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簡

《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卷四 (26)

回本書目錄

卷四 (26)

1. 論一首、脈證二十七條、方二十三首

汪氏傷寒論辨注云。下利脈沉而遲。裡寒也。所下者清穀。裡寒甚也。面少赤身微熱。下焦虛寒。無根失守之火。浮於上越於表也。以少赤微熱之故。其人陽氣雖虛。猶能與陰寒相爭。必作鬱冒汗出而解。鬱冒者。頭目之際。郁然昏冒。乃真陽之氣。能勝寒邪。里陽回而表和順。

故能解也。病人必微厥者。此指未汗出鬱冒之時而言。面戴陽。系下虛。此申言面少赤之故。下虛。即下焦元氣虛。按仲景雖云汗出而解。然於未解之時。當用何藥。郭白雲云。不解。宜通脈四逆湯。

下利後。脈絕。手足厥冷。晬時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者死。

〔尤〕下利後。脈絕手足厥冷者。陰先竭而陽後脫也。是必俟其晬時經氣一周。其脈當還。其手足當溫。設脈不還。其手足亦必不溫。則死之事也。

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

〔尤〕下利腹脹滿。里有寒也。身體疼痛。表有邪也。然必先溫其里。而後攻其表。所以然者。裡氣不充。則外攻無力。陽氣外泄。則裡寒轉增。自然之勢也。而四逆用生附。則寓發散於溫補之中。桂枝有甘芍。則兼固里於散邪之內。仲景用法之精如此。

四逆湯方(方見上。)

桂枝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甘草(三兩炙○趙本作二兩案據太陽篇當作二兩),生薑(三兩○案據太陽篇脫切字),大棗(十二枚○案據太陽篇脫擘字)

上五味㕮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稀粥一升。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淋漓。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後服。(淋漓。太陽篇。作流離。)

下利三部脈皆平。按之心下堅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利下。脈經有後字。似是。

〔沈〕三部脈皆平。下利而按之心下堅者。脈證不符。是非風寒所屬。當責食填胃中。未傷血氣。而不形於脈也。故用大承氣湯。峻攻有形之滯。則下利自止。經謂土鬱奪之。通因通用之法也。

下利脈遲而滑者。實也。利未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沈〕此亦食滯之利也。食壅於胃。氣道不利。故脈來遲。然脈雖遲。而非虛寒之比。但遲為氣壅。滑為血實。血實氣壅。水穀為病。故為實也。內滯中氣不和。利未欲止。但恐成停擱之患。故宜大承氣湯。急奪其邪也。

下利。脈反滑者。當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氣湯。

〔程〕經曰。滑為有宿食。故當下去之。而利自愈。

〔鑑〕趙良曰。下利。虛證也。脈滑。實脈也。以下利之虛證。而反見滑實之脈。故當有所去也。

下利已瘥。至其年月日時復發者。以病不盡故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白話文:

汪氏《傷寒論辨注》說:下痢脈沉而遲,是裡寒。所下的是清穀,裡寒更甚。面色稍紅,身體微熱,是下焦虛寒,無根之虛火浮於上,越於表。因面色稍紅微熱,所以此人陽氣雖虛,還能與陰寒相爭,必定會發汗而解。鬱冒是指頭目昏沉,這是真陽之氣能勝寒邪,裡陽回升,表邪和順,所以能解。病人必定微厥,這是指未汗出、未鬱冒之前。面色發紅,是下焦虛。這是說明面色稍紅的原因,下虛,就是下焦元氣虛弱。按《傷寒論》雖說汗出而解,然而在未解的時候,該用什麼藥?郭白雲說:不解,宜用通脈四逆湯。

下痢後,脈絕,手足厥冷,到第二天脈回,手足溫暖則活;脈不回,手足也不溫則死。

下痢後,脈絕手足厥冷,是陰氣先竭,陽氣後脫。必須等到第二天經氣一周,脈當會回,手足當會溫暖。如果脈不回,手足也不溫,那就是死。

下痢腹脹滿,身體疼痛,應先溫裡再攻表。溫裡宜用四逆湯,攻表宜用桂枝湯。

下痢腹脹滿,是裡有寒邪;身體疼痛,是表有邪氣。但必須先溫裡,然後再攻表。這是因為裡氣不充實,則外攻無力;陽氣外泄,則裡寒加重,這是自然的道理。四逆湯用生附子,則溫補中寓有發散;桂枝湯有甘草芍藥,則散邪中兼顧固護裡氣。仲景用藥之精妙如此。

桂枝湯方: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炙甘草(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切細,加水七升,小火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服藥後片刻,喝稀粥一升,以助藥力。溫暖覆蓋約一小時,全身微微出汗最好,不可像水一樣大量淋漓。如果一服藥就汗出病癒,則停後服。

下痢,三部脈皆平,按壓心下堅硬,應急下之,宜用大承氣湯。

三部脈皆平,下痢而按壓心下堅硬,脈證不符,不是風寒所致,應是飲食停滯於胃中,尚未傷及血氣,所以不顯於脈象,故用大承氣湯峻攻有形的滯物,則下痢自止。經書說“土鬱奪之”,是通因通用之法。

下痢,脈遲而滑,是實證。下痢尚未停止,應急下之,宜用大承氣湯。

這也是飲食停滯引起的痢疾。食物阻塞於胃,氣道不通,所以脈來遲緩。然而脈雖遲,卻不是虛寒之脈。遲是氣壅,滑是血實。血實氣壅,水穀為病,所以是實證。內有滯物,中氣不和,下痢尚未停止,擔心會成為停滯的病患,所以宜用大承氣湯,迅速攻邪。

下痢,脈反而滑,應當有所去除,瀉下後則痊癒,宜用大承氣湯。

經書說:脈滑是有宿食,所以應該瀉下它,然後痢疾自然痊癒。

下痢是虛證,脈滑是實脈。下痢是虛證,卻出現滑實之脈,所以應該有所去除。

下痢已經痊癒,到了一定的年月日時又復發,是因為病邪未盡,應當瀉下,宜用大承氣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