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簡

《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卷三 (14)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4)

1. 論一首、脈證二十一條、方十九首

案防己。古稱木防己。分漢木而為二種者。蘇敬陳藏器以後之說。太平御覽。載吳氏本草曰。木防己。一名解離。一名解燕。神農辛。黃帝岐伯桐君苦無毒。李氏大寒。如葛莖蔓延如芄。白根外黃似桔梗。內黑文如車輻解。可以證矣。又案防己。散飲泄水。石膏清肺熱。止喘滿。

桂枝人參通陽補氣。若夫水邪結實者。非石膏之所能治。代以芒硝。峻開堅結。加茯苓利水道也。

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

〔程〕內經曰。清陽出上竅。支飲留於心膈。則上焦之氣。濁而不清。清陽不能走於頭目。故其人苦眩冒也。

〔尤〕冒者。昏冒而神不清。如有物冒蔽之也。眩者。目眩轉。而乍見玄黑也。

澤瀉湯方(外臺。引深師云。是本仲景傷寒論方。)

澤瀉(五兩),白朮(二兩)

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

〔程〕白朮之甘苦。以補脾則痰不生。澤瀉之甘鹹。以入腎則飲不蓄。小劑以治支飲之輕者。(外臺。煮取一升下。有又以水一升。煮取五合。此二汁十三字。)

支飲胸滿者。厚朴大黃湯主之。

〔尤〕胸滿。疑作腹滿。支飲多胸滿。此何以獨用下法。厚朴大黃。與小承氣同。設非腹中痛而閉者。未可以此輕試也。

〔鑑〕胸字。當是腹字。若是胸字。無用承氣湯之理。是傳寫之訛。支飲胸滿。邪在肺也。宜用木防己湯葶藶大棗湯。飲滿腹滿。邪在胃也。故用厚朴大黃湯。即小承氣湯也。

千金云。厚朴大黃湯。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坐久飲過度所致也。其脈虛者必冒。胸中本有支飲。支飲胸滿主之之方。

厚朴大黃湯方(外臺。引千金云。此本仲景傷寒論方。)

厚朴(一尺),大黃(六兩),枳實(四枚○千金作四兩外臺厚朴枳實下俱有炙字)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張氏醫通云。此即小承氣。以大黃多。遂名厚朴大黃湯。若厚朴多。則名厚朴三物湯。此支飲胸滿者。必緣其人素多濕熱。濁飲上逆所致。故用盪滌中焦藥治之。

支飲不得息。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原注〕方見肺癰中○外臺。引千金云。此本仲景傷寒論方。)

〔徐〕肺因支飲。滿而氣閉也。一呼一吸曰息。是氣既閉。而肺氣之布。不能如常度也。葶藶苦寒。體輕象陽。故能泄陽分肺中之閉。唯其泄閉。故善逐水。今氣水相擾。肺為邪實。以葶藶泄之。故曰瀉肺。大棗取其甘能補胃。且以制葶藶之苦。使不傷胃也。

〔鑑〕喘咳不能臥。短氣不得息。皆水在肺之急證也。故以葶藶大棗湯。直瀉肺水也。

張氏醫通云。支飲留結。氣塞胸中。故不得息。以其氣壅則液聚。液聚則熱結。所以與肺癰同治也。

嘔家本渴。渴者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小半夏湯主之。(〔原注〕千金云。小半夏加茯苓湯。○案千金。用小半夏湯。外臺。引千金云。加茯苓者是也。此注當刪去。)

白話文:

論一首、脈證二十一條、方十九首

關於防己,古稱木防己。將漢代的木防己分為兩種,是蘇敬、陳藏器之後的說法,《太平御覽》引述《吳氏本草》記載:木防己,又名解離、解燕。神農氏認為其性辛,黃帝、岐伯、桐君認為其味苦而無毒,李氏則認為其性大寒。其莖蔓生,如同葛藤,根外白內黃,形似桔梗,內部黑色紋理如車輪輻條般放射狀,以此可佐證其藥性。此外,防己能散寒消腫利水,石膏則能清肺熱、止喘咳。

