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簡

《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卷四 (25)

回本書目錄

卷四 (25)

1. 論一首、脈證二十七條、方二十三首

汪氏傷寒辨注云。此辨熱利之脈也。脈沉弦者。沉主裡。弦主急。故為裡急後重。如滯下之證也。脈大者邪熱甚也。經云。大則病進。故為利未止也。脈微弱數者。此陽邪之熱已退。真陰之氣將復。故為利自止也。下利一候。大忌發熱。茲者脈微弱而帶數。所存邪氣有限。故雖發熱不至死耳。

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少陰負趺陽者。為順也。(少陰以下。厥陰篇。玉函成本。分為兩條。)

〔尤〕下利厥冷無脈。陰亡而陽亦絕矣。灸之所以引既絕之陽。乃厥不回脈不還。而反微喘。殘陽上奔。大氣下脫。故死。下利為土負水勝之病。少陰負趺陽者。水負而土勝也。故曰順。(詳傷寒論輯義。以下三條同。)

下利有微熱而渴。脈弱者今自愈。(今。宋板傷寒論。作令。下同。)

〔尤〕微熱而渴者。胃陽復也。脈弱者。邪氣衰也。正復邪衰。故今自愈。

下利脈數。有微熱汗出。今自愈。設脈緊為未解。(趙本。下利上。有若字。非。)

〔程〕寒則下利。脈數有微熱。則裡寒去。汗出則表氣和。表裡俱和。故今自愈。設復緊者。知寒邪尚在。是為未解也。

下利脈數而渴者。今自愈。設不瘥。必圊膿血。以有熱故也。

〔程〕脈數而渴。則寒邪去而利當止。經曰。若脈不解。而下不止。必挾熱而便膿血。此有熱陷於下焦。使血流腐而為膿也。

下利。脈反弦。發熱身汗者自愈。

〔程〕脈弦為寒。發熱則陽氣復。汗出則寒邪去。故知自愈。

〔尤〕弦脈陰陽兩屬。若與發熱身汗並見。則弦亦陽也。與脈數有微熱汗出正同。故愈。按上數條。皆是傷寒邪氣入里之候。故或熱。或渴。或汗出。或脈數。陽氣既復。邪氣得達則愈。若雜病濕熱下利之證。則發熱口渴脈數。均非美證。內經云。下利身熱者死。仲景云。下利手足不逆冷。

反發熱者不死。蓋內經所言者。雜病濕熱下利之證。仲景所言者。傷寒陰邪內入之證。二者不可不分也。

下利氣者。當利其小便。(氣。脈經。作熱。)

〔尤〕下利氣者。氣隨利失。即所謂氣利是也。小便得利。則氣行於陽。不行於陰而愈。故曰當利其小便。喻氏所謂急開支河者。是也。

下利。寸脈反浮數。尺中自澀者。必清膿血。

〔徐〕下利果屬寒。脈應沉遲。反浮數。其陽勝可知。而尺中自澀。澀為陽邪入陰。此亦熱多。故曰必圊膿血。詳傷寒論輯義厥陰篇。以下四條同。

下利清穀。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脹滿。

〔程〕寒不殺穀。寒勝則下利清穀也。若發其表汗出。則胃中之陽益虛。其寒益勝。故作脹滿。

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穀者。必鬱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陽下虛故也。(案厥。趙本。作熱非。)

白話文:

汪氏《傷寒辨注》說,這是辨別熱利脈象的方法。脈沉弦,沉主裡證,弦主急,所以是裡急後重,如同滯下之證。脈大,邪熱甚重,經書說「脈大則病進」,所以瀉痢未止。脈微弱而數,這是陽邪之熱已退,真陰之氣將要恢復,所以瀉痢自行停止。瀉痢一症,最忌發熱,這裡脈象微弱而略帶數,殘存的邪氣有限,所以即使發熱也不會致死。

瀉痢伴隨手足厥冷、無脈,灸治也不溫暖,如果脈象不恢復,反而微喘,就會死亡。少陰脈象弱,趺陽脈象盛,這是順利的徵兆。(少陰以下,厥陰篇,《玉函本草》將此分為兩條。)

