瀉,取其陰寒之性以利水,不宜煮得太久。
蘭臺軌範記載,此方治療因水飲停滯而引起的嘔吐,應先煮五味藥材,再煮澤瀉。
外台秘要及經驗方中,茯苓小澤瀉湯(千金要方無此方名)用於治療胃部反覆嘔吐且口渴的症狀。
此方去白朮、生薑,加半夏。(千金要方記載一方中用生薑四兩)
嘔吐後,口渴想喝水,且喝水量很多的患者,可用文蛤湯治療,此方也兼治輕微頭痛、脈象緊弦的症狀。
程氏認為此症患者大量飲水,與豬苓散所治思飲症狀不同。貪飲者飲水量必定很多,過多的水分會溢於上焦,導致溢飲的病症,故用此湯散水飲。方中藥物皆辛甘溫熱,具有發散作用,故也主治輕微頭痛、脈象緊弦。
尤氏認為,若用麻黃、杏仁等發散藥物,必定兼有外感風邪,因肺部鬱熱未解所致。觀方中記載「汗出即愈」,即可知曉。
文蛤湯方:
文蛤五兩、麻黃三兩、甘草三兩、生薑三兩、石膏五兩、杏仁五十個、大棗十一枚
以上七味藥材,加水六升,煎煮至二升,溫服一升,汗出則病癒。
程氏認為此方為大青龍湯去桂枝,加文蛤。水停留在體內,文蛤性寒鹹,可以利水消腫;水溢於外,大青龍湯辛熱,可以祛濕解表。此湯與茯苓澤瀉湯、豬苓散一樣,都屬於預防水飲的藥方。
張氏醫通記載,此方即是大青龍湯去桂枝,加文蛤。大青龍湯主治風寒感冒,但此證初期並未提及外邪,卻用發汗法治療,這是因為陽明經中有實熱,所以患者貪飲,故用麻黃、杏仁疏通毛孔,甘草、生薑、大棗調和營衛,石膏清熱利濕,文蛤直達少陰經,散水止渴,是治療太陽經、少陰經邪氣和水飲的良藥,故也主治輕微頭痛、脈象緊弦的症狀。
乾嘔吐逆,吐出涎沫,可用半夏乾薑散治療。
魏氏認為乾嘔吐逆,吐出涎沫,是胃中虛寒,津液變為涎沫,隨逆氣上衝而嘔吐。乾嘔無物,只有涎沫,可知是虛邪而非實邪,故用半夏乾薑散。此方與小半夏湯相近,只是將生薑換成乾薑,因為生薑性偏向上浮發散,不如乾薑辛溫平和,專於溫中和胃,用藥用意甚為精微。
尤氏認為,此症與之前乾嘔吐涎沫頭痛不同。之前的症狀是厥陰經陰氣上逆,此症則是陽明經寒邪導致涎沫逆氣不能下行,故用半夏止嘔消涎,乾薑溫中和胃,米湯(漿水)酸甘,調和脾胃,引導氣機,止嘔。
半夏乾薑散方:(千金要方無此方名)
半夏、乾薑(各等分)
上二味藥材,研成細末。取一匙藥末,用米湯(漿水)一升半,煎煮至七合,一次服下。(千金要方記載:上二味藥材,研碎,用米湯(漿水)一升半,煎煮至七合,一次服下,一日三次)
程氏認為脾寒則涎液不能收斂,胃寒則氣機上逆,故出現乾嘔吐涎沫的症狀。半夏辛散,以散逆氣;乾薑溫熱,以溫補脾胃;用米湯煎藥,是藉助其酸溫之性,以通利關竅,和胃利膈。此症與茱萸湯不同,因為此症不頭痛。
病人胸中似喘非喘,似嘔非嘔,似呃逆非呃逆,心中沉悶,感覺非常不舒服,可用生薑半夏湯治療。(外台秘要記載此症為「徹無聊賴」,「噦」下無「徹」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