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簡

《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卷三 (18)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8)

1. 論一首、脈證二十一條、方十九首

久咳數歲。其脈弱者可治。實大數者死。其脈虛者必苦冒。其人本有支飲在胸中故也。治屬飲家。

〔沈〕久咳數載。是非虛勞咳嗽。乃脾肺素本不足。肺氣滯而不利。津化為飲。上溢胸中肺葉空竅之處。即支飲伏飲之類。內之伏飲相招。風寒襲入。內外合邪而發。世謂痰火。屢屢舉發者是矣。然久咳必是邪正兩衰。其脈故弱。脈證相應。故為可治。實大數者。邪熱熾盛。

陰氣大虧。甚者必造於亡。故主死也。脈虛者。乃上焦膻中。宗氣不布。痰飲濁陰。上溢胸中。氣逆上衝。所以苦冒。冒者。瞑眩黑花昏暈之類。因其人本有支飲。存蓄胸中。則當治其支飲。而咳自寧。故治屬飲家。

咳逆倚息。不得臥。小青龍湯主之。

〔尤〕倚息。倚幾而息。能俯而不能仰也。

〔沈〕此表裡合邪之治也。肺主聲。變動為咳。胸中素積支飲。招邪內入。壅逆肺氣。則咳逆倚息。不得臥。是形容喘逆。不能撐持。體軀難舒。呼吸之狀也。故用小青龍之麻桂甘草。開發腠理以驅外邪。從表而出。半夏細辛。溫散內伏之風寒。而逐痰飲下行。乾薑溫肺行陽。

而散裡寒。五味芍藥。以收肺氣之逆。使表風內飲。一齊而解。此乃寒風挾飲咳嗽之主方也。

青龍湯下已。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小腹。上衝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熱如醉狀。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覆冒者。與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治其氣衝。(程本。作若面熱如醉。程云。下已。當作汗已。金鑑從之。誤。)

〔沈〕此下皆服小青龍湯。外邪解而里飲未除。擾動內陽之變也。表邪雖退。內飲未消。拒格胸間。心火不得下達。反刑肺金。則多唾口燥。猶如肺痿之類也。但飲為陰邪。而內僻則陽氣衰微。故寸脈沉。下焦陽微。故尺脈微。而手足厥逆。因服青龍散劑。擾亂下焦。虛陽即隨衝任之脈。

厥而上行。故氣從小腹上衝胸咽。至於手足痹而不用。真陽以挾胃熱上衝。其面翕熱如醉狀。沖氣復反下流陰股。不歸腎間而行決瀆。故小便難。沖氣往返。擾動胸中留飲。則時覆冒。故易桂苓。以逐沖氣歸源。五味收斂肺氣之逆。甘草安和脾胃。不使虛陽上浮。此乃救逆之變方也。

〔徐〕不堪發散動其氣衝。以致肺燥。如痿而多唾。唾者其痰薄如唾也。又口燥。燥者覺口乾。非渴也。下流陰股。謂浮於面之陽。旋覆在兩股之陰。作熱氣也。

桂苓五味甘草湯方

茯苓(四兩),桂枝(四兩去皮○千金用二兩外臺用一兩),甘草(炙三兩○千金二兩),五味子(半升)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外臺云。以千金校之。亦脫此方。今於仲景方錄附之。案今千金。載此方。可疑。)

白話文:

論一首、脈證二十一條、方十九首

久咳數年,脈象虛弱的可以治療,脈象實大而數的必死。脈象虛弱的人一定會頭昏腦脹,這是因為他們原本就有積存在胸中的支飲(痰飲)。治療應針對痰飲。

久咳數年,並非虛勞咳嗽,而是脾肺原本不足,肺氣鬱滯不通,津液化為痰飲,溢於胸中肺葉空竅之處,也就是支飲、伏飲之類。內在的伏飲相互招引,外邪風寒入侵,内外邪氣交合而發病,世人稱為痰火,反覆發作就是這樣。然而,久咳必然是正邪兩虛,所以脈象虛弱,脈證相符,因此可以治療。脈象實大而數,則邪熱熾盛,陰氣大傷,嚴重者必死。脈象虛弱者,上焦膻中之氣無法佈散,痰飲濁陰上溢胸中,氣逆上衝,所以會頭昏腦脹。頭昏腦脹指的是昏眩、眼花、昏迷等症狀。因為此人原本就有積存在胸中的支飲,所以應該治療支飲,咳嗽自然就會好轉,故治療應針對痰飲。

咳嗽劇烈,呼吸困難,無法平臥,宜用小青龍湯治療。

倚息指的是倚靠著東西才能呼吸,能俯卧卻不能仰卧。

這是治療表裡合邪的方法。肺主呼吸,功能失常則為咳嗽。胸中原本積聚的支飲,招引外邪入侵,阻塞肺氣,就會出現咳嗽劇烈、呼吸困難、無法平臥的症狀,這是形容呼吸急促,難以支撑身體,身體難以舒展,呼吸困難的樣子。所以使用小青龍湯中的麻黃、桂枝、甘草,來疏通毛孔,驅除外邪,從體表排出;用半夏、細辛溫散內在的風寒,並使痰飲下降;用乾薑溫肺行陽,散寒;用五味子、芍藥,收斂肺氣的逆氣,使表邪和內飲同時消除。這是治療風寒挾飲咳嗽的主方。

服用小青龍湯之後,出現唾液增多、口乾、寸脈沉而尺脈微弱、手足厥逆、氣從小腹上衝胸咽、手足麻痹、面部潮紅如醉酒狀,並向下流至陰部,小便困難,時常頭昏腦脹,則應服用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治療其氣衝上逆。

服用小青龍湯之後,外邪已解,但裡面的痰飲尚未清除,擾動內在陽氣所致。雖然表邪已退,但內飲未消,阻滯胸間,心火不能下達,反而傷害肺金,所以出現唾液增多、口乾,類似肺痿的症狀。但因為痰飲屬於陰邪,內在受阻則陽氣衰微,所以寸脈沉,下焦陽氣虛弱,所以尺脈微弱,而手足厥逆。因為服用小青龍湯,擾亂了下焦,虛陽就隨著衝任脈向上衝,所以氣從小腹上衝胸咽,以至於手足麻痹而無力。真陽挾帶胃熱上衝,所以面部潮紅如醉酒狀。衝氣又向下流至陰部,不歸於腎臟而影響排尿,所以小便困難。衝氣往返,擾動胸中殘留的痰飲,所以時常頭昏腦脹。所以改用桂苓五味甘草湯,來疏通衝氣,使之歸於正位,五味子收斂肺氣的逆氣,甘草調和脾胃,不使虛陽上浮,這是治療氣逆的變方。

不能過度發散,動其氣衝,以免導致肺燥,如同肺痿一樣唾液增多,唾液指的是痰液稀薄如唾液;又口乾,口乾指的是感覺口乾,並非口渴;向下流至陰部,指的是浮於面部的陽氣,迴流到兩股的陰部,形成熱氣。

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方:

茯苓四兩,桂枝四兩(去皮,千金方用二兩,外台秘要方用一兩),炙甘草三兩(千金方用二兩),五味子半升。

以上四味藥,加水八升,煮成三升,去渣,分溫三次服用。(外台秘要方說,根據千金方校正,也缺少這個方子,現在在仲景方中附上。現在千金方記載這個方子,值得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