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卷三 (15)
卷三 (15)
1. 論一首、脈證二十一條、方十九首
〔沈〕此支飲上溢。而嘔之方也。凡外邪上逆作嘔。必傷津液。應當作渴。故謂嘔家本渴。渴則病從嘔去。謂之欲解。若心下有支飲。停蓄胸膈制燥。故嘔而不渴。則當治飲。
〔尤〕半夏味辛性燥。辛可散結。燥能蠲飲。生薑製半夏之悍。且以散逆止嘔也。
小半夏湯方
半夏(一升),生薑(半斤)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
外臺。虛煩門。小品杯水湯。方後云。方有半夏。必須著生薑。不爾戟人咽。千金云。生薑嘔家之聖藥。
千金云。有人常積氣結而死。其心上暖。以此湯少許汁。入口遂活。(出傷寒發黃門。)
千金。小半夏湯。病心腹虛冷。遊痰氣上。胸脅滿不下食。嘔逆者方。
即於本方中。加橘皮。(一方。有桂心甘草。)
楊氏家藏方。水玉湯。治眉稜骨痛不可忍者。此痰厥也。(即本方。)
嚴氏濟生方。玉液湯。治七情傷感。氣鬱生涎。隨氣上逆。頭目眩暈。心嘈忪悸。眉稜骨痛。
即本方。入沉香水一呷溫服。
直指。半夏丸。治吐血下血。崩中帶下。喘急痰嘔。中滿虛腫。亦消宿瘀。百病通用。
圓白半夏(刮淨捶扁以生薑汁調和飛白麵作軟餅包掩半夏慢火炙令色黃去面取半夏為末)
上末。米糊丸綠豆大。日乾。每三四十丸。溫熟水下。
腹滿口舌乾燥。此腸間有水氣。己椒藶黃丸主之。
〔程〕痰飲留於中。則腹滿。水穀入於胃。但為痰飲。而不為津液。故口舌乾燥也。上證曰。水走腸間。瀝瀝有聲。故謂之痰飲。此腸間有水氣。亦與痰飲不殊。故用此湯。以分消水飲。
〔尤〕水既聚於下。則無復潤於上。是以腸間有水氣。而口舌反乾燥也。後雖有水飲之入。只足以益下趨之勢。口燥不除。而腹滿益甚矣。
防己椒目葶藶大黃丸方(千金。名椒目丸。)
防己,椒目,葶藶(熬○千金用二兩餘同),大黃(各一兩)
上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飲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兩。
〔程〕此水氣在小腸也。防己椒目。導飲於前。清者得從小便而出。大黃葶藶。推飲於後。濁者得從大便而下也。此前後分消。則腹滿減而水飲行。脾氣轉而津液生矣。若渴則甚於口舌乾燥。加芒硝。佐諸藥。以下腹滿。而救脾土。
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半夏加茯苓湯主之。(卒。千金。作諸。據千金外臺。半夏上脫小字。)
〔尤〕飲氣逆於胃則嘔吐。滯於氣則心下痞。凌於心則悸。蔽於陽則眩。半夏生薑。止嘔降逆。加茯苓。去其水也。
〔鑑〕趙良曰。經云。以辛散之。半夏生薑。皆味辛。本草。半夏可治膈上痰。心下堅嘔逆眩者。亦上焦陽氣虛。不能升發。所以半夏生薑並治之。悸則心受水凌。非半夏可獨治。必加茯苓。去水下腎逆以安神。神安則悸愈也。
白話文:
論一首、脈證二十一條、方十九首