瀉痢厥冷無脈,陰氣已亡,陽氣也絕了。灸法是為了引導已絕的陽氣,但厥冷不回,脈象不恢復,反而微喘,這是殘餘的陽氣上衝,大氣下陷,所以死亡。瀉痢是脾土受損,水濕過盛的病症;少陰脈弱,趺陽脈盛,這是水濕過盛,脾土被克的現象,所以說是順利的徵兆。(詳見《傷寒論輯義》,以下三條相同。)

瀉痢伴隨微熱和口渴,脈象弱,現在會自行痊癒。(「今」字,宋版《傷寒論》作「令」,下同。)

微熱而渴,是胃陽氣恢復的表現;脈象弱,是邪氣衰弱的表現。正氣恢復,邪氣衰弱,所以現在會自行痊癒。

瀉痢脈象數,伴隨微熱汗出,現在會自行痊癒。如果脈象緊,則表示病症尚未解除。(趙氏版本,下利上,有「若」字,是錯誤的。)

寒邪導致瀉痢,脈象數,伴隨微熱,則裡寒已去;汗出則表氣和解。表裡都和解了,所以現在會自行痊癒。如果脈象仍然緊,就知道寒邪仍然存在,表示病症尚未解除。

瀉痢脈象數而口渴,現在會自行痊癒。如果病症未愈,必定會排出膿血,因為有熱邪的緣故。

脈象數而口渴,則寒邪已去,瀉痢應該停止。《傷寒論》說:「如果脈象不解,瀉痢不止,必定夾雜熱邪而排出膿血。」這是因為熱邪陷於下焦,導致血液腐敗而形成膿血。

瀉痢,脈象反而是弦脈,發熱出汗,就會自行痊癒。

弦脈代表寒邪,發熱則陽氣恢復,汗出則寒邪去除,所以知道會自行痊癒。

弦脈陰陽都屬之,如果與發熱出汗同時出現,則弦脈也代表陽氣。這與脈象數,伴隨微熱汗出的情況相同,所以會痊癒。以上幾條,都是傷寒邪氣入侵裡證的徵兆,所以或有發熱、或口渴、或汗出、或脈象數的表現,陽氣恢復,邪氣得以排出,則會痊癒。如果是雜病濕熱導致的瀉痢,則發熱、口渴、脈象數都不是好的徵兆。《內經》說:「瀉痢伴隨身熱者會死亡。」張仲景說:「瀉痢手足不發冷,反而發熱者不會死亡。」《內經》所說的是雜病濕熱導致的瀉痢;張仲景所說的是傷寒陰邪內入的病症,這兩者不能混淆。

瀉痢伴隨氣虛,應該促進小便通暢。(「氣」字,《脈經》作「熱」。)

瀉痢伴隨氣虛,氣隨瀉痢而流失,這就是所謂的「氣利」。小便通暢,則氣行於陽,不滯於陰而痊癒,所以說應該促進小便通暢。喻氏所說的「急開支河」就是這個意思。

瀉痢,寸脈反而浮數,尺脈卻澀滯,必定會排出膿血。

瀉痢如果是寒邪引起的,脈象應該沉遲,反而浮數,說明陽氣盛;而尺脈澀滯,澀滯是陽邪入侵陰證的表現,這也是熱邪較盛,所以說必定會排出膿血。(詳見《傷寒論輯義》厥陰篇,以下四條相同。)

瀉痢排出清稀的穀物樣大便,不可攻其表,出汗必定脹滿。

寒邪不會傷及穀氣,寒邪盛則瀉痢排出清稀的穀物樣大便。如果發汗,則胃中陽氣更虛,寒邪更盛,所以會脹滿。

瀉痢脈象沉而遲,病人面色稍紅,身體略有微熱,瀉痢排出清稀的穀物樣大便,必定要鬱冒出汗才能痊癒。病人必定略微厥冷,這是因為面色紅潤,下焦虛弱的緣故。(按:厥,趙氏版本作「熱」,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