桂枝、人參能溫陽補氣。但若水邪凝聚成塊,則非石膏所能治療,可用芒硝代替,以峻猛之勢攻破堅硬的結塊,再加茯苓以利水道。

心下有支飲,患者常感頭昏目眩,澤瀉湯主治。

《內經》說:「清陽之氣由上竅而出。」支飲停留在心膈之間,則上焦之氣濁而不清,清陽之氣不能上達頭目,所以患者會感到頭昏目眩。

「冒」是指昏沉頭昏,神志不清,如同有物遮蔽;「眩」是指眼睛眩暈,東西旋轉,且突然看見黑暗。

澤瀉湯方:(外臺引深師言:此方出自仲景《傷寒論》)

澤瀉五兩,白朮二兩。

上兩味藥,加水二升,煎煮至一升,分溫服兩次。

白朮甘苦,能補脾,則痰液不生;澤瀉甘鹹,能入腎,則飲邪不蓄積。小劑量用於治療輕度的支飲。(外臺:煎煮至一升以下,另有一說用水一升,煎煮至五合,此二句十三字。)

支飲導致胸滿者,厚朴大黃湯主治。

「胸滿」疑應作「腹滿」。支飲多見胸滿,為何單用下瀉的方法?厚朴大黃與小承氣湯相似,如果不是腹部疼痛且閉塞不通,則不可輕易服用。

「胸」字應是「腹」字的誤寫。如果是「胸」字,則沒有使用承氣湯的道理,這是抄寫的錯誤。支飲導致胸滿,邪氣在肺;飲邪導致腹滿,邪氣在胃,故用厚朴大黃湯,即小承氣湯。

《千金方》說:厚朴大黃湯,用於嗜酒者咳嗽,必然導致吐血,這是久坐飲酒過度所致。脈象虛弱者必感頭昏,胸中本有支飲,支飲胸滿以此方主治。

厚朴大黃湯方:(外臺引《千金方》言:此方出自仲景《傷寒論》)

厚朴一尺,大黃六兩,枳實四枚(《千金方》作四兩,外臺厚朴枳實下皆有「炙」字)

上三味藥,加水五升,煎煮至二升,分溫服兩次。

《張氏醫通》說:此方即小承氣湯,因大黃用量較多,故名厚朴大黃湯。若厚朴用量較多,則名厚朴三物湯。支飲胸滿者,必然是因為素體濕熱,濁飲上逆所致,故用此方盪滌中焦。

支飲導致呼吸困難者,葶藶大棗瀉肺湯主治。(原注:方見肺癰中,外臺引《千金方》言:此方出自仲景《傷寒論》)

肺因支飲而滿塞,氣機閉阻。一呼一吸謂之息,氣機閉阻,則肺氣的宣布不能正常進行。葶藶苦寒,輕浮而上行,故能瀉去陽分肺中的閉塞之氣。正因為它能瀉去閉塞之氣,所以善於利水。如今氣水相擾,肺為邪氣所實,用葶藶瀉去邪氣,故稱瀉肺。大棗甘溫,能補益脾胃,又能制約葶藶的苦寒之性,使其不傷胃。

喘咳不能平臥,呼吸急促,皆為水邪在肺的急症,故用葶藶大棗湯直瀉肺水。

《張氏醫通》說:支飲停滯凝聚,氣機阻塞胸中,故呼吸困難。因氣機壅滯則液體聚積,液體聚積則熱邪凝聚,所以與肺癰的治療方法相同。

嘔吐者原本口渴,口渴是想解渴,但現在反而不渴,這是因為心下有支飲的緣故,小半夏湯主治。(原注:《千金方》云:小半夏加茯苓湯。案:《千金方》用小半夏湯,外臺引《千金方》言:加茯苓者是也。此注當刪去。)