沈氏認為,這是支飲上溢而引起的嘔吐。凡是外邪上逆導致嘔吐,必然會損傷津液,因此會感到口渴,所以說嘔吐的病人本就口渴。口渴則疾病隨著嘔吐而減輕,稱為將要痊癒。如果心下有支飲停留在胸膈,導致乾燥,則嘔吐而不口渴,就應該治療支飲。
尤氏認為,半夏味辛性燥,辛味可以散結,燥性可以去除飲邪。生薑可以制約半夏的峻烈之性,並且可以用來散寒止嘔。
小半夏湯方:
半夏一升,生薑半斤。
上兩味,加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溫服兩次。
《外台秘要》虛煩門、小品杯水湯方後記載:此方含有半夏,必須加入生薑,否則會刺激咽喉。《千金要方》記載:生薑是治療嘔吐的聖藥。
《千金要方》記載:有人因氣結積聚而死,其心胸溫熱,用此湯少量汁液入口,竟然活了過來。(出自《傷寒論·發黃門》)
《千金要方》記載:小半夏湯用於治療心腹虛冷、痰氣上逆、胸脅滿悶、不思飲食、嘔逆的病症。
此方中可加橘皮。(另一方中,有桂心甘草。)
楊氏家藏方,水玉湯,治療眉稜骨疼痛難忍的病症,這是痰厥。(即本方。)
嚴氏《濟生方》,玉液湯,治療七情傷感、氣鬱生涎、隨氣上逆、頭目眩暈、心煩嘈雜、悸動、眉稜骨疼痛。
即本方,加入沉香少量,溫服。
《直指方》半夏丸,治療吐血、下血、崩漏、帶下、喘促、痰嘔、腹部脹滿、虛腫,也能消散宿瘀,百病皆可用。
圓白半夏(刮淨、捶扁,用生薑汁調和飛白麵,做成軟餅包裹半夏,慢火烘烤至黃色,去餅取半夏研末)
上藥研末,米糊做成綠豆大小丸藥,曬乾。每次服用三四十丸,溫熱水送服。
腹部脹滿,口舌乾燥,這是腸道內有水氣,《己椒藶黃丸》主治此病。
程氏認為,痰飲停留在體內,則腹部脹滿;水穀進入胃中,只是痰飲,而非津液,所以口舌乾燥。上文中說:「水在腸間流動,瀝瀝有聲」,所以稱為痰飲。此腸間有水氣,也與痰飲無異,所以用此湯分消水飲。
尤氏認為,水液聚積在下,則不能滋潤上部,所以腸間有水氣,而口舌反而乾燥。即使以後有水飲的加入,也只足以增加向下趨勢,口乾不除,而腹脹更甚。
防己椒目葶藶大黃丸方:(《千金要方》名椒目丸)
防己、椒目、葶藶(熬製,《千金要方》用二兩餘同)、大黃(各一兩)
上四味,研末,蜜丸如梧子大小。飯前服用一丸,一日三次,逐漸增加劑量。口中如有津液,口渴者,加芒硝半兩。
程氏認為,這是水氣在小腸。防己、椒目導引水飲向前,清者從小便排出;大黃、葶藶推動水飲向後,濁者從大便排出。這樣前後分消,則腹脹減輕,水飲通利,脾氣轉運,津液自然生成。如果口渴甚於口舌乾燥,加芒硝佐助諸藥,以瀉下腹滿,救護脾土。
突然嘔吐,心下痞滿,膈間有水液,眩暈、心悸者,用半夏加茯苓湯主治。(「卒」,《千金要方》作「諸」,據《千金要方外台》半夏上脫小字。)
尤氏認為,水飲之氣逆於胃則嘔吐,停滯於氣分則心下痞滿,侵犯於心則心悸,蒙蔽於陽則眩暈。半夏、生薑止嘔降逆,加茯苓,利水。
鑑氏趙良說:經書上說,用辛味散之,半夏、生薑都是辛味藥。本草記載,半夏可以治療膈上痰飲、心下堅硬、嘔逆、眩暈,這也是上焦陽氣虛弱,不能升發,所以半夏、生薑一起治療。心悸是因為心臟受水液侵犯,不能單用半夏治療,必須加茯苓,去水下行,以安神。神安則心悸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