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簡

《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卷四 (27)

回本書目錄

卷四 (27)

1. 論一首、脈證二十七條、方二十三首

〔沉〕此舊積之邪復病也。下利瘥後。至期年月日時復發者。是前次下利之邪。隱僻腸間。今值臟腑司令之期。觸動舊邪而復發。然隱僻之根未除。終不能愈。故當大承氣迅除之耳。

案程尤並云。脾主信。故按期復發。鑿甚。許氏本事方云。有人因憂愁中傷食。結積在腸胃。故發吐利。自冬後至暑月。稍傷則發暴下。數日不已。玉函云。下利至隔年月日。不期而發者。此為有積。宜下之。止用溫脾湯。(厚朴。乾薑。甘草。桂心。附子。大黃。)尤佳。

如難取。可佐以乾薑丸。(即備急丸。加人參。)後服白朮散。(即附子理中湯。去甘草乾姜。加木香生薑大棗。)戴氏證治要訣云。瀉已愈。隔年及後期復瀉。古論云。病有期年而發者。有積故也。宜感應丸。並本條之義也。

大承氣湯(見痓病中。)

下利譫語者。有燥屎也。小承氣湯主之。

〔鑑〕下利。裡虛證也。譫語。裡實證也。何以決其有燥屎也。若脈滑數。知有宿食也。其利穢黏。知有積熱也。然必脈證如此。始可知其有燥屎也。宜下之以小承氣湯。於此推之。而燥屎又不在大便硬不硬也。

〔尤〕譫語者。胃實之徵。為有燥屎也。與心下堅。脈滑者大同。然前用大承氣者。以因實而致利去之。惟恐不速也。此用小承氣者。以病成而適實攻之。恐傷及其正也。(見厥陰篇。當參考。)

小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厚朴(三兩炙○趙本作二兩),枳實(大者三枚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二服。得利則止。

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尤〕此治濕寒內淫。臟氣不固。膿血不止者之法。赤石脂理血固脫。乾薑溫胃驅寒。粳米安中益氣。崔氏去粳米。加黃連當歸。用治熱利。乃桃花湯之變法也。(案崔氏方。名黃連丸。出外臺傷寒門。)

〔鑑〕初病下利。便膿血者。大承氣湯。或芍藥湯下之。熱盛者。白頭翁湯清之。若日久滑脫。則當以桃花湯。養腸固脫可也。

桃花湯方

赤石脂(一斤一半銼一半篩末),乾薑(一兩),粳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溫七合。內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張氏傷寒宗印云。石脂色如桃花。故名桃花湯。或曰。即桃花石。徐氏傷寒類方云。兼末服。取其留滯收澀。

外臺。崔氏療傷寒後。赤白滯下無數。阮氏桃華湯方。

赤石脂(八兩冷多白滯者加四兩),粳米(一升),乾薑(四兩冷多白滯加四兩切)

上三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服一升。不瘥復作。熱多則帶赤。冷多則帶白。(傷寒論。千金。範汪同。張仲景傷寒論煮湯和赤石脂末一方寸匕服。)

千金桃花丸,治下冷臍下攪痛。

白話文:

論一首、脈證二十七條、方二十三首

久病復發的下痢,是先前下痢的邪氣潛伏在腸道之間,等到臟腑氣血運行的特定時間,觸動舊邪而再次發作。因為潛伏的病根沒有去除乾淨,所以終究不能痊癒,必須使用大承氣湯迅速清除病邪。

有人因為憂慮傷及脾胃,導致飲食積滯在腸胃,出現嘔吐腹瀉的症狀。從冬天到夏天,只要稍微受寒就會再次發作暴瀉,持續數日不止。下痢即使間隔數月甚至一年,不定期發作,也是因為有積滯,應該使用瀉下藥物治療。溫脾湯(厚朴、乾薑、甘草、桂心、附子、大黃)效果很好,如果難以服用,可以佐以乾薑丸(即備急丸,加人參),之後服用白朮散(即附子理中湯,去甘草、乾薑,加木香、生薑、大棗)。瀉下後痊癒,隔年或之後再次發作下痢,這是因為體內有積滯,應該服用感應丸。

大承氣湯(詳見痓病篇)。

下痢伴隨神志不清,是因為有燥屎,用小承氣湯治療。

下痢是臟腑虛弱的表現,神志不清則是臟腑實邪的表現,為什麼能判斷有燥屎呢?如果脈象滑數,說明有宿食;如果大便黏膩污穢,說明有積熱。只有脈象和症狀都符合上述情況,才能判斷有燥屎,應該使用小承氣湯治療。所以,判斷燥屎與否,不在於大便是否堅硬。

神志不清是胃實的徵兆,表明有燥屎,這與心下堅硬、脈象滑數的情況很相似。之前使用大承氣湯治療,是因為邪實導致下痢,力求迅速清除病邪;而這裡使用小承氣湯,是因為疾病已經成型,邪實已定,用溫和的方法攻邪,以免損傷正氣。(詳見厥陰篇,可以參考)。

小承氣湯方:大黃(四兩)、厚朴(三兩,炙)、枳實(大者三枚,炙)

下痢排出膿血,用桃花湯治療。

這是治療濕寒內侵,臟腑氣虛,膿血不止的方法。赤石脂具有止血固脫的作用,乾薑溫胃驅寒,粳米能安中益氣。崔氏的方子去掉了粳米,加了黃連、當歸,用於治療熱性下痢,是桃花湯的變法。(崔氏方劑名為黃連丸,出自《外台秘要》傷寒門)。

初期下痢排出膿血,可以用大承氣湯或芍藥湯瀉下;熱盛者,用白頭翁湯清熱。如果病程較長,出現滑脫的症狀,就應該用桃花湯來養護腸胃,止住滑脫。

桃花湯方:赤石脂(一斤半,一部分銼碎,一部分篩成粉末)、乾薑(一兩)、粳米(一升)

千金桃花丸,治療下腹冷痛,臍下絞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