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卷四 (24)
卷四 (24)
1. 論一首、脈證二十七條、方二十三首
於本方中。加半夏。
噦逆者。橘皮竹茹湯主之。
〔魏〕噦逆者。胃氣虛寒固矣。亦有少挾虛熱作噦者。將何以為治。仲景主之。橘皮竹茹湯。橘皮竹茹。行氣清胃。而毫不犯攻伐寒涼之忌。佐以補中益氣。溫胃之品。而胃氣足胃陽生。浮熱不必留意也。上諸方於嘔吐噦家。淺深緩急之治。可謂至詳盡矣。
案噦。說文。氣牾也。楊上善注陰陽應象大論云。氣折也。王氏準繩云。噦於月切。又乙劣切。乙劣之訛。遂為吃逆。亦猶俗呼團為突欒。角為葛洛。其故明矣。而活人書等。以噦為咳逆。如金鑑。仍襲其說。然樓氏綱目。王氏準繩。張氏類經。辨訂其非尤詳。今不繁引也。
橘皮竹茹湯方
橘皮(二斤),竹茹(二升),大棗(三十枚),生薑(半斤),甘草(五兩),人參(一兩)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活人。有半夏。)
〔鑑〕李彣曰。噦有屬胃寒者。有屬胃熱者。此噦逆因胃中虛熱。氣逆所致。故用人參甘草大棗補虛。橘皮生薑散逆。竹茹甘寒。疏逆氣而清胃熱。因以為君。
外臺。深師大橘皮湯。療傷寒嘔噦。胸滿虛煩不安。
於本方。去竹茹大棗。
又廣濟。麥門冬湯。療煩熱嘔逆。不下食。食則吐出。
於本方。去橘皮。加麥門冬茅根。
活人大橘皮湯。動氣在下。不可發汗。發汗則無汗。心中大煩。骨節疼痛。目運惡寒。食則反吐谷不得入。先服大橘皮湯。吐止後。服小建中湯。(即本方。)
三因橘皮竹茹湯。治咳逆嘔噦。胃中虛冷。每一噦。至八九聲相連。收氣不回。至於驚人。(即本方。)
夫六腑氣絕於外者。手足寒。上氣腳縮。五臟氣絕於內者。利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
〔程〕手足寒者。陽不行於四末也。上氣者。宗氣衰微也。平人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宗氣衰則奔促上氣也。腳縮者。寒主收引。無陽以伸也。此六腑氣絕於外者如此。下利不禁者。下焦不闔也。脾衰則四臟俱衰。故經曰。脾氣孤弱。五液注下。下焦不闔。
清便下重。即不禁之謂也。下甚而至於手足不仁者。四體絕也。此五臟氣絕於內者如此。
〔徐〕下甚。手足因無陰以維陽。而臟氣不相統攝。則為不仁。不仁者。伸縮皆不能也。
下利脈沉弦者下重。脈大者為未止。脈微弱數者。為欲自止。雖發熱不死。
〔魏〕此滯下之病。非飧泄之病也。沉為陽陷入陰分。沉中見弦。為少陽之氣。不能宣達。故氣隨陽降而下重也。脈沉弦而大者。陽氣陷入之深而且多。故為未止。脈微弱者。陽氣陷入淺而少。更兼見數。陽氣勃勃。欲動於陰。斯易為升達也。故為欲自止。是以雖滯下而發熱。
亦不死也。若夫脈沉弦而大。再身見發熱。陽邪入陰而熾盛。陰分受傷而煎耗。可以有死之道也。
白話文:
論一首、脈證二十七條、方二十三首
在這個處方中,加入半夏。
呃逆者,橘皮竹茹湯主治。
