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卷三 (16)
卷三 (16)
1. 論一首、脈證二十一條、方十九首
小半夏加茯苓湯方
半夏(一升),生薑(半斤),茯苓(三兩一法四兩○外臺引千金用四兩方後云仲景傷寒論茯苓三兩餘並同案今本千金用三兩)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千金注云。)胡洽。不用茯苓。用桂心四兩。三因方。名大半夏湯。
千金。茯苓湯。主胸膈痰滿。
於本方中。加桂心。方後云。冷極者。加附子。氣滿。加檳榔。
聖濟總錄。半夏加茯苓湯。治三焦不順。心下痞滿。膈間有水。目眩悸動。(即本方。)
和劑局方。茯苓半夏湯。治停痰留飲。胸膈滿悶。咳嗽嘔吐。氣短噁心。以致飲食不下。(即本方。)
易簡方。消暑丸。治傷暑發熱頭痛。
半夏(一斤醋五升煮乾),茯苓(半斤),甘草(半斤)
上為細末。以生薑汁作薄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粒水下。
又二陳湯。治痰飲為患。或嘔吐噁心。或頭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發為寒熱。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
於本方。加甘草陳皮烏梅。
直指云。暑家氣虛脈虛。或飲水過多。或冷藥無度。傷動其中。嘔吐不食。自利不渴。此則外熱裡寒。無惑乎傷暑伏熱之說。非理中湯不可也。又有冷藥過度。胃寒停水。潮熱而嘔。或身熱微煩。此則陽浮外而不內。非小半夏加茯苓湯不可也。
直指。大半夏湯。治痰飲。(即本方。)
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癲。徐沈尤魏並作顛。金鑑云。癲當是巔字。巔者。頭也。文義相屬。此傳寫訛。案作顛為是。此乃顛倒眩暈之謂。)
〔尤〕瘦人不應有水。而臍下悸。則水動於下矣。吐涎沫則水逆於中矣。甚而顛眩。則水且犯於上矣。形體雖瘦。而病實為水。乃病機之變也。顛眩。即頭眩。苓朮豬澤。甘淡滲泄。使腸間之水。從小便出。用桂者。下焦水氣。非陽不化也。曰多服暖水汗出者。蓋欲使表裡分消其水。非挾有表邪。而欲兩解之謂。
〔鑑〕此條臍下有悸。是水停臍下為病也。若欲作奔豚。則為陽虛。當以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五苓散方
澤瀉(一兩一分),豬苓(三分去皮),茯苓(三分),白朮(三分),桂枝(二分去皮)
上五味。為末。白飲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白飲。外臺。作水。醫壘元戎。作白米飲。○詳見於傷寒論輯義。)
朱氏集驗方。治偏墜吊疝方。
即本方。煎蘿蔔子煎湯調下。(吉州彭履仲方。)
直指方。便毒門。五苓散。疏利小便。以泄敗精。用蔥二莖。煎湯調下。
得效方。小兒門。五苓散。治陰核氣結。腫大釣痛。多因啼怒不止。傷動陰氣。結聚不散得之。或胎婦啼泣過傷。令兒生下。小腸氣閉。加以風冷。血水相聚。水氣上乘於肺。故先喘。而後疝痛。外腎不硬。臍下痛楚不可忍。惟利二便則安。以木通蔥白茴香食鹽。煎湯調下。得小便利為效。
白話文:
論一首、脈證二十一條、方十九首
小半夏加茯苓湯方
將半夏一升、生薑半斤、茯苓三兩(或四兩,不同版本記載略有差異)加水七升煮成一升五合,分次溫服。胡洽方不用茯苓,改用桂心四兩,名為大半夏湯。千金方中茯苓湯主治胸膈痰滿,本方加桂心,若病人極度寒冷則加附子,氣滿則加檳榔。聖濟總錄記載本方治療三焦不順、心下痞滿、膈間積水、目眩悸動。和劑局方記載本方治療痰飲停滯、胸膈滿悶、咳嗽嘔吐、氣短噁心、飲食不下等症狀。
易簡方消暑丸,治療傷暑發熱頭痛,用半夏(以醋五升煮乾一斤)、茯苓半斤、甘草半斤研末,用生薑汁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服用。
二陳湯治療痰飲所致的嘔吐、噁心、頭暈、心悸、中脘不適、寒熱、脾胃不和等症狀,可加甘草、陳皮、烏梅。
直指方指出,暑熱病患者氣虛脈虛,或飲水過多,或服用寒涼藥物過度,導致嘔吐、不食、腹瀉卻不口渴,屬外熱內寒,需用理中湯;若因寒涼藥物過度導致胃寒、停水,出現潮熱嘔吐、身熱微煩等症狀,則需用小半夏加茯苓湯。直指方也記載大半夏湯治療痰飲。
若瘦人臍下悸動、吐涎沫、癲眩,屬水飲內停,可用五苓散治療。(癲眩原文有歧義,應指頭暈目眩)尤氏註解認為,瘦人出現這些症狀是因為水液停滯,桂枝可化解下焦水氣。金鑑註解認為,臍下悸動是水停於臍下。若出現奔豚症狀,則屬陽虛,需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五苓散方
將澤瀉一兩一分、豬苓三分(去皮)、茯苓三分、白朮三分、桂枝二分(去皮)研末,用白飲(或水)送服,每次方寸匕,一日三次,多喝溫水,汗出則病癒。
朱氏集驗方用本方加蘿蔔子煎湯治療偏墜吊疝。
直指方用本方加蔥治療便毒。
得效方用本方治療小兒陰核氣結腫大疼痛,或因啼哭過度導致小腸氣閉,水氣上衝肺部,先喘後疝痛,需配合木通、蔥白、茴香、食鹽等藥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