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簡

《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卷三 (17)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7)

1. 論一首、脈證二十一條、方十九首

經驗良方云。衡陽屈朝奉。治小兒上吐下瀉。用五苓為末。生薑自然汁為丸。麻子大。量兒大小。米飲送下。

附方

外臺。茯苓飲。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後。心胸間虛。氣滿不能食。消痰氣令能食。(外臺。痰飲食不消。及嘔逆不下食門。引延年云。仲景傷寒論同。)

茯苓,人參,白朮(各三兩),枳實(二兩),橘皮(二兩半),生薑(四兩)

上六味。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分溫三服。如人行八九里進之。(味下外臺有切以二字。合下。有去滓二字。)

〔沈〕脾虛不與胃行津液。水蓄為飲。貯於胸膈之間。滿而上溢。故自吐出水。後邪去正虛。虛氣上逆。滿而不能食也。所以參朮。大健脾氣。使新飲不聚。姜橘枳實。以驅胃家未盡之飲。日消痰氣。令能食耳。

外臺延年茯苓飲。主風痰氣吐嘔水者。(即本方。出風痰門。)

又茯苓湯。主風痰氣發。即嘔吐欠呿。煩悶不安。或吐痰水者。

即本方。去枳實。

咳家。其脈弦為有水。十棗湯主之。(方見上○主之下。千金。有不能臥出者。陰不受邪故也十一字。)

〔魏〕咳家專為痰飲在內。逆氣上衝之咳嗽言也。故其脈必弦。無外感家之浮。無虛勞家之數。但見弦者。知有水飲在中為患也。

〔尤〕脈弦為水。咳而脈弦。知為水飲漬入肺也。十棗湯逐水氣。自大小便去。水去則肺寧而咳愈。按許仁則論飲氣咳者。由所飲之物。停澄在胸。水氣上衝。肺得此氣。便成咳嗽。經久不已。漸成水病。其狀不限四時晝夜。遇諸動嗽物即劇。乃至雙眼突出。氣如欲斷。汗出大小便不利。

吐痰飲涎沫無限。上氣喘急。肩息。每旦眼腫。不得平眠。此即咳家有水之證也。著有干棗三味丸亦佳。大棗六十枚。葶藶一升。杏仁一升。合搗作丸。桑白皮飲。下七八丸。日再。稍稍加之。以大便通利為度。

案外臺。更有加巴豆牽牛五味丸。當參考。

夫有支飲家。咳煩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歲。宜十棗湯。(方見上○趙本。無或字。)

〔徐〕夫有支飲家。乃追原之詞也。謂支飲本不痛。蔓延至胸痹而痛。氣上逆為咳。火上壅為煩。已有死道矣。不卒死。甚至一百日。或經年之久。其虛可知。幸元氣未竭也。原其病支飲為本。病本不拔。終無愈期。逡巡不愈。正醫家以虛故畏縮。故因宜十棗湯。以見攻病不嫌峻。不得悠悠以待斃也。

〔魏〕不卒死。仲景之意。宜早治以十棗湯。至一百日或一歲。則難治矣。宜十棗湯者。宜於百日一歲之前也。若謂日久飲深。宜十棗湯。恐非聖人履霜堅冰之意。總之涵泳白文自明。

案千金。本條之後。有一條云。咳而引脅下痛者。亦十棗湯主之。不知是本經之舊文否。

白話文:

論一首、脈證二十一條、方十九首

經驗良方說,衡陽的屈朝奉治療小兒上吐下瀉,方法是用五苓散磨成粉末,用生薑的汁液做成像麻子一樣大的丸藥,根據孩子的年齡大小調整藥量,用米湯送服。

附方:

外台秘要記載的茯苓飲,用於治療心胸中停積痰飲,自行吐出水後,心胸空虛,氣脹不能進食的症狀,能消痰化氣,使人恢復食慾。(外台秘要、痰飲飲食不消、以及嘔吐不下食的相關記載,與張仲景的傷寒論記載相同。)

處方:茯苓、人參、白朮(各三兩)、枳實(二兩)、橘皮(二兩半)、生薑(四兩)

以上六味藥,加水六升,煮成一升八合,分三次溫服。服藥的間隔如同人步行八九里路的時間。(外台秘要方劑中,有“切以二字”、“去滓二字”等注記。)

沈某認為:脾虛不能將津液輸送到胃部,水液停積形成痰飲,貯存在胸膈之間,積滿後溢出,所以會自行吐出水。之後邪氣去除,正氣虛弱,虛氣上逆,氣脹所以不能進食。因此用人參、白朮大補脾氣,使新的水液不致停積;用生薑、橘皮、枳實驅除胃中未盡的積水,逐漸消散痰飲,使病人恢復食慾。

外台秘要和延年方中記載的茯苓飲,主治因風痰引起的嘔吐清水。(就是這個方子,出自風痰門。)

還有一種茯苓湯,主治風痰引起的嘔吐、張口呼吸困難、煩悶不安,或吐出痰水的症狀。

此方與茯苓飲相同,只是去掉了枳實。

咳家論中說:脈象弦細表示有水飲,十棗湯主治。(方劑見上文,千金要方中記載:“不能臥出者,陰不受邪故也”十一字。)

魏某認為:咳家論專門論述的是體內痰飲逆氣上衝引起的咳嗽。所以脈象一定是弦細的,沒有外感咳嗽的浮脈,也沒有虛勞咳嗽的數脈。只有見到弦細脈,就知道體內有水飲作祟。

尤某認為:脈象弦細代表有水飲。咳嗽且脈象弦細,就知道是水飲浸漬入肺引起的。十棗湯能逐除水氣,從大小便排出。水氣排出,肺部就會恢復正常,咳嗽也就好了。許仁則論述飲氣咳,是由於飲入的食物停積在胸中,水氣上衝,肺部受到這種氣的影響,就產生咳嗽,久治不愈,逐漸發展成水病。其症狀不限於四季晝夜,遇到任何誘發咳嗽的因素都會加重,甚至出現雙眼突出、氣息將絕、汗出、大小便不利等症狀。

患者會吐出大量的痰飲涎沫,氣喘,呼吸困難,每天早晨眼睛腫脹,不能平臥安睡。這就是咳家論中“有水”的證候。服用干棗三味丸效果也很好,處方:大棗六十枚,葶藶子一升,杏仁一升,混合搗碎製成丸藥,用桑白皮湯送服七八丸,每天服用兩次,逐漸增加劑量,以大便通暢為度。

案:外台秘要中,還有加入巴豆、牽牛子的五味丸,可以參考。

患有支飲,咳嗽、煩躁、胸痛的病人,不會立即死亡,可持續一百天,甚至一年,宜用十棗湯。(方劑見上文,趙本草中無“或”字。)

徐某認為:支飲,是追溯病源的說法。意思是說,支飲本身並不疼痛,蔓延到胸痹才引起疼痛,氣逆上衝引起咳嗽,火邪壅盛引起煩躁。這已經是病入膏肓了。不會立即死亡,但可持續一百天,甚至一年之久,可見其虛弱的程度。幸好元氣未竭。追溯其病源,支飲是根本,病根不除,就沒有痊癒的希望。治療拖延不愈,正因為醫生害怕病人虛弱而不敢積極治療。所以應該使用十棗湯,說明治療疾病不應害怕藥物峻猛,不能慢慢等待病人死亡。

魏某認為:不會立即死亡,是仲景的意思,應該及時用十棗湯治療。如果拖到一百天甚至一年,就難以治療了。使用十棗湯,應該在一百天或一年之前。如果說時間久了,水飲深入了,就應該用十棗湯,恐怕不是聖人“履霜堅冰”的道理。總之,細細體會原文就能明白。

案:千金要方中,本條之後,還有一條說:咳嗽牽引脅肋下疼痛的,也可用十棗湯治療。不知道這是不是本經的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