(魏氏注)呃逆者,胃氣虛寒固然如此,也有些夾雜虛熱而導致呃逆,該如何治療呢?仲景的橘皮竹茹湯,橘皮、竹茹行氣清胃,卻絲毫不會犯忌攻伐寒涼;輔以補中益氣、溫胃的藥物,則胃氣充足、胃陽生發,浮熱就不必在意了。以上諸方對於嘔吐呃逆,無論輕重緩急的治療,可謂非常詳盡。
考究「呃」字,《說文》解釋為氣逆也。楊上善注《陰陽應象大論》說,是氣阻也。王氏《準繩》說,「呃」音月切,又音乙劣切,「乙劣」音訛,遂為「吃逆」,如同俗語稱「團」為「突欒」、「角」為「葛洛」一樣,其道理很明白。而《活人書》等書,將「呃」視為咳嗽逆氣,如《金鑑》也沿襲這種說法,然而樓氏《綱目》、王氏《準繩》、張氏《類經》都詳細辨析了其錯誤,在此就不多引述了。
橘皮竹茹湯方
橘皮(二斤)、竹茹(二升)、大棗(三十枚)、生薑(半斤)、甘草(五兩)、人參(一兩)
上六味,用水一斗,煮取三升,溫服一升,一日三次服用。(《活人書》中加了半夏。)
(鑑證)李彣說:呃逆有屬於胃寒的,有屬於胃熱的。此種呃逆是由於胃中虛熱、氣逆所致,故用人參、甘草、大棗補虛;橘皮、生薑散逆;竹茹甘寒,疏散逆氣而清胃熱,因此作為君藥。
《外臺秘要》中的深師大橘皮湯,治療傷寒嘔逆、胸滿、虛煩不安。
在這個方子中,去掉竹茹、大棗。
又,《廣濟方》的麥門冬湯,治療煩熱嘔逆、不思飲食,進食就嘔吐。
在這個方子中,去掉橘皮,加入麥門冬、茅根。
《活人書》的大橘皮湯,氣滯在下,不可發汗,發汗則無汗,心中煩躁,骨節疼痛,畏寒,進食則反吐,食物不能入口。先服大橘皮湯,嘔吐止後,服用小建中湯(即本方)。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的橘皮竹茹湯,治療咳嗽逆氣、嘔逆,胃中虛冷,每次呃逆,可達八九聲相連,氣息不能收回,甚至驚人。(即本方)。
六腑之氣外泄者,手足冰冷,上氣、腳抽筋;五臟之氣內虛者,下痢不止,嚴重者手足麻木。
(程氏注)手足冰冷,是陽氣不能到達四肢末端;上氣,是宗氣衰弱;平常人宗氣積聚於胸中,從喉嚨而出,貫通心脈,以進行呼吸,宗氣衰弱則氣促上氣;腳抽筋,是寒邪收引,沒有陽氣伸展,所以六腑之氣外泄如此。下痢不止,是下焦不固;脾氣衰弱則四臟俱衰,所以經書說:「脾氣虛弱,五液注下,下焦不固。」
便溏下墜,就是下痢不止的意思;下痢嚴重以至於手足麻木,是四肢氣血衰竭,所以五臟之氣內虛如此。
(徐氏注)下痢嚴重,手足因陰虛而不能溫養陽氣,臟腑氣機不能統攝,則會麻木不仁;麻木不仁,伸縮都不能。
下痢脈象沉弦者,下墜;脈象大者,病未止;脈象微弱而數者,將要自愈。即使發熱也不會死亡。
(魏氏注)這是腸胃氣滯導致的病症,不是食積泄瀉的病症。脈象沉,是陽氣陷入陰分;沉中見弦,是少陽之氣不能宣達,所以氣隨陽氣下降而下墜;脈象沉弦而大者,陽氣陷入很深而且很多,所以病未止;脈象微弱者,陽氣陷入淺而少,又見脈象數,陽氣勃勃欲動於陰,容易上升通達,所以將要自愈。因此,即使是腸胃氣滯而發熱,也不會死亡。但是如果脈象沉弦而大,又全身發熱,陽邪入侵陰分而熾盛,陰分受損而消耗,則可能有死亡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