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卷三 (19)
卷三 (19)
1. 論一首、脈證二十一條、方十九首
沖氣即低。而反更咳胸滿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湯。去桂加乾薑細辛。以治其咳滿。
〔尤〕服前湯已。沖氣即低。而反更咳胸滿者。下焦沖逆之氣既伏。而肺中伏匿之寒飲續出也。故去桂枝之辛而導氣。加乾薑細辛之辛而入肺者。合茯苓五味甘草。消飲驅寒。以泄滿止咳也。
案成無己云。桂枝泄奔豚。故桂枝加桂湯。用五兩。以主奔豚氣。從小腹上至心者。今沖氣即低。乃桂之功著矣。故去之。沈氏金鑑並云。枝走表。故去之。非。
苓甘五味姜辛湯方
茯苓(四兩),甘草,乾薑,細辛(各三兩),五味子(半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服。(服字。依俞本補。)
咳滿即止。而更復渴。沖氣復發者。以細辛乾薑為熱藥也。服之當遂渴。而渴反止者。為支飲也。支飲者法當冒冒者必嘔。嘔者復內半夏。以去其水。
〔沈〕此支飲內蓄。而復發也。咳滿即止。肺之風寒已去。而更發渴。沖氣復發者。飲滯外邪。留於胸膈未除也。即以細辛乾薑熱藥推之。若無痰飲內蓄。而服細辛乾薑熱藥。助其燥熱。應當遂渴。而渴反止者。是內飲上溢喉間。浸潤燥熱。故不作渴。但阻胸中陽氣。反逆上行而冒。
然冒家陽氣上逆。飲亦隨之而上。故冒者必嘔。嘔者於前去桂茯苓五味甘草湯。復內半夏。消去其水。嘔即止矣。
〔尤〕所以治渴而沖氣動者。惜未之及也。約而言之。沖氣為麻黃所發者。治之如桂苓五味甘草。從其氣而導之矣。其為姜辛所發者。則宜甘淡鹹寒。益其陰以引之。亦自然之道也。若更用桂枝。必捍格不下。即下亦必復沖。所以然者。傷其陰故也。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乾薑細辛半夏湯方
茯苓(四兩),甘草,細辛,乾薑(各二兩○千金同外臺作三兩),五味子,半夏(各半升)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服。(服字。依俞本補。)
案金鑑。去甘草。名苓桂五味甘草去甘草去桂加乾薑細辛半夏湯。未詳所據。
水去嘔止。其人形腫者。加杏仁主之。其證應內麻黃。以其人遂痹。故不內之。若逆而內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虛。麻黃髮其陽故也。
〔徐〕形腫。謂身腫也。肺氣已虛。不能遍布。則滯而腫。故以杏仁利之。氣不滯則腫自消也。其證應內麻黃者。水腫篇云。無水虛腫者。謂之氣水。發其汗則已。發汗宜麻黃也。以其人遂痹。即前手足痹也。逆而內之。謂誤用麻黃。則陰陽俱虛而厥。然厥之意尚未明。故曰所以必厥者。
以其人因血虛不能附氣。故氣行澀而痹。更以麻黃湯藥。發泄其陽氣。則亡血復汗。溫氣去而寒氣多。焉得不厥。正如新產亡血復汗。血虛而厥也。
白話文:
沖氣下陷,反而咳嗽胸悶者,可用桂苓五味甘草湯,去除桂枝,加入乾薑、細辛,以治療咳嗽胸悶。
先前服用桂苓五味甘草湯後,沖氣下陷,反而咳嗽胸悶加重,是因為下焦逆沖之氣已潛伏,而肺中潛藏的寒飲持續湧出。所以要去除桂枝的辛溫之性以疏導氣機,加入乾薑、細辛的辛溫之性以溫肺,再配合茯苓、五味子、甘草,以消除水飲、驅散寒邪,以緩解胸悶止咳。
成無己說,桂枝能泄奔豚氣,所以桂枝加桂湯用五兩,主治奔豚氣從小腹上衝至心臟。現在沖氣下陷,正是桂枝的功效顯著,所以去除它。沈氏《金鑑》也說,桂枝走表,所以去除它,這說法並不完全正確。
茯苓四兩,甘草、乾薑、細辛各三兩,五味子半升。以上五味,加水八升,煎煮至三升,去渣,溫服半升,一日三次。
咳嗽胸悶停止後,又再次口渴,沖氣再次發作,這是因為細辛、乾薑屬於溫熱藥,服用後應當更加口渴,但口渴反而停止,這是支飲的表現。支飲的症狀是患者會感到胸悶憋氣,並伴有嘔吐,嘔吐後應再加入半夏,以去除水飲。
這是支飲內蓄,再次發作。咳嗽胸悶停止後,肺部的風寒已去,但再次口渴,沖氣再次發作,是因為飲邪和外邪停留在胸膈未除。所以用細辛、乾薑溫熱藥來驅逐它。如果沒有痰飲內蓄,服用細辛、乾薑溫熱藥,會助長燥熱,應當更加口渴,但口渴反而停止,這是內飲上溢至喉間,浸潤燥熱,所以不感到口渴,只是阻礙胸中陽氣,反而逆行向上而感到胸悶。
胸悶時陽氣上逆,水飲也隨之向上,所以胸悶必會嘔吐,嘔吐後,之前服用的桂苓五味甘草湯要再加入半夏,以消除水飲,嘔吐就會停止。
治療口渴和沖氣動的原因,這點尚未講到。簡而言之,沖氣是由麻黃引起的,治療方法像桂苓五味甘草湯一樣,順著氣機來疏導。如果是乾薑、細辛引起的,就應該使用甘、淡、鹹、寒的藥物,滋養陰液來引導它,這也是自然之道。如果再次使用桂枝,必然會阻礙藥力下行,即使下行,也必然會再次沖氣。這是因為損傷陰液的緣故。
茯苓四兩,甘草、細辛、乾薑各二兩(《千金方》及《外台秘要》作三兩),五味子、半夏各半升。以上六味,加水八升,煎煮至三升,去渣,溫服半升,一日三次。
《金鑑》方去甘草,名為苓桂五味甘草去甘草去桂加乾薑細辛半夏湯,其根據不明。
嘔吐停止後,如果病人形體腫脹,加入杏仁治療。此證候應該內服麻黃,但因為病人已經痺證,所以不內服。如果逆行內服,必然會厥逆。這是因為病人血虛,麻黃發散陽氣的緣故。
形體腫脹,是指全身腫脹。肺氣已虛,不能遍佈全身,就會停滯而腫脹,所以用杏仁利水。氣機通暢,腫脹就會自然消退。此證候應該內服麻黃的,水腫篇說,沒有水而虛腫的,稱為氣水,發汗就能痊癒,發汗宜用麻黃。因為病人已經痺證,也就是手足痺證,逆行內服,是指誤用麻黃,就會陰陽俱虛而厥逆。然而厥逆的意思尚不明確,所以說必然會厥逆。
因為病人血虛,不能固攝氣血,所以氣機運行澀滯而痺證。再用麻黃湯藥,發散陽氣,就會耗損血液又發汗,溫煦之氣去除而寒邪增多,焉得不厥逆。正如產後失血又發汗,血虛而厥逆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