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簡

《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卷四 (23)

回本書目錄

卷四 (23)

1. 論一首、脈證二十七條、方二十三首

〔沈〕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誠不是喘。不是嘔。不是噦也。徹者通也。僅是通心中。憒憒然無奈。即泛泛噁心之義也。

〔尤〕寒邪搏飲。結於胸中。而不得出。則氣之呼吸往來。出入升降者阻矣。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皆寒飲與氣相搏互擊之證也。且飲水邪也。心陽臟也。以水邪而逼處心臟。欲卻不能。欲受不可。則徹心中憒憒然無奈也。生薑半夏湯。即小半夏湯。而生薑用汁。則降逆之力少。而散結之力多。乃正治飲氣相搏。欲出不出者之良法也。

生薑半夏湯方(外臺傷寒嘔噦門。引仲景傷寒論。作生薑汁半夏湯。云兼主天行。)

半夏(半升),生薑汁(一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內生薑汁。煮取一升。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服。止停後服。(外臺。作以水三升。煎半夏取一升。內薑汁取一升半。綿漉小冷。分二服。一日一夜服令盡。嘔噦一服得止者。停後服。)

〔鑑〕李彣曰。生薑半夏辛溫之氣。足以散水飲。而舒陽氣。然待小冷服者。恐寒飲固結於中。拒熱藥而不納。反致嘔逆。今熱藥冷飲。下嗌之後。冷體既消。熱性便發。情且不違。而致大益。此內經之旨也。此方與前半夏乾薑湯略同。但前溫中氣。故用乾薑。此散停飲。故用生薑。

前因嘔吐上逆。頓服之。則藥力猛峻。足以止逆降氣。嘔吐立除。此心中無奈。寒飲內結。難以猝消。故分四服。使胸中邪氣。徐徐散也。

外臺。必效。療腳氣方。

大半夏(三兩淨削去皮),生薑汁(三升)

上二味。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空腹一服盡。每日一劑。三劑必好。此方梁公家出方。始有本。奇異神效。

又文仲。療腳氣入心。悶絕欲死者。

半夏(三兩洗切),生薑汁(一升半)

上二味。內半夏。煮取一升八合。分四服。極效。

又深師。療傷寒病啘不止。半夏散。

半夏(洗焙乾)

上一味。末之。生薑湯和。服一錢匕。

乾嘔噦。若手足厥者。橘皮湯主之。(肘後云。治卒嘔啘。又厥逆方。)

〔程〕乾嘔噦。則氣逆於胸膈間。而不行於四末。故手足為之厥。橘皮能降逆氣。生薑為嘔家聖藥。小劑以和之也。然乾嘔非反胃。厥非無陽。故下咽氣行即愈。

〔尤〕未可便認陽虛。而遽投溫補也。

橘皮湯方(外臺。引仲景傷寒論。名小橘皮湯。云兼主天行。)

橘皮(四兩),生薑(半斤○外臺作去皮八兩)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下咽即愈。(外臺。二味下。有狹長切三字。)

外臺。廣濟。橘皮湯。療嘔噦不止。

於本方中。加枇杷葉甘草。

又延年。人參飲。主吐。

於本方中。加人參。

又範汪半夏湯。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療心腹虛冷。遊痰氣上。胸脅滿不下食。嘔逆胸中冷。

白話文:

沈氏認為,患者似有喘、嘔、噦之症,但又非真正之喘、嘔、噦,而是氣機不暢,胸中鬱悶不適,一種泛泛作嘔的感覺。

尤氏認為,這是寒邪與飲邪結聚於胸中,阻礙氣機升降所致,因此出現似喘非喘、似嘔非嘔、似噦非噦的症狀。寒飲逼迫心臟,導致胸中鬱悶不適。生薑半夏湯,以生薑汁代替乾薑,減弱了降逆之力,增強了散結之力,是治療寒飲與氣相搏的良方。

生薑半夏湯的組成及用法如下:半夏半升,生薑汁一升,加水三升煎煮,取二升,加入生薑汁,再煮取一升,稍涼後分四服,每日三次,夜服一次,嘔吐停止後即可停藥。另有其他劑量及用法記載。

李彣認為,生薑半夏辛溫,能散寒飲、舒陽氣,但需稍涼後服用,避免寒飲拒藥。熱藥配冷飲,冷飲先消,熱性後發,符合內經之旨。此方與前半夏乾薑湯略同,但前者溫中氣,用乾薑;此方散停飲,用生薑。因嘔吐上逆頓服藥效猛烈,此症寒飲內結,難以速效,故分四服,徐徐散邪。另有其他治療腳氣的生薑半夏湯方劑記載。

程氏認為,乾嘔噦是氣逆於胸膈,不能通行四末,導致手足厥冷。橘皮能降逆氣,生薑是嘔吐的良藥,小劑量配合使用。乾嘔非反胃,厥冷非陽虛,下咽氣行即可痊癒。

尤氏認為,不可輕易判斷為陽虛而投用溫補藥物。

橘皮湯的組成及用法如下:橘皮四兩,生薑半斤(或去皮八兩),加水七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下咽即愈。另有其他加味橘皮湯的記載,如加枇杷葉、甘草、人參等。

範汪半夏湯用於痰飲,以溫藥和之,治療心腹虛冷,痰氣上逆,胸脅滿悶,不思飲食,嘔逆,胸中寒冷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