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卷四 (28)
卷四 (28)
1. 論一首、脈證二十七條、方二十三首
乾薑,赤石脂(各十兩)
上二味。蜜丸如豌豆。服十丸。日三服。加至二十丸。
和劑局方。桃花丸。治腸胃虛弱。冷氣乘之。臍腹攪痛。下痢純白。或冷熱相搏。赤白相雜。腸滑不禁。日夜無度。(方同上。只面和為丸為異。)
肘後方。赤石脂湯。療傷寒若下膿血者。
於本方中。去粳米。加附子。
外臺。文仲久下痢膿血方。
於本方中。加烏梅。
千金。大桃花湯。治冷白滯痢腹痛。
於本方。去粳米。加當歸。龍骨。牡蠣。附子。白朮。人參。甘草。芍藥。
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趙本。作重下。)
〔程〕熱利下重。則熱客於腸胃。非寒不足以除熱。非苦不足以堅下焦。故加一熱字。別以上之寒利。
〔魏〕滯下之病多熱。不同於瀉泄下利之證多寒也。故名之曰熱利。而以下重別之。
白頭翁湯方(外臺。引千金翼云。此張仲景傷寒論方。)
白頭翁(三兩○趙本及傷寒論作二兩),黃連,黃柏,秦皮(各三兩)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不愈更服。
錢氏溯源集云。白頭翁。神農本經。言其能逐血止腹痛。陶弘景謂其能止毒痢。故以治厥陰熱痢。黃連苦寒。能清濕熱厚腸胃。黃柏瀉下焦之火。秦皮亦屬苦寒。治下痢崩帶。取其收澀也。
外臺。古今錄驗。白頭翁湯。療寒急下。及滯下方。
本方。去黃柏。加乾薑。甘草。當歸。石榴皮。
證類本草。阿膠條。引續傳信方。張仲景調氣方。治赤白痢。無問遠近。小腹㽲痛不可忍。出入無常。下重疼悶。每發麵青。手足俱變者。黃連。一兩。去毛。好膠。手許大碎。蠟。如彈子大。三味以水一大升。先煎膠令散。次下蠟。又煎令散。即下黃連末。攪相和分為三服。
惟須熱吃。冷即難吃。神效。案此方。亦見玉函經附遺。名調氣飲。用三味。各三錢。知卻是繫於後人改定。並附備考。
下利後。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梔子豉湯主之。
〔程〕更煩。言本有煩。不為利除而轉甚也。
〔尤〕熱邪不從下減。而復上動也。按之心下濡。則中無阻滯可知。故曰虛煩。
〔鑑〕此利後。熱遺於胸中也。按之心下濡。雖熱而非實熱。故用此以清其虛煩。
梔子豉湯方
梔子(十四枚),香豉(四合綿裹○趙本綿作絹非)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則止。(詳傷寒論輯義。厥陰篇。下同。)
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尤〕挾熱下利者。久則必傷脾陰。中寒清穀者。甚則並傷腎陽。裡寒外熱。汗出而厥。有陰內盛而陽外亡之象。通脈四逆湯。即四逆加乾薑一倍。所謂進而求陽。以收散亡之氣也。(詳傷寒論輯義厥陰篇。)
白話文:
論一首、脈證二十七條、方二十三首
乾薑、赤石脂各十兩,製成蜜丸,如豌豆大小。每次服用十丸,一日三次,逐漸增加至每次二十丸。
這是和劑局方的桃花丸,用於治療腸胃虛弱,受寒邪侵襲導致的臍腹絞痛、下痢白稀便,或寒熱交雜、赤白混雜便、腸滑便頻等症狀。(此方與前文所述方法相同,僅丸劑製作方式不同。)
肘後方記載的赤石脂湯,用於治療傷寒導致下痢膿血的病症,需去除原方中的粳米,並加入附子。
外台秘要記載的文仲久下痢膿血方,需在原方中加入烏梅。
千金要方記載的大桃花湯,用於治療因寒邪導致的白稀便下痢、腹痛,需去除原方中的粳米,並加入當歸、龍骨、牡蠣、附子、白朮、人參、甘草、芍藥。
對於熱邪導致的下痢里急後重,則應使用白頭翁湯。(趙氏本草中記載為里急後重)
程氏注釋:熱利下重,說明熱邪侵犯腸胃,需要寒涼之品才能除熱,苦味之品才能固澀下焦,所以加上「熱」字,以區別於其他寒涼導致的下痢。
魏氏注釋:久瀉的病症多為熱邪所致,與多為寒邪導致的泄瀉不同,故名為「熱利」,並以「下重」加以區分。
白頭翁湯方(外台秘要引自千金翼方,此方出自張仲景傷寒論)
白頭翁三兩(趙氏本草及傷寒論作二兩)、黃連、黃柏、秦皮各三兩。以上四味藥材,加水七升,煎煮至二升,去渣,溫服一升,若病情未癒,可再次服用。
錢氏溯源集記載:白頭翁,《神農本草經》記載其能逐血止腹痛,陶弘景認為其能止毒痢,因此用於治療厥陰熱痢。黃連苦寒,能清濕熱,滋養腸胃;黃柏瀉下焦之火;秦皮也屬苦寒,治療下痢崩漏,取其收澀之效。
外台秘要、古今錄驗記載:白頭翁湯用於治療寒邪導致的急下痢,以及久瀉的病症。此方需去除黃柏,並加入乾薑、甘草、當歸、石榴皮。
證類本草阿膠條引述續傳信方、張仲景調氣方:治療赤白痢,不論病程長短,小腹絞痛難忍,排便次數不定,下痢里急後重,發病時面色青白,手足冰冷等症狀。用黃連一兩(去毛)、阿膠適量(如手大小,切碎)、蜂蠟適量(如彈子大小)。加水一升,先煎阿膠至溶解,再放入蜂蠟煎至溶解,最後加入黃連末,攪拌均勻,分三次服用。必須趁熱服用,冷了就不好服用了,療效很好。此方亦見於玉函經附錄,名為調氣飲,用三味藥材,各三錢,可知此方是後人改定的。
下痢之後,更加煩躁,按壓心下部位覺得潮濕,這是虛煩的症狀,需用梔子豉湯治療。
程氏注釋:更煩躁,是指原有的煩躁症狀因下痢未除而加重。
尤氏注釋:熱邪未從下焦消除,反而上犯心胸,按壓心下部位覺得潮濕,說明體內並無阻滯,所以稱之為虛煩。
鑑氏注釋:這是下痢之後,熱邪留滯於胸中,按壓心下部位覺得潮濕,雖然是熱證,但並非實熱,因此用此方清泄虛煩。
梔子豉湯方
梔子十四枚,香豉四合(用棉布包裹)(趙氏本草中記載為絹非棉)
以上二味藥材,加水四升,先煎煮梔子至二升半,再加入香豉,煎煮至一升半,去渣,分二次服用,溫服一劑,若能嘔吐則停止用藥。(詳見傷寒論輯義厥陰篇,下同)
下痢清穀,裡寒外熱,汗出而厥冷,需用通脈四逆湯治療。
尤氏注釋:伴有熱邪的下痢,時間久了必然損傷脾陰;裡寒清穀,嚴重時也會損傷腎陽。裡寒外熱,汗出而厥冷,有陰盛陽衰之象,通脈四逆湯,即四逆湯加倍的乾薑,所謂進而求陽,以收斂散失的陽氣。(詳見傷寒論輯義